开设视听课的探索与思考(1)(2)
2017-09-02 01:08
导读:(5)主体性原则。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视听课的开设也必须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此,首先,让学生实行视听课的自主管理;其次,让学生
(5)主体性原则。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视听课的开设也必须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此,首先,让学生实行视听课的自主管理;其次,让学生对视听课的内容提出建议。再次,鼓励学生不要盲从权威的观点,要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6)激励性原则。视听课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对所学材料的认别、加工和理解的过程,也是一个对该过程进行积极的监控、评价、及时反馈调节完善的过程。由于人的行为受动机支配,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学习的结果(即反馈),可以加强其进一步学习的动机。因为通过反馈,学生既能看到自己的进步,提高学习热情,增加努力的程度,又有发现自己的不足激起上进心,克服缺点与不足。为了使视听课取得良好的效果,巩固深化学生的兴趣,强化学生学习动机,对学生起激励作用,必须重视视听课的及时反馈与评价。
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有效手段,通过竞赛学生的成就动机会更加强烈,学习兴趣和毅力也会增强。个体竞赛效果更好,但容易使胜者骄、败者馁,而团体竞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责任感和合作精神,这是社会所需要的。
有研究表明,当人们进行某种活动的内因性动机稳定性较差时,需要用强化来维持,对于青少年学生这种倾向较为明显。为了使反馈和竞赛的促进作用得于进一步发挥,我们科学地使用了奖赏。奖赏作为一种重要的强化方式,对促进学生上好视听课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对象不固定的强化方式效果较好。采用个人奖励与团体奖励相结合的综合知识竞赛和有奖征答对学生学习视听课可以起激励作用。
2、开设视听课的意义
(1)是基础教育发展和课程改革的需要。根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课程应根据不同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以及学生发展多样化需求,具有较大的个性和选择性。而地处农村的学校由于学生主要来自农村,信息闭塞,知识面狭窄,又没有看报阅读的习惯,同时,对
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新信息缺乏了解,综合素质较差。而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的更新越来越快,对人的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必然要求学生时代要有广泛的兴趣,多方面摄取知识,为将来的专业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而视听课提供的内容十分广泛既有政治、经济、文化又有自然科技等方面的内容,能让学生占有大量的信息、广泛的知识,培养他们广泛的兴趣。正好能有效弥补农村学生的弱点。因此,开设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和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2)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需要。知识经济社会不仅要求人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要有较高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有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现代课程的设置必须要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培养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实行全人教育满足未来社会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而我国现行课程中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教育远远落后于欧美,往往忽视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发展,视听课的设置弥补可以这个不足,使学生在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受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熏陶。
(3)是加强对学生的时事政策教育的需要。对中学生进行时事政策教育是我国中学教育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对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渠道。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办公厅颁发的《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中强调,要加强中学生的时事政策教育。2003年6月中共福建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福建省教育厅发出《关于切实加强和改进中学时事政策教育的通知》要求切实改进和加强中学时事政策教育,推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工作。从培养习惯、激发兴趣入手,贯彻直观性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充分利用现代教育媒体特别是校园
广播电视网络开设视听课,是对中学生进行时政教育的最佳途径。
视听课自开设以来,经过学校领导和全体师生特别是全体编播人员的努力,正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今后,我们将在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让学生直接参与到编播过程中来,甚至在教师的指导下完全让学生进行编辑制作,使节目内容更贴近学生的实际,节目形式更加丰富多彩等做进一步的探索;并增设校友访谈、群星璀璨、名师风采等栏目,使视听课进一步走进学生的生活,进一步体现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全员参与的合作精神和教育公平理念。
大学排名 参考书目:
1、《中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 宋乃庆等 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3.1
2、《校本课程与课程资源开发》 刘旭东等 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3.1
3、《新课程与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实施
培训研究组 北京师大出版社 2001.9
4、《非智力因素及其培养》 阴国恩 李洪玉 李幼穗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6.7
5、《教育理论》 全国成人高考命题研究组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2000.1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