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教育:新加坡高校教育成功的启示(1)(2)
2017-09-11 01:56
导读:新加坡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大多来自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为什么他们的国家意识教育成效显著,而我国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却这样或那样地不尽如人意?原因
新加坡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大多来自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为什么他们的国家意识教育成效显著,而我国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却这样或那样地不尽如人意?原因之一就是我国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对优秀传统文化宣传不够,更谈不上将之潜移默化到人们日常行为中去。
在我国大学生中,现在仍然有人不清楚“忠孝仁爱礼义廉耻”为何物,这是我国高校道德教育的悲剧。中国古代有许多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我们自己不用,让给了别人,而我们却在用一些别人不用的资源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或者在爱国主义教育上搞形式主义,这是本末倒置。报纸上曾经讨论过中学历史教科书是否应该将岳飞从“民族英雄”中排除出去的话题,这就是严重的本末倒置。岳飞“精忠报国”的民族精神和气节,一直是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爱国主义道德教育资源,但是,今天有的人却敢于怀疑。连岳飞的爱国情操都要质疑,又有谁的爱国主义精神能不怀疑?新加坡人利用我们的爱国主义资源对学生进行国家意识训练,而我们手捧金饭碗却在讨饭吃。我们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必须重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只有将它们潜移默化到高校道德教育的每一个层面,才能激活我们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活力,才能真正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第二,必须走出我国高校道德教育的种种误区,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道德教育网络系统功能。
新加坡高校道德教育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才能形成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育合力,学校道德教育的成功才能有保障。
毋庸置疑,我国既重视高校道德教育,又重视家庭社会的道德教育功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家庭是人们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社会是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可见,我国政府是高度重视家庭社会与高校在道德教育中的有效配合的。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这种重视其实没有很好地落实在行动上,即行动上的道德教育的潜移默化做得┎还弧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另外,我国社会的道德教育更是存在许多的误区。例如,公交公司把“使群众放心,让市长满意”当作道德大加宣传,这就是一个社会道德教育的误区。把车开好,不出事故,是司机的本职工作,做好本职工作是个人的职责,并不是道德不道德的问题。诸如此类的社会道德教育误区当然也会冲淡高校道德教育功能的正常发挥。由于我们的家庭和社会道德教育没有很好地配合学校道德教育,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道德教育网络没有形成,学校单枪匹马的道德教育格局反过来又会影响学校道德教育功能的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之间在道德教育问题上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第三,我国高校道德教育必须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必须注重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结合,即要重视高校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在许多国人的思想深处总以为像新加坡这样的资本主义国家高校的道德教育一定是苍白或腐朽的,没有可资借鉴的道德教育资源,正是这样的认识盲点导致了我们高校道德教育的闭目塞听以至自视完美无缺。从形式上说,我国高校的道德教育是丰富多彩的,有许多道德教育的资源甚至是独一无二的,例如“雷锋精神”、“张思德精神”等共产主义道德教育资源就是我国高校道德教育的“专利”。然而,由于我国高校道德教育没有真正从大学生思想实际出发,采取的教育方式又多是从外部强行向学生灌输,严重地脱离了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其实效性不强,学生接受度不高,再加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思想多元化的影响,我们对这些道德资源缺乏新的认识,教育者不顾条件的改变和形式的变化,仍然采取传统的灌输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全然不管被教育者接受、内化与否,教育的效果当然也不理想。
当前我国高校道德教育中存在着一种带有普遍性的现象,值得警惕。这种现象就是:我们的高校道德教育有时候喜欢进行“假、大、空”的宣传,这种宣传把传统的和现代的道德教育资源内容都异化了。例如,宣传雷锋,就把雷锋宣扬为“高、大、全”的完美形象,这就违背了实事求是精神,在大学生思想中引起了极大的反感。如此的道德教育实在令人担忧,它不但会消弭我国高校道德教育应有的功能,还会把我国大学生引入道德教育的歧途。因此,在这一点上,学习新加坡高校道德教育注重实效性的做法,对我们来说是必要的。
第四,从更深层次上来说,新加坡高校道德教育还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即我国高校道德教育必须要建立一个完备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理论教育体系。
从目前情况来说,我们不能不承认我国高校的道德教育确实还存在道德理论教育严重不足的问题。其主要表现之一是我国高校对道德理论教育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形成道德教育的理论体系。二是我国高校道德理论教育的形式主义现象严重。我国大学里有的学科虽然也开设了
伦理学,但是走过场是普遍现象。传授者底气不足,学生不知所云,只是随便应付考试,而且考试大都是采取写一篇应付式的小论文的形式。学生到底掌握了多少伦理学知识,甚至有没有掌握都是一个问题。三是我国高校道德理论教育和实践的课时极少。有的学校虽然在部分专业中开设了伦理学课程,但是给学生的课时却很少,或者只有几次讲座,更谈不上伦理道德教育的实践环节。学生学过了,也就丢完了。这种道德理论教育并没有为学生所接受,更谈不上内化了。
除新加坡外,英国、美国、德国、意大利、法国、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高校道德教育的做法都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我们对新加坡等国外高校道德教育的思考和借鉴,并非要全盘否定我国高校自己的道德教育,而是要本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使我国高校的道德教育走上一个更高的台阶。更进一步说,对新加坡高校道德教育的思考,还有助于清除国人思想中对国外高校道德教育的种种不正确的认识和观念,实行中西方高校道德教育资源的大融合,其最终目标是为了推进我国社会主义高校的精神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1]刘自尊,孔琳.新加坡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启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3,(7):74-76.
[2]魏晓文,孙淑秋.新加坡公民道德教育的特点及启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12):65-67.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谢翠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