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四、用测量方法教等腰三角形
教学时,按下列步骤进行:1.学生找出学具中的图10和图12,用直尺量出它们每一条边的长度。2.学生讨论:这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有什么特点?3.阅读课本第144页下半页内容。4.完成下面的练习题:(1)指出下面每个等腰三角形的腰、顶角、底边。(2)(选择题)图中a和B分别叫做()。
①底和底角;②底和顶角;③腰和顶角;④腰和底角。附图{图}
5.分组用量角器量出图10和图21两个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的度数,用直尺量出图8这个三角形的边的长度。
6.教师引导学生小结:什么样的三角形叫等腰三角形?它有哪些特点?什么叫正三角形?它有哪些特点?小结后,要求学生找出学具中还有哪些是正三角形。
评点:通过实践,归纳出等腰三角形知识,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唯物主义观点的培养。
五、用操作法教画三角形的高
首先,应复习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的方法,并由学生指出垂线与垂足。其次,学生阅读教材第145页中“从三角形……叫做三角形的高”的内容。第三,教学中突出高的定义中的“从”、“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等词的含义。教师画出一个三角形,并确定一个顶点,让学生确定它的对边。然后,由学生确定一个顶点,其他学生指出它的对边。第四,教师指导学生用三角板画三角形的高,并指明高通常画成虚线及用直角符号在图上标出。第五,学生练习画高。
评点:重视学生作图技能培养是本课设计的特点之一。培养学生既爱动脑,又爱动手,从小练就一双灵巧的手,是素质教育应有之义。
六、课外作业
1.阅读课本;2.完成练习三十一第4题。
总评:
本课设计体现了以下教学思想:
1.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本来是很明白的道理,毋庸多说的。但长期以来,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倾向仍然存在,学生只是听讲的“受体”,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未能得到很好的发挥,所以这个问题还有值得提出的必要。本设计中“教师怎样教”是围绕“学生怎样学”来进行的。整个设计充分估计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旧经验,学习中可能出现的困难与学习情趣,今天的学习与明天的学习之间的关系等,使“教案”变成了“学案”。所以,这种教学设计是值得称道的。
2.学习是学生的“再创造”活动。这里的“创造”不是客观意义上的创造,而是主观意义上的,即从学生的观点看是创造,所以称为“再创造”。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在《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一书中指出:“学习数学的惟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通过自己的创造活动而获得知识,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和灵活运用知识。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同时也可以获得了“创造”的才能,诱发创造兴趣,有利于创造精神的培养。
本设计体现了学生的创造活动。如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活动,自己筛选出三角形的定义,从而使常识升华为科学(数学);学生动手把图形分类,以明确三角形的外延;学生动手测量而获得等腰三角形的认识,等等。至于画三角形的高、做游戏,当然也是活动。可以说,整堂课是学生的数学再创造活动。
3.注重学习情感因素的培养。学习不单纯是智力的活动,同时还有情感的参与。情感与智力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智力负载着丰厚的感情,那么智慧所表达的内容就具有强大的渗透力和不可抗拒的感染力;另一方面,一个人如果不能用理智控制情绪,也会使本来办得好的事情办糟。
本设计注意到了在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的认知兴趣,强调了创造的快乐,寓教于乐,理智与情感融合互补,使学生学得愉快,有利于贯彻素质教育精神。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