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论教育信息化与信息技术教育(1)(2)

2017-09-02 01:23
导读:2、大学非计算机专业的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状况 我国大学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经过二十多年的摸索与实践,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 在教学对象方面
2、大学非计算机专业的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状况
我国大学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经过二十多年的摸索与实践,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

在教学对象方面,由最早的工科扩展到理科,进而到经济、农林医、师范,最近,文科专业也普遍开设了计算机课程,连体育、艺术院校也开始开设计了计算机课程或开展了计算机应用。

在教学内容方面,由只开程序设计一种课程,发展为四个层次的教学体系。这四个层次是全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于1986年提出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的。多数院校已按这四个层次的方案开设了多门课程(必修和选修课)。其中程序设计课,由初期的只开设BASIC语言,发展到FORTRAN、PASCAL、COBOL、甚至C语言,可视化编程语言等。许多学生掌握了二门以上的计算机语言。由开始时的非结构化程序设计发展到现在全部采用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按良好的风格培养学生。由原来侧重语法介绍,发展为以程序设计为主线,注重算法设计。这样,学生使用任何一种语言来编程都不会是困难的。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教师也由原来临时抓差、现炒现卖、水平较差的不稳定状态,发展为已拥有几千人规模的,具有一定教学、科研水平的,比较稳定的师资队伍。专门研究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育的全国一级学术团体——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 基础教育研究会迅速发展壮大,它为教师提供了研究切磋交流的场合和发表研究成果的论坛,有力地推动了全国高校中非计算机专业中的计算机教育。

在教学研究方面,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已经创造和积累了比较系统的经验,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方案、教学基本要求和教学大纲、教学方法等。可以说,在全国高校的共同努力下,已初步形成了行之有效的适合中国国情的一套计算机基础教育体系。已经出版了上百种教材和配套参考书。其中《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系列教材》、《计算机基础教育丛书》等是根据“新颖、实用、清晰、通俗、层次”的原则编写的,质量较高,受到广泛好评。

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不少学校的计算机教育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仅是一个孤立的“点”,而未形成一条连续的“线”。学生只学习到最初步的计算机知识,还缺乏计算机的系统知识和运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领域中问题的实际能力;有的高等院校的教材内容滞后,教学设备落后,教师素质不高;还有院校不从本专业的应用出发,照搬计算机专业的课程,教学效果不佳等。

  3、社会性的信息技术教育现状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由于我国的社会性培训均以“证书教育”为主,因此社会性的信息技术教育主要有两种几种类型,一类是由政府部门的考试中心负责的证书考试,如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全国计算机软件资格水平考试等;另一类是有关企业各类认证考试,主要有微软MCSE系统工程师认证、微软ATC办公软件专家认证、Cisco产品网络工程师资格认证、Novell授权工程师、3Com“网络大师”MNS认证、SUN公司认证程序员 SCJP、SCJD考试 、Adobe认证专家(ACE)考试、Macromedia公司认证等。这些认证考试的存在大大丰富了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使信息技术的教育更具有实用性,同时也扩大了学习对象的范围:他们可以是大中专在校学生,也可以是在职人员;可以是从事信息技术行业的专业人员,也可以是其他领域的从业人员。

  四、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方向
  1.信息技术的教育目标应更加侧重于高级认知能力培养
在思维空间不断拓展的信息社会,单纯外在的行为训练和规范,已经不能满足信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要求;教育活动必须更加重视和强调人们思维活动的规范和思维空间秩序的维护。[11]因此,根据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信息技术教育应在知道、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这六个方面,以培养学生的自觉和自我意识为中心,培养他们对于信息社会的内在的归属和认同。我们不能单纯的训练学生的对现有的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力,更不能靠培训他们记几个基本概念、几个按钮的名字,以应付某种考试和证书。而应该培养他们对信息技术以及信息社会的深刻理解,培养他们对新技术新知识的适应能力,以及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能力。

  2.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应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在教学内容上,以侧重隐性知识为主;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如任务驱动、案例教学、协作学习等;在教学手段的选择上,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增强交互性;在评价方法上,可采用计算机辅助测验(CAA)等形式,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我们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科学态度、科学方法,以及利用信息技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育的灵活性、适应性,以及个性化特点更加突出。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则真正成为的主体。

  3.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应是动态开放的
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应围绕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信息分析和信息加工”能力来安排,课程内容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充实和完善,最后才形成一体化的内容。不能把这类课程仅仅作为对学生信息能力的培训,而应当作为一种系统的、发展的、动态的课程,是学生能够终生受益的课程。在教材建设方面,可以考虑适当引进国际优秀教材。在教学资源方面,充分利用网络上的资源,教学中产生的案例和资源也可以放到网络上,以实现资源的共享。

  4.大学信息技术教育应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相衔接
从学生受教育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来看,大学中的信息技术教育应充分考虑学生在中小学时期所打下的信息技术的基础。因此,从长远来看,大学信息技术教育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应首先掌握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情况,并结合学生对信息技术教育内容的掌握程度,尽量避免教育的重复、资源的浪费,使那些在中小学接受了信息技术教育的同学,在步入大学殿堂后,能够受到更高层次的、与专业紧密结合的信息技术教育。

除了信息技术教育外,中小学的另一个相关内容是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主要有三个方面: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整合;课堂教学和社会问题的整合;信息技术课程内各模块知识之间的整合。[14]这三个方面的整合是与信息技术在大学中的教育应用相类似的。事实上,信息技术教育是课程整合的基础,课程整合需要师生对信息技术有一定的认同感、一定的技能和素养以及足够的心理准备。如果教师和学生没有一定的信息技术技能与素养,要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只能是空谈。

此外,另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即计算机基础课有没有必要在小学、初中、高中、大学都开设,如果都有开设,那么该如何衔接?从目前的情况看,由于发展的不平衡性,似乎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解决办法。一种办法是国家分别针对中小学生与大学制订信息技术标准或教育技术标准,采用认证的办法。比如,有些学生在高中毕业时已经达到大学的某项标准,在大学中就可以免修相应的课程。

  5.应特别关注师范院校的信息技术教育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在师范院校,因为他们培养的学生将会直接进入基础教育领域。这些学生不仅要掌握一般基础性的信息能力,更要懂得如何适当地运用信息技术于教学过程,并且具备一些信息化教学开发的能力,他们应能使信息技术和教学实现充分的结合。否则,在就业后,他们从受教育者的角色转变到教育者的角色,而对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感到无所适从。师范教育的理念就是要致力于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开发和培养,未来的教师应该是带领学生创新的引路人和创新的榜样。

一般来讲,师范类教育课程的基本结构大致上是由普通文化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育学科课程、教育技能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所构成。普通文化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是教师教育的基础性必备课程,教育学科课程、教育技能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是教师教育专业的标志性必备课程。一个教师只有具备了这五个方面的知识结构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确定以上五个方面的课程各自在整个课程结构中的比重是非常重要的。未来我国师范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是:优化基础课程,深化专业课程,强化教育课程,使师范教育的课程朝综合化的方向发展,以培养更多具有综合素质、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尽管信息技术课程从内容上虽然归属于教育技能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但是实际上它能够将这五个方面连接起来,学生可以以信息技术为平台,将基础、专业、应用融会贯通。这里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是,师范类的信息技术课程如何与教育技术课程实现衔接,教育技术专业与其他师范类专业如何体现各自的特色。

  参考文献
  [1]黄荣怀,教育信息化的特征、现状及发展趋势,《中国计算机报》,2001年8月20日

  [2]裴纯礼,要正确认识现状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大家谈,《中国教育报》,1999年12月13 第1版

  [3]何克抗,迎接21世纪对高等师范教育的挑战,教育技术通讯http://www.etc.edu.cn,1998年10月20日

  [4]何克抗,我国高等师范教育改革的方针与对策,教育技术通讯http://www.etc.edu.cn,1998年10月20日

  [5]《教育参考资料》,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办,2001年第21~22期

  [6]王相东,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与前景,《中国教育报》,2001年9月20日第8版

  [7]谭浩强,高等学校中的计算机基础教育,《计算机世界》,1995年5月10日

  [8]陈国良,新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展望,《教育发展研究》,2001年第2期

  [9]黄荣怀,教育信息化与信息化人才培养,《计算机世界报》,2002年第15期C4版

  [10]周洪宇,未来我国师范教育的发展走向,中国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http://www.edu.dn,2001年2月13日

  [11]谢维和,信息技术与“新教育”,希望网校教育频道http://www.hoho.edu.cn

  [12]徐通模,中国大学的未来发展走向,《教育发展研究》,2001年1期

  [13]张赐琪,21世纪世界教育发展五大趋势,民办教育动态,2001年7月3日

  [14]章剑卫,基于课程整合的新型信息技术课程模式,人教网信息技术教育http://www.pep.com.cn

  [15]陈帆波,高师要做领跑人,《中国教育报》,2001年8月4日第3版

  [16]黄崴,教师教育专业化与课程改革,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网站,2001年9月5日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谈谈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工作中的几个问题(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