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综合实践活动课:反思与追问(1)(2)

2017-09-09 03:42
导读:假如我们运用分析的方法,把综合实践活动课逐一分解,分项探讨各领域的研究内容和所解决的问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各个研究领域都有其存在的合理价
假如我们运用分析的方法,把综合实践活动课逐一分解,分项探讨各领域的研究内容和所解决的问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各个研究领域都有其存在的合理价值,但是当我们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目标出发,宏观、系统的审视这门课程的时候,问题便凸显出来了。其一,关系混乱。综合实践活动课包括四个指定领域和一些非指定领域,其涉及的面是比较广的,但是这些研究领域之间整合的线索是什么,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它们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笔者的直观印象中,我国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像一个大杂框,它把许多学科课程以及知识类综合课程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全塞进了这个框里,各个研究领域之间界限不清、内容重复、联系比较牵强。譬如,信息技术教育是不是应该包含在技术教育之中,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是不是也渗透着研究性学习等等,这些问题在目前的理论研究中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澄清和解释。这样一来,原本是一个比较具有革新意义的课程形态,因其关系的混乱,造成了人们理解上的矛盾,从而导致其理论的自洽性受到人们的质疑。其二,实施中的困惑。综合实践活动课研究领域内部关系的混乱,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人们在实践过程中的迷茫,在具体的中小学中,很多校长和老师,面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设置往往感到无从下手,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学科课程和以往的学校活动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四个领域应同时开设,还是应该有所侧重; 综合实践活动该如何评价等等,都成了实践中校长和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仿佛怎么开设活动类课程都可以命名为综合实践活动课,但是仔细一分析我们所开设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无论怎么设计,仿佛都存在一些问题,以至于在实践教师的眼中综合实践活动课就是一个“四不像”的东西。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目标的达成,因此笔者以为,目前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理论研究而言,我们不能仅仅停滞于论证与美化现有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合理性,不能仅仅一厢情愿的去阐释与解读现有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特点和价值,我们应该从综合实践活动课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进一步的深入思考综合实践活动课究竟还存在哪些问题,针对现存的问题我们应该作出怎样的选择与应对。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该怎么办──理性反思后的应答
综合实践活动课作为一种活动类的综合课程内含着两层含义,即综合性与活动性,综合性表明了这种课程形态的组织形态,而实践性则指向了这门课程的活动形式。从这种理解出发,我们认为在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时候,需要澄清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明晰课程定位。在这次课程改革中,我们把综合实践活动课作为一种独立的课程形态,这种定位的意图是凸显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重要价值,摆脱其附庸地位,引发人们的足够重视。这种定位本无可非议,但是我们在纠偏的过程中又走入另外一个误区,忽视了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学科课程和知识类综合课程的内在联系。事实上,从课程的组织形态划分,课程可以分为学科课程──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活动课程,这几种课程之间是一种相互承接与连续的关系。其中从相关课程到活动课程都可以视为是综合课程,但是在综合课程内部又可划分为两种类型:知识类综合课程,活动类综合课程。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以及核心课程都属于知识类的综合课程,而综合实践活动课则属于活动类的综合课程。知识类的综合课程打破了学科界限,强调学科与学科、学科与社会、学科与学习者的结合,是对学科课程的发展,但是它在某种程度上还保留着学科的痕迹,知识仍是课程组织的主要基点。活动类的综合课程作为一种以学生的经验和生活为核心组织起来的综合课程是综合化程度最高的课程形态,它是以学习者的直接经验为基础而对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是对学科逻辑体系的超越。其中,学习者的经验是课程组织的逻辑基点,学生的实践活动是课程开展的主要形式,而主题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课程表征,它完全打破了分科课程的框架制约,使课程直接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面向学生的探究活动,强调学生在自我的实践活动中实现知识、经验的统整。这种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教育的某些弊端,更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彰显,因此一出台便受到人们的欢迎与肯定。但是,这里我们必须要清楚,综合程度的高低并不是决定课程优劣的标准,在课程组织过程中,学科、活动本身都不是课程,它们只不过是课程的表现形式而已,课程的本质内涵最终应落实在人的发展这一目标上,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课程的表现形态就不能仅仅局限在学科与活动两种形式上,不同的课程形态在课程体系中都有其“合法”的地位。综合实践活动课只有找准自己的位置,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功效,才能真正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第二,重整研究领域。如前所述,目前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研究内容指向互相重叠,研究领域确定具有较强的随意性,导致了理论的“失位”和实践的迷惘。我们认为其关键原因在于盲目的夸大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价值,过分在意凸显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独特性,没有找到综合实践活动课定位的合适基点。要想重新整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研究领域,不能仅仅在现有的几个指定领域和非指定领域之间做一些细枝末节的修改,寻求一种所谓的平衡,而应该从设置这门课的目的出发,重新输理思路。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设计过程中,选择什么样的研究领域和研究内容并不重要,关键是我们所选定的内容是否和我们所要实现的宗旨相吻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目的在于有效的协调好与学科课程、知识类综合课程的关系,共同促进学生个性整体、协调的发展,因此它强调“对任何主题的设计都必须体现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整合,体现科学、艺术、道德的内在整合”,正如罗祖兵先生所言“科学、艺术、道德的整合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在本质,而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活动、以及不同的学科与活动之间的综合只是其外在的表征形式而已。综合的程度表现为不同内容之间的相关性,而不必表现为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但是目前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设计与实施恰恰走入这个误区。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笔者比较赞成罗祖兵先生的主张,即,不要刻意的为综合实践活动课设定特有的研究领域,人为的割裂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其它课程形态的区别,而应该强调课程的内在的相关性,把综合实践活动课划分为自然、社会、生活、道德、科学、艺术等不同领域,不同学段的不同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现实情况,选取一个合适的切入点,开展研究活动。不管你采取何种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式,只要最终的目的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有利于发展的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我们综合实践活动课设置的目的便达成了。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第三,重建校园文化。客观的说,作为一种新兴的课程形态,目前综合实践活动课在具体落实的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许多学校此类课程的设置只是徒有其名,许多学校的老师对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持一种抵触甚至排斥的情绪。我们认为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不仅仅是教师在认识方面存在误区,更深层的原因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缺乏一种相应校园文化的支撑。笔者以为任何一次课程改革,不能仅仅停滞或满足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或课程组织形态的变化,而应从更深的机理上建构与之相配套的文化机制,为之提供保障服务,否则将会导致理论的异化与扭曲。综合实践活动课作为一种从国外学习引鉴的课程形态,有其时代的必需性和理论的“合法”性,但是假如缺乏“中国化”的过程,忽视其生存所必需的文化土壤,那么其生命的持久力便值得怀疑。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要想在实践中生根发芽,除了修正其理论自身的“合理性”之外,当务之急是重建一套相应的校园文化。
注释
[1]郭元祥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版,第85-87页。
[2]赵尔民:《本次课改的一个亮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设置》,《云南教育》2002年增刊,第80页。
[3]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473页。
[4]钟启泉等主编:《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版,第73页。
[5]罗祖兵:《综合实践活动课:反思与重构》,《江西教育科研》2003年第4期,第20页。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现阶段教师如何应对校本课程开发(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