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召唤与期待:课程建设与教学相长的动态生成(

2017-09-11 01:56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召唤与期待:课程建设与教学相长的动态生成(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摘要]课程的建设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教师、课程、

[摘要]课程的建设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教师、课程、学生三者是教学的基本要素,构成教学过程的基本结构。课程建设有自身运行和发展的逻辑阶段,直接指向课程存在的根本问题,既是课程建设的目标,也体现课程建设的过程。课程的建设过程是课程、教师、学生三边交叉运动、交互作用的过程;是课程、教师、学生三边结构重组、同时拓展的过程;也是课程、教师、学生三边共同超越的过程。教学的召唤结构、学生的期待效应、课程的动态生成,既同时发生,又相互联通,还重叠交融。
  [关键词]召唤;期待;课程建设;教学相长;动态生成

  课程的建设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教师、课程、学生三者是教学的基本要素,构成教学过程的基本结构。教学过程的共时性决定三者共时共生,其中任何一个因素出现,就会牵动其他两个因素出现,使教学活动得以进行;如果缺少任何一个因素,教学活动就难以形成,而已经出现的一个或两个因素就会消失在教学活动之外。教师、课程、学生三个基本要素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初,是分别地出现的,随着教学活动的进行,三个因素慢慢产生联系,相互交流,最后融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样,说教与学是两回事,是从起因的角度说的,在教的活动中,教师是主体,因为教学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的认识活动和发展活动;在学的活动中,学生是主体,因为学习总离不开学生的自我参与和自主发展。说课程是师生联系的中介,是从过程的角度说的,因为只有师生以课程为基础进行对话交流,共同对课程进行理解、解释和运用,教学过程才得以展开。说教学是教师、课程、学生共同发展的过程,是从结果的角度说的,因为教学通过综合渗透达到的动态生成,最终难以分清何者为教[1],何者为学,何者为中介。教和学的内容立足于课程但不就是课程,我们在师生的成长中找不到独立的课程因素,我们只是在习惯上理解为课程目标的达成;教指向于学但不就是学,因为教学相长也是在教的过程中完成的,虽然我们常常把教学的最终目标理解为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学来源于教但不就是教,不从广义的角度我们难以区分教师指导、实践体验和心灵妙语,虽然我们总认为学生的发展是教师教育的结果。其实,三者的共生、互生、创生是水乳交融的。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课程建设是有它自身运行和发展的逻辑阶段,直接指向课程存在的根本问题,既是课程建设的目标,也体现课程建设的过程。
  1.课程的建设过程是课程、教师、学生三边交叉运动的过程
  在课程建设的三个基本要素中,课程是人类知识、经验的结晶,教育学则是人们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学科,是按照教育、教学需要经过精心选择和系统加工形成的文本;教师通过教学活动呈现课程内容——解释教育的理论、实践和方法,引导学生走进课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走近课程——理解教育的结构、功能、规律、原则和方法,逐步迈向自主成长。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管是课程吸引教师去加工,或者教师呼唤学生去学习;还是教师主动去研究,学生自主去欣赏,教师、课程和学生进行的都是一个三边交叉运动。这既是共同的需要,也是相互的依赖,更是三边的深入。
  2.课程的建设过程是课程、教师、学生三边交互作用的过程
  在课程方面,精品课程的建设是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概念、范畴、体系、研究方法、以及活生生的教育实践形成完整的教育世界;在教师方面,它是通过课程将活生生的教育世界呈现在教育过程中,并将它在学生的头脑中激活起来;在学生方面,它是将课程和教师呈现的教育世界在头脑中再现,并在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活动中验证或反思复杂多变的教育世界。通过师生的交互作用,通过教师的创造性的激活,通过学生有意义的反思,在师生共同体验真实的和诗意的教育世界的过程中,课程从一种表现性的材料转化成为三边交互作用的文本。
  启发性是一切课程应该具备的特征。教师从呈现到激活,学生从再现到反思,师生从交流到体验,就是使平面的描述变成立体的形象,形成逼真的、丰富的、活生生的教育世界。一方面课程内容只能在教师和学生的理解、反思和体验中活起来,另一方面能活起来又是课程内容本身所具有的内在特征。从课程内容上讲,教育世界只有在教师心中活起来才能在学生心中激活起来,只有在学生心中激活起来才能在学生心里活起来;从教师和学生来讲,教师和学生只有在教育世界中才能感受到波澜壮阔的教育活动。缺少了一方,其他两方就不能出现。所以,课程建设是三边相互作用的结果。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3.课程的建设过程是课程、教师、学生三边结构重组的过程
  如果我们真正要理解和掌握课程,就必须理解课程内容的产生、发现、形成和发展过程,就要在对课程理解的过程中重新去发现、总结和加工课程内容。因为课程都是以往知识经验的总结和归纳,已经脱离了真实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我们要理解课程描述的真实世界,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恢复、再造和重建的工作。因为在教师与课程的关系中,学生是中介;在学生与课程的关系中,教师是中介;在师生关系中,课程是中介。无论是课程文本的设计者,还是对课程文本进行理解和加工的解释者,都是一种心灵的存在,在心灵与心灵之间是可以进行沟通的。通过教师与文本的沟通,学生与文本的沟通,以文本为中介的师生沟通,我们就能正确地理解、解释和掌握课程的本来意义,与现实相联系的本真世界的意义才能在课程建设中得以揭示和生成。理解和掌握一门课程,就是正确地认识它所呈现的真实世界,我们对课程的理解和掌握,就是人类在实践中与外部世界对话活动的回溯,就是对课程文本的构造进行再构造。“这种解释归根结底是一种推测过程,一种把自己置身于作者的整个框架中的活动,一种对一部著作创作的‘内在依据’的理解,对创造行为的一种再创造。因此,理解是对原有作品的一种再生产,对已经认识的东西的一种再认识,从概念的使命要素、作为创造组织中心的‘原始决定’出发的一种重建”[2]。伽达默尔的这种说法用来解释课程建设也是非常合适的。
  教学相长、课程发展各以对方为基础而同时达到。在课程方面,是由描述的对象体现真实世界的意义,教师在对课程内容进行重组的过程中,再现的结构转变为再造的结构。学生在对课程内容进行重组的过程中,呈现的结构转变为活现的结构;在师生方面,是由对话交流到意义理解,师生双方由单向传输到心灵对接,形成教学相长的结构。关系的转换过程就是结构的重组过程。当课程内容转换为真实的教育世界活起来之后,对真实世界的解释必然转换为一种要求,即这种世界表现了什么,有什么意义?对师生的发展起什么作用?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一方面,没有师生由对话交流进入真实世界,活生生的教育世界不可能显示其意义;另一方面,没有课程内容显现的活生生的教育世界进入生动的表达,师生的对话交流不可能进入意义世界[3]。课程内容显现的活生生的教育世界在一定时空中的可显示性,与体验意义世界的师生在一定时空中的可把握性,形成了三边结构不断重组的条件。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孙俊三
上一篇:道德教育:新加坡高校教育成功的启示(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