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分组学习”中想到的(1)(2)
2017-09-10 03:21
导读:4、学生由于个体遗传、生活学习环境以及成长经历的不同,因而在学习方法上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我们的教育要尊重这些差异性,使每个学生所独具的
4、学生由于个体遗传、生活学习环境以及成长经历的不同,因而在学习方法上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我们的教育要尊重这些差异性,使每个学生所独具的学习方式和表达手段得到充分的体现,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更快的提升和更大的发展。
5、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在拥有现代教育观的基础上,对传统教学方式和现在流行的多种教学方式进行理性的分析,扬弃中继承与发展,努力的尝试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使之更好的适合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不单是我们的教学方式与教学要求,更应是我们的教学理想。
6、我们的教育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任何教学资源我们都可采用。只要教学内容能用得上,能形象生动的说明问题,一切皆可为我所用,不必拘泥、固守,而应开阔、拓展。
7、我们以往的评价,仅限于被可操作易于量化的部分,如知识掌握的量可以用分数来表示,不易被分数说明、统计的部分被忽略掉了,如“情感与态度”方面,分数成了甄别选拔一切的唯一标准。所以我们的评价一定要改变,更多的应看到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方方面面,追求过程与结果的统一,用过程性评价来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教师的提高和教学的改进。
四、“分组学习”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学习小组的划分,尽可能以异质小组为主,而且还要经常变动,不可随意划分或划分后长时间固定不变。
2、不可过分注重了“学习小组”这种形式而忘记了它所投射出的现代教育理念。没有理念的支持,“学习小组”将成为一具没有灵魂的躯壳而最终会走向死亡。
3、教师作为组织者、促进者、引导者的角色非常重要。若没有教师这些角色及时恰当的起作用,“学习小组”会流于形式,表明上热热闹闹,实际上劳而无功。
4、在划分学习小组的课堂中,所有的因素(包括动态因素和静态因素)都要进入互动的过程中,是全员互动为特征的课堂,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
5、“小组学习”课堂强调一个感悟、体会的学习过程,而不在知识获得的结果上,不可将答案或结论直接告诉给学生。
6、在“学习小组”课堂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身上显示出的“闪光点”,不能为了完成你所设计的课节内容而漠视了这些“闪光点”,要善于拓展和延伸。
7、小组讨论的时间一定要足够且充分,教师的总结不宜面面俱到或将学生讨论的内容重复一遍,应简明扼要,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尤其不可的是教师的总结时间超过学生讨论的时间。
8、课节一定要从活动中开始,只有在活动中,学生才会有所感悟和领会,也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培养和体现出平等参与、合作互助的意识,也只有在活动中,学生的各种能力才会提炼出来。素质是在实际和活动的过程中获得并展现的。
9、在“学习小组”课堂中,教师提前的相关准备工作非常重要,只有这样,教师才会心中有底、游刃有余。
10、“小组学习”课堂的教学形式不能仅仅停留在讨论和交流上,还应有很多的形式可以运用,如角色扮演、辩论、游戏、演示、动手练习等等。
11、学习小组讨论的问题一定要从活动只引出,并且是要有能够激发学生讨论兴趣的、带有开放性的问题,而且问题不要提的太多,以不超过3个问题为宜。
12、小组学习只切忌由一个学生说你、写而形成“明星效应”,其他学生什么都不讲或做其他事,出现“免费搭车”现象。合作的动机和个人责任是合作学习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
13、应将参与式教学与新课改中的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即项目理念与新课改理念融会贯通,不可将两者分开。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参考文献
1.张大钧.教育
心理学.人们教育出版社
2.王枫.教育原理.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3.宋乃清,等.中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理念与创新.中国人事出版社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