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课程:生存的智慧(1)网(2)

2017-09-11 02:07
导读:二、课程是学生体验、选择和创造的生存智慧课程是学生体验到了的生存智慧,是经过学生选择的生存智慧,是学生创造的生存智慧;体验、选择和创造是
 二、课程是学生体验、选择和创造的生存智慧课程是学生体验到了的生存智慧,是经过学生选择的生存智慧,是学生创造的生存智慧;体验、选择和创造是在教学过程中完成的。要让学生体验课程,否则学生就是接受知识的机器。要让学生选择课程,否则学生就是听从指使的奴婢。要让学生创造课程,否则学生就是困于传统的庸人。后现代课程观特别强调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创造课程和体验课程,反对把课程理解为学科知识的做法,这种观点是值得借鉴的。
  人有需要和欲望,有这样或那样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因此人有所好所恶,有所善所不善,有所美所不美。所好、所恶、所善、所不善、所美、所不美是人对物、对人、对事的不同态度。对这些态度的体验就是人的情感。体验是生命的体验,也是对生命的体验,只有体验到了的生存智慧才真正与人的生命结合在一起,须臾不离,终身不去。现代课程主要是一些价值中立的学科知识和一些关于价值观、审美观的学科知识。学生在课堂上主要是思考,而很少有体验。体验总是对置身于其中的情境的体验,要开发被学生体验的课程,就要回到被理性层层抽象掉了的生活情境中去。
    人置身于生活情境中就有相应的感受和体验。在同一生活情境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和体验。体验的不同取决于理性知识、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的不同。对置身于其中的情境,我们不能选择如何去感受和体验,但我们可以通过选择理性知识、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来改变我们对于周围世界的感受和体验。要把选择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承担起对于自己生命的责任。孔子总是鼓励学生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七十二贤人各有所能。
  选择的是已有的知识,是传统,是前人所创造的生存智慧。人类是在创造中进化的,每一代人都会创造出前人所没有的生存智慧。农业社会创造的少,人们主要依据传统生活,悠闲自得,日子很长很长。现代社会是创新的社会,创新能力在生产和生活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能在现代社会中求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把课程理解为学生所创造的生存智慧,是现代社会所提出的要求。个人是在创造中完成自己的生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的。创造得越多,限制人的外在力量的改变就越大,人所获得的自由就越多。因此,把课程理解为学生所创造的生存智慧也是个体的成长、个性的发展所提出的要求。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三、课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体验、选择和创造的生存智慧学生的体验、选择和创造都需要教师的指导。这
  话若在30年前说是很少有人提出异议的,今天仍这么说,则要与后现代主义有一番讨论才行。
  
  后现代主义批判现代的理性主义,认为理性主义的教育中由于突出了教师的权威,从而忽视甚至取消了学生的主体性,因而提出“双主体”的概念。教师和学生都是平等的主体,谁也不是什么权威,事情要商量着办;谁的观点也不是绝对正确的,要讨论,要对话,要交流,最终所形成的意见无非一种“主体间性”。在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中,教师、学生、文本是课程的三个要素。教师这一要素并不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反思性对话中,教师对学生的观点作出考察和评价,但教师的评价与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是一样的,不具有特别的权威性。在师生共同建构课程的过程中,教师仅仅是参与者之一。[1]
  罗素说过:“自从公元前600年直到今天这一全部漫长的发展史上,哲学家们可以分成为希望加强社会约束的人与希望放松社会约束的人。与这种区别相联系着的还有其他的区别。纪律主义分子宣扬着某种或新或旧的教条体系,并且因此在或多或少的程度上就不得不仇视科学,因为他们的教条并不能从经验上加以证明。他们几乎总是教训人说,幸福并不就是善,而惟有‘崇高’或者‘英雄主义’才是值得愿望的。他们对于人性中非理性的部分有着一种同情,因为他们感到理性是不利于社会团结的。另外一方面,则自由主义分子,除了极端的无政府主义者而外,都倾向于科学、功利与理性而反对激情,并且是一切较深刻形式的宗教的敌人。这种冲突早在我们所认为的哲学兴起之前就在希腊存在了,并且在早期的希腊思想中已经十分显著。它变成为各种形式,一直持续到今天,并且无疑地将会持续到未来的时代。”[2]西方哲学的问题简单说来就是如何对待理性与激情的问题,而二者之间始终没有调和过,思想家们至今还没有找到理性与激情之间的张力,后现代主义无非是非理性主义的一种新的形式。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国家,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中世纪的非理性主义源于柏拉图的人性论,认为人有欲望所以需要纪律的约束,人有激情所以需要英雄主义的气概。因此,中世纪的非理性主义者虽然反对科学理性,却极力推崇规范理性,是一种纪律主义的非理性主义。近现代的非理性主义源于卢梭的自然主义,他们既反对科学理性对人的异化,也反对纪律对人性的约束,向往自然和自由,是一种怀旧的浪漫主义思潮。后现代的非理性主义源于胡塞尔的现象学,认为本质就在现象中,没有外在于活生生的人和人的生活世界的规律、原理、教条、规范、规则。因此,后现代的非理性主义者既反对科学理性,又反对规范理性,还反对权威和┡枷瘛*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明白后现代的非理性主义只不过是西方现代理性主义的反动,我们才能作出正确的选择。当一个时期的思想走向僵化,需要来一次思想创新的时候,我们要警惕矫枉过正。当我们敞开胸襟学习西方思想的时候,首先要反思中国的传统并认清中国的现实需要。理性主义崇尚权威,理性主义的权威是那些拥有丰富的理性知识,具有理性的思考能力,行为堪为世人准则的人。理性主义的权威走向极端必然导致专制,导致对普通人思想的禁锢。非理性主义关注个人的情感,其实非理性主义同样可以导致对他人的统治,它不能创造权威,却能制造偶像。非理性主义的偶像是那些充满激情,具有宣泄激情的表演才能,行为敢于冲破现有规范的人。非理性主义的偶像崇拜走向极端必然导致堕落,必然伤害普通人的情感和身心健康。看看我们身边那些令人痛心的事例,就会明白这一道理。
  要理性主义还是要非理性主义?要专制还是要堕落?要禁锢思想还是要伤害感情?显然都不能要。要什么呢?要孔子所说的“文质彬彬”,要情感与理性的和谐统一。让学生体验课程,选择课程,创造课程,是对学生个性、需要、情感的尊重,但学生的选择和创造需要教师理性的指导。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学生更要尊重教师的权威。从课程目标的确定,到课程内容的选择,到教学过程的组织,到教学效果的评价,无处不存在教师的权威。
  
  [参考文献]
  [1]小威廉姆•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王红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248-261.
  [2]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卷)[M].何兆武,李约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22-23.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姜国钧
上一篇:中国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的先锋(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