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分析综合]
在上面的实例中,金属原子的化合价如何确定?非金属原子的化合价如何确定?
(一个金属原子失去几个电子,就是正几价;一个非金属原子结合几个电子,就是负几价。)
在离子化合物中元素(包括金属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合价如何确定?请进行分析总结。其中元素化合价的数值,正价总数与负价总数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抽象概括]
经过学生回答、教师点拨,最后得出离子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数值的确定及化合价的法则。
按照离子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数值确定的教学程序,进行共价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数值确定的教学。下面只介绍教学中所提的问题。
(1) H和F结合时,化合价各是多少?为什么?结合时原子个数各是多少?
(2) H和S结合时,化合价各是多少?为什么?结合时原子个数各是多少?
(3) H和N结合时,化合价各是多少?为什么?结合时原子个数各是多少?
(4) C和O结合时化合价各是多少?为什么?结合时原子个数各是多少?
在让学生回答之前仍要举例说明:
如:H和Cl结合时共用一对电子,所以一个H原子和一个Cl原子的化合价均为1价。由于共用电子对偏向Cl原子,所以,一个H原子为+1价;一个 Cl原子为-1价。
关于化合价的应用这里就不介绍了。
(三)进行综合启发式教学
现以“原电池”概念的教学为例进行说明。
[引言]
原电池从字意来看是产生电流的装置。电流是如何产生的?也就是原电池的原理是什么?原电池形成的条件是什么?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仍然遵照认识源于实践的道理,首先进行实验。
[实验]和[分析]
(1)将锌片和铜丝分别放入盛有稀硫酸的试管中进行观察。(可以边讲边试;也可用投影仪观察实验现象)
(锌片上产生气泡且不断溶解,铜丝上无变化。)
让学生回答原因后,叙述离子方程式及电子转移方向和总数。
(2)将上述两个试管中的锌片和铜丝用导线相连接后,观察有什么现象?
(和前面的实验现象相同。)
(3)将锌片和铜丝放在盛有稀硫酸的同一烧杯中,并用导线将锌片和铜丝连接后,进行观察。
(铜丝上产生气泡,锌片不断溶解而损耗。)
让学生进行解释原因后,写出产生变化的离子方程式。
质疑:既然锌原子将2个电子转移到铜,2个氢离子自铜上结合2个电子形成氢分子。那么在锌和铜之间一定有电流产生。这种判断正确吗?
(4)装置和(3)相同,只是在锌和铜之间串接一个电流计,让学生观察现象。
(电流计指针偏转)
有电流产生。电流的方向如何?
(5)取一干电池。用电流计的正极接碳棒;负极接锌皮(第4个实验用电流计正极接铜;负极接锌片。)接通后让学生观察。
(电流计指针偏转且方向与铜锌原电池偏转的方向相同。)
小结:由于干电池的碳棒是正极,所以铜锌原电池中的铜也是正极。由于干电池的锌皮是负极,所以铜锌原电池的锌为负极。电流方向由铜到锌,电子流方向由锌到铜。
此时,写出电极方程式:
Zn(负极) Zn-2e=Zn2+(氧化)——阳极
Cu(正极)2H++2e=H2↑(还原)——阴极
质疑:锌、铜两种金属在电解质溶液中相连接可以产生电流。其它金属等导体在相同的条件下是否也能产生电流呢?
(6)分别用铁、铜;铁、石墨碳棒,在稀硫酸中相连接,中间串以电流计进行观察。
(电流计指针偏转,并进一步确定电流方向和电极的极别。)
小结:两种活动性不同的金属或非金属在电解质溶液中相连接,有电流产生。
[讨论]
(1)组成原电池的条件是什么?也就是发生原电池反应的条件是什么?
(2)原电池的原理是什么?也就是原电池为什么能产生电流?
(3)原电池的能量变化是什么?此时,让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后进行回答。学生在回答时进行疏导和指导以得出正确的结论。最后总结为:
(1)两块活动性不同的金属或非金属等导体在电解质溶液中相联接,则发生原电池反应,有电流产生。
(2)原电池的原理是阳、阴两极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失、得电子的同时,外电路有电子作定向移动而产生电流。
(3)原电池是由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
(四)按照自然科学方法论的途径和步骤进行教学
所谓在教学中运用自然科学方法论的途径和步骤,就是引导学生依照下面的程序进行学习。
不过要根据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情况灵活运用上述过程。现初中化学“水”的一节教学为例介绍如下。
质疑:如何认识水的分子组成?
(1)首先要做好电解水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得出:
阴极产生氢气;阳极产生氧气,其体积之比为2∶1。
(2)按下面的程序进行分析和研究
科学方法 认识过程
(3)具体的教学过程
①在演示、观察现象、写出化学反应式后,提问:通过实验说明水这种物质是由什么元素所组成?接问:水,氢气,氧气各属哪类物质?为什么?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原因。
(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所组成。水是化合物,氢气、氧气是单质。原因是:水分子是由不同种的氢原子和氧原子所组成,氢气分子、氧气分子分别由两个氢原子、两个氧原子所组成。)
②写出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为2∶1后,问:其质量比是多少?
(2×0.09∶1×1.43=1∶8)
接问:水中氢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是多少?为什么?
(也是1∶8,因为符合质量守恒定律。)这样,由生成物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转换成水的宏观组成氢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
③讨论:一个水分子中,氢原子与氧原子的质量比是多少?为什么?
(也是1∶8,由于水是由同种分子所组成。)这样,由水的宏观组成转换成水的微观组成。
④讨论:一个水分子中氢原子与氧原子的个数比是多少?
此时,进行启发。如果已知水的分子式为H2O,其中氢原子与氧原子的个数比为 2∶1。那么,氢原子与氧原子的质量比为:
2×1(H的原子量)∶1×16(0的原子量)
= 2 ∶ 16
= 1 ∶ 8
根据以上过程,怎样由氢原子与氧原子的质量比求其个数比呢?得出:
氢原子与氧原子的个数比等于它们所占质量份数分别除以原子量后,这样,由氢、氧原子的原子质量比转换成原子个数比。
⑤提出:一个水分子中氢氧原子个数比为2∶1,其具体个数是多少呢?
讲解:水分子中氢原子与氧原子可以2和1,也可以是4和2等都符合2∶1的要求。我们知道了什么量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引导而得出:要知道水的分子量后,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此时介绍,经过实验测定水的分子量为18,据此水分子中含有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这样由氢、氧原子的个数比转换成具体个数。
⑥提出:如何将这个实验、分析、讨论的结果记录下来呢?经回答后,得出:使用化学用语。分子式为H2O。告诉同学我们认识了水的分子组成而得出结论。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