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良心及其三层内蕴(1)(2)
2017-09-11 03:10
导读:遗憾的是,在教育现实中,违背仁爱初衷的事仍不胜枚举:言语漫骂、肉体体罚、心灵虐待、分数主义、歧视差生等等,作为教育精神的爱被深深失落了。
遗憾的是,在教育现实中,违背仁爱初衷的事仍不胜枚举:言语漫骂、肉体体罚、心灵虐待、分数主义、歧视差生等等,作为教育精神的爱被深深失落了。这既严重伤害了学生的人格尊严,更违背了教育善的本质。事实上,作为
教育管理者和决策者,作为国家和政府的代言人,他们的仁爱心应该表现在对教育投入的加大,对教育资源质量的保障,对教育舆论导向的调整,以及对教育制度的完善上。他们这一主体的仁爱是教师仁爱实现的有力保障。与此同时,教师仁爱心的实现还有些主观的条件:首先,要有崇高的教育理想。坚定的教育理想是教师的教育实践指南,是教师“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不竭动力。其次,做关怀型的教师,这需要对学生生命尊重,对学生心理世界关注。最后,对于教师来说,爱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理智的爱、积极肯定的爱、激励学生奋发的爱。教育者把仁爱作为一种习惯、信念,并持之以恒地践行,这既是教育者实现自身价值的条件,也是教育良心生成的首要前提。
2痹鹑涡
人类的道德生活中,责任和义务是一种普遍存在的道德关系和道德要求。道德责任是个体以理性为基础,主动认同各种道德规范,将之内化为内心法则和信念,并自我控制形成内在规约。道德义务的有效践行,不仅要以道德责任的内化为前提,还要求这种内化上升到良心的水平。教育责任来源于社会对于教育事业的期待,是从事教育活动的人必须承担的职责和义务。它的意义表现在:(1)有利于教育者在实践中选择正确的教育行为。显然,教育者只有自觉履行责任,严以律己,才能甘之如饴地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出色地完成自己的使命。(2)有利于教育者完善自我人格。责任心使教育者在教育实践中以自我完善为价值目标,通过不断体验和认识责任的必要性,反复实践,转化为一种内心需要,形成较高尚的人格。(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心。教育者严格履行责任起到榜样作用,身体力行胜过了任何语言。有教育良心的人必定是有责任心的人,曾钊新先生有过精彩论述:“如果一个人对自己所负的义务认识得越深刻,他的道德责任感就愈强,那么他的良心对自己行为的指导和纠正作用就愈大,他的良心也就愈高尚。”[6]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如果说爱的失落更多地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的不当行为上,那么,不履行教育的责任和义务则在更广的方面有所反映。近几年教育费用持续攀升,名目繁多的教育费用开始成为中国家长们难以承受之重。日益高昂的教育成本,正使一些农村学生上不起学或面临辍学的境地。教育的问题不是孤立的,教育的责任也不是仅由教师所能负载的,教育作为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事业,国家和政府当然是处于责任主体的地位。积极引导社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真心实意地为学校和教师解决后顾之忧,改善不合理的教育结构,保障教育资源的质量,努力缩小城乡之间教育资源占有的巨大差异等等,这些都可以看作是政府对教育负责的态度。当然,教育者自身也有责任承担和责任感培养的问题。勇于承担责任,意味着对教育义务的自觉履行。同时,教育者还需培养良好的责任感,这首先要求对教育责任有明确认知。教育者只有主动认识到社会对自己的期待和赋予的义务,才能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去审慎而行。其次,教育者还需明确教育目的,要有在履行责任时战胜困难的毅力和信念。当然,最高的责任境界还是教育者实现教育义务意识向教育良心的转化。教育良心蕴含着责任心,意味着教育者道德义务的真正履行。
3惫正心
维护教育公正是教育良心的一贯要求和信念。教育公正既体现在宏观制度层面,又在微观教学过程层面有所反映。制度的公正很大一部分决定着教育的公正,正如罗尔斯所说,正义的主要问题是社会的基本结构,或更准确的说,是社会主要制度分配基本权利与义务、决定由社会合作产生的利益之划分的方式。所谓的主要制度……是
政治结构和主要的经济和社会安排[7]。当基本权利和义务的分配趋向合理,社会生活的利益冲突适当平衡,教育资源分配基本合理时,教育制度公正便体现出来了。教育公正的理念与要求应当具体化为教育制度,制度化了的公正才是真正的公正。从微观教学过程的层面来看,教师不仅是教育资源的分配者,而且教师本人的素质也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如教师的情感资源、专业成熟度、话语权,教师对教材的解读等,因此,教师的公正心至关重要。它首先体现为保障学生的主体尊严;其次,体现在对每个学生的一视同仁上,皮克马利翁效应充分证实,教师对学生的不同态度部分地影响学生成就的差异;最后,针对个体的差异性,教师又需因材施教,即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兴趣爱好、智力程度等方面的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施加不同的教育影响。当然,保障学生的主体尊严、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是前提,任何偏离以人为目的的交往活动,都不可能真正实现教师的公正。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然而,在现实中,受地理位置和国家政策导向的影响,或者由于一些历史原因,我国出现了区域经济发展严重失衡的现象,经济的区域失衡必然导致教育的区域失衡。以地方财政投入为主要依托的基础教育,城乡的不同学校无论是办学条件还是师资力量都不可同日而语,教育公正因而成了乌托邦式的设想。教育的成败影响整个国家的发展,社会有责任构建教育良心实现的外部保障体系。由此,关注弱势群体利益、建立有效补偿机制、加大投入优化资源、增加教育选拔透明度,尽量使高等教育的模式、招生方式和招生标准多样化,以适应需求大量增加的趋势等等,这些举措都是实现教育公正的必然选择。从教师公正的角度来看,教师公正心的培养有两个方面:一是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教师不仅要有对教育事业的高度责任感,还需坚持公正的勇气;二是要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教师公正的落实与教学素养、管理素养、教育理性和教育智慧联系在一起,要真正践行教师公正,还需在这些方面努力。事实上,教育公正的目标不是追求经济效益,而是通过对正义理念的诉求最终使个体的身心全面发展。公正心的实质是让有个性差异的受教育者充分发挥潜力而趋向自我完善。换言之,追求个体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公正心也是教育良心所坚持的价值取向。
三教育良心的意义
教育良心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对教育工作、对教育者、对教育对象的价值方面:
1苯逃良心对教育行为起调控作用
教育是系统的社会工程。任何一个教育过程,总包含着各种各样的关系,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因此需要一个调控的机制,教育良心正是发挥着这种作用。在教育者选择教育行为前,教育良心会对行为的动机进行检查,凡是合乎教育实践的道德准则的行为动机就予以肯定。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教育良心会起到控制和监督作用。当行为符合道德准则时,教育良心会予以激励和强化,推动教育者继续这种行为;反之,会制止不道德行为的延续。教育行为结束,教育良心会行使“评价权”——评价教育者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要求,是否有益于教育事业和教育对象。肯定或者否定的回答使教育者自豪或者羞愧,欣慰或者忏悔。教育良心作为一种道德自律机制,使教育者能够理性地认识和评价自己行为的社会后果,对教育工作的质量起到促进作用。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2苯逃良心提升教育者的内在价值
教育实践涉及人的精神及人生的价值,教育良心承担着帮助和引导教育者进行价值探询、价值判断、价值追求的任务。在教育者选择教育事业的过程中,教育良心起到鼓励和肯定的作用,支持教育者的选择并无怨无悔地坚守信念;在面对挫折和委屈时,教育良心起到抚慰作用,使教育者对自己的工作持一种非功利或超功利的态度。教育者在服务社会的创造性活动中同时也体现了自我的价值。教育良心成为个人幸福生活和内在价值提升的动力。
3苯逃良心对学生发挥榜样效应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教师的人格对于年轻的心灵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有益于发展的阳光,教育者的人格是教育事业的一切。由于教育是造就人的事业,教育对象是性情各异、身心急剧变化的“人”,因此教育者的引导和教育对学生心灵世界有着深远的影响。教育者是学生重要的影响源,在追求善的过程中,教育良心激励着教育者进一步达到心灵的净化和道德品质的升华,这对学生本身起着润物无声的教育作用。
[参考文献]
[1]孟子[A].诸子集成[M].北京:中华书局,1954.46.
[2]罗国杰.伦理学[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89.207.
[3](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43.
[4]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3.
[5]夏尊丐译,亚米契斯.爱的教育[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2.
[6]曾钊新.教育哲学断想录[M].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87.
[7][美]罗尔斯.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7.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徐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