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良心及其三层内蕴(1)
2017-09-11 03:10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教育良心及其三层内蕴(1)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大量范文样本:
[摘要]教育良心是在教育实践中,教育者对社会提出的道德
[摘要]教育良心是在教育实践中,教育者对社会提出的道德要求的自觉意识和情感体认,是在履行教育职责时体现的高度责任感及对自我教育行为的道德调控和道德评价的能力。本文从教育良心的涵义以及它所蕴含的仁爱心、责任心和公正心三层内在价值维度,对教育良心的基本理论做出初步的也是基础性的探讨,以求推动教育本身的道德反省与自律。
[关键词]教育良心;仁爱心;责任心;公正心
[中图分类号]G64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717(2007)01-0031-04
Educational Conscience and Its Three Connotation
お
XU Xin
(College of Politics and Administration,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410083,China)
Abstract:Educational conscience means that an educationist observes conscientiously in the educational practice and accepts emotionally the moral request which are proposed by the whole society. He will embody the high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the moral regulation ability and the moral appraisal ability as he practises the educational obligation. This paper expounds three connotations of educational conscience. The foundational discussion may impel the moral introspection and self瞕iscipline for education.
Key words:educational conscience;sense of kindheartedness;sense of responsibility;sense of fairness
教育良心是人的良心在教育活动中的反映,它既能对教育和人类其他活动做出标示,也能为社会个体在教育中的行为立下规矩,是社会、教育和个体走向文明的指向标。教育从本质上讲是培养人的活动,是长辈为了下一代的幸福而献的一种爱心,教育本身是责任和爱的象征。再有,教育良心还包括维护教育的公正,公正本质地关涉到教育的合目的性和合理性,这是所有理性存在物之间的关系在教育中的反映。本文的宗旨,仅限于从教育良心的涵义以及它所蕴含的仁爱心、责任心和公正心三层内在价值维度,对教育良心的基本理论做出初步的也是基础性的探讨,以求推动教育本身的道德反省与自律。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一对教育良心的理解
良心一词源于《孟子•尽心上》:“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1]这里以木来比喻良心,劝导人们不要放失了良心。孟子把良心看成“仁义之心”;朱熹讲“天理良心”;陆九渊讲“发明本心”,只要充分相信先天赋予的本心,行为自然就合乎道德;王阳明讲“致良知”,宣扬人天生就有分辨是非善恶的“良知”。在心性论儒者看来,悟得良知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趋进圣贤人格,完善“内圣”的过程。在西方,“良心”(conscience)是一个古老的伦理概念。斯多亚派(Stoic School)关于良心的朴素观念是:道德法则在我们心中,根据这一法则知道我们在道德上的行为是善的还是恶的。在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那里,良心建立在天生的因素上,也建立在习得的因素之上,在良心中人拥有上帝的法则。卢梭(Rousseau)则认为,良心是上帝赋予我们的关于正义和道德的内心法则。我们做出于良心的事,就是根据内心的道德法则去行动。较之前人,黑格尔(Hegel)深刻地揭示了良心的本质,他把良心同义务紧紧地联系起来,从而为玄妙的良心找到了坚固的现实基础。在西方,良心的意义在于判断善恶正邪,使人们的行为合乎道德。
历史的视野使我们能够获取深厚的历史经验支撑和思想资源供应。从马克思主义
伦理学来考察良心,良心不过是社会的客观道德义务,经过道德规范从他律向自律的转化过程,而在道德主体的内心深处,以自律准则(内心的道德法则)的形式积淀下来的人的道德自制能力[2]。因此,我们可以将良心理解为人的行为准则在履行义务时所体现出来的道德责任感和
自我评价能力,它来源于社会习俗和理性思维在内心的结晶,它通过自我培育、自我完善而获得,通过调节主体道德行为而展现。换言之,良心是道德义务的内化形式,是道德规范自律性的最高体现,是感性和理性的统一,是自我的道德评价。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教育观照中的良心无疑与
哲学的良心概念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但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的质的规定性使之与其他事物现象区别开来。因而,教育良心有自己的倾向性:首先,教育良心关注的是个体的自由发展。教育把人看作是唯一目的,而不是手段和工具,衡量教育良心的主要标尺是个体身心的健康发展,教育良心也正是体现在对受教育者自由和谐发展的全面观照上。其次,教育良心具有教育意义。它有利于教师个人人格的提升,进而对学生本身有着潜移默化的教育意义。由于教育是人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作用和影响的活动,因而具有一定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他们就是教育良心的主体。当然,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不仅仅是指教师,还包括学校中的管理者及教育的决策者。据此,我们将教育良心理解为,教育者在教育实践中对社会提出的道德要求的自觉意识和情感体认,是在履行教育职责时体现的高度责任感及对自我教育行为的道德调控和道德评价的能力。事实上,教育良心是一种能使教育者担负起其教育责任的自觉意识,是教育者充分实现其教育潜能的原动力。
二教育良心的三层内蕴
许慎《说文解字》中解释教育:“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3]。可以理解为“上对下、成人对儿童的一种影响,目的是使儿童成善,手段是模仿”[4]。为什么要教,要使儿童成善?前人的教育道德起源论研究表明,教育起源于长辈对下一代人的爱和责任。事实上,没有对后代的爱和责任,教育将会沦落为无目的的、冷漠的、无效的活动。再有,教育公正是教育伦理的重要原则,它是正义的价值理念在教育世界中的渗透,并内化为教育良心,指导和约束教育行为及教育活动,使之趋于公正。教育良心蕴含着仁爱心、责任心和公正心。它们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教育良心的丰富内涵。
大学排名 1比拾心
教育家夏尊丐先生说得好:“教育上的水是甚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5]失去了爱的教育是机械的、冷漠的教育。在教育体系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对社会生活的适应性和成熟度方面是有差异的,二者是相互分离的非一体存在,这种分离和差异正是教育活动存在的前提,爱是促使教育过程得以顺利进行,促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亲和的能力,教育的本质可以理解为以爱为中介的文化传递。在教育活动中,仁爱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分离的关系变成“我们”的关系,共享精神、知识、智慧、意义等,成为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的心意贯通的关系。事实上,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影响人的社会活动,只有把爱倾注进去,个体的发展才有可能,教育良心本质地蕴含着仁爱心。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徐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