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2、人--机--人互动,开展协商辩论
由于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多角度、多层次的,面对这种情况,我们采取了不同的方法加以处理:对于必须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才能解决的问题采取 “存疑”的方式,对于学生可以自己解决的问题指导学生通过“热键”的方式查询计算机中储存的与本课有关信息来处理;对于某些学生提出的贯穿全文,能够体现当前所学知识“主题”的问题,则利用交叉技术转播到其他学习机上,在小组合作,协商辩论中互教互学。
基于多媒体网络下的合作学习,处处充盈着创造的活力。突出了合作学习的多向化:课堂上借助网络,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教师、学生和计算机,可以同时相互交往而不干扰他人。突出个体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和谐统一,实现自主化、个性化。自主化:学生可以掌握自己的学习进程,自由选择学习伙伴和学习信息。个性化:学生可以毫无约束地独立思考,独自处理和利用信息,都有发展自己个性的机会。这样,由于计算机特有的技术支持,在这种环境下的每一个学生,都拥有能够 “发言”的机会,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融入到教学活动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运用信息技术,引导品词析句,提高鉴赏评价的能力
1998年全美图书馆与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在其出版的《信息能力:创建学习的伙伴》中指出了学生学习的九大信息素养标准,其中就提到“作为一个独立学习者的学生具有信息素养,能欣赏作品和其他对信息进行创造性表达的内容。”可见对作品的鉴赏评价能力也是一种良好的信息素养。语文教学尤其要重视引导学生品味文本中的语言文字,如叶老所说“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从而使学生学会鉴赏作品,学会信息表达。
如《林海》中有 “云横秦岭”一句,这一“横”的的确确“言近旨丰”,是教学的难点。此时学生脑海里有关“云”的图式,“横”的图式都无法对之进行合理的解释。计算机即时提供录象资料:远景白云缭绕秦岭山腰,形态如“一”,分断山岭;近景白茫茫的云,又浓又厚,起伏翻滚。课件的播放过程,使学生凭借感性认识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实现了认识上的飞跃。继而领会到“横”字既写了云的姿态,又写了云的浓厚,恰如其分地表现了秦岭直插云霄的“险象”。有趣的是有个学生提出用“劈”字代替“横”,“云劈秦岭”,化静为动,多么形象,学生的语感得到怎样的加强!在多媒体所创设的情境驱动下,学生通过对文字的鉴赏品评,自主地、创造性地完成对知识意义的建构,又从中培养了对信息的处理能力。
四、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语文活动,培养创新思维
语文活动课是课堂学习的拓展和延伸,是一种开放式的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形成语文能力,也有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因此,我常常借助多媒体网络,组织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动手、动口、动眼、动耳、动脑,使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的自主活动。
如:学生在学完了《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后,仍然处于一种 “曲已终,而意犹存”的情绪当中,我抓住契机开设了一节语文实践活动课,围绕“有人提议在遗址上重建圆明园,你们看法如何?”展开辩论。要求学生借助网络上的资料来作为自己辩答的依据。一番准备之后,学生纷纷发表看法。有的投反对票,以耗费资金大,不利经济建设为由阐述观点,并下载网上资料(当年建圆明园所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情况)作为自己的论据;有的则举双手赞成,他们认为重建圆明园有利于发展旅游业,促进经济发展,同样也列举了从网上查到的旅游景点收入情况作为自己的依据;有的则从思想教育的角度提出留下遗址才能“牢记国耻,振兴中华”的主张而持反对意见。在“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争议过程中,学生不仅要从网上错综复杂的信息群中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对有用的信息进行整理,而且要注意倾听对方的论述,从对方的言语中捕捉对自己有利的信息作为反驳依据。参与争议的同学,精神亢奋、注意力高度集中、智慧火花竞相迸射。这样的思辩过程升华了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训练,也使他们的信息素质得到了培养。
我上《葡萄沟》这节课时,让学生通过看课件葡萄干的制作过程与品尝葡萄干结合,把抽象的说明讲解转化为多种感官的参与。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了解葡萄干与葡萄的关系,了解在葡萄沟制作葡萄干的特殊方法。通过多种媒体的参与,学生们在课堂上跃跃欲试,主体 “自求”的愿望非常强烈,实现了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整合,学生们充分感觉到了课堂是快乐的、有趣的。这样的课堂教学设计的创新,给我和学生都留下难以忘怀的新鲜与特别,使学生受益良多。
综上所述,基于信息技术的阅读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多媒体网络的信息优势,突出它的 “学科性”----即它只是语文课和“不可替代性?”----即运用这种环境的教学设计、教学手段、教学效果,是非信息环境所不能替代或不能取得的。帮助学生学会搜集处理利用信息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完成对所学知识的体认,从中培养终身学习所需要的信息素养,为培养适应未来信息化社会所需的人才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创新学习论》红旗出版社1999年12月第一版
2、《问题与对策》江明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版
4、《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国教育部2001年版
5.《信息能力:创建学习的伙伴》全美图书馆与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出版1998年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