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教育下的教师及其素质(1)(2)
2017-09-12 04:40
导读:热爱。宗教为人们广泛接受的一个重要原因,不仅仅在于它(们)给予了解脱的希望,也在于其在现实生活中倡导热爱。热爱神的旨意,热爱亲人和所有的
热爱。宗教为人们广泛接受的一个重要原因,不仅仅在于它(们)给予了解脱的希望,也在于其在现实生活中倡导热爱。热爱神的旨意,热爱亲人和所有的人,这些箴言虽然挂着神圣的外衣,却给予了一种现实的生活图景。事实上,也正是热爱这一词,于人类历史的进程注入了新的力量源泉。未来的教育要承继这样的事实,延续这样的精神,自然,教师应当首先领悟并深入其中,热爱教育、热爱知识、热爱亲人和国家、热爱学生,种种热爱才能真正营造出一种珍贵的气氛,并使得这样的气氛能够极大的鼓舞和影响未来的发展。
尊重、求知欲和热爱,这便是对于未来教师人格素养要求的基本面部分。作出这些要求,强烈的依据着这样的事实,那便是所有这些都是未来教育应达到的目标,而教师又肩负着引导这个目标实现的巨大责任。
三、结论和其他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教育中蓄积的问题由来已久,谈及教育的改革,也非一日之功,而是一个涉及众多、关系复杂,需要徐图缓进,有侧重有步骤的
系统工程。该工程牵涉范围广,却也意义深远,直接关系着国家与社会的未来。所以,在教育改革问题上,需要调配各个方面的力量,在教师素质这一个具体而微的事件上,同样需要多方面的投入。总的说来,要使教师的素养能获得全面的提升,实现“完善的知识结构”和“独立齐备的人格表征”两大目标,单靠教师自身和教育系统自身都是无法解决的。严格的说,在此之上,需要从培养机制、任用机制和监督机制等三大方面协调运作,才能有所作为。
具体说来,培育机制就是要严格贯彻教师培育的两大目标,在教师后备力量的培养上从一开始就注重知识和人格两个方面的建设,教师队伍本身也需要强化教育机制,进行轮岗
培训,使得教师素质获得根本上的提高。任用机制则在人事安排上严格把关,坚持能者上,不能者下的方针,真正做到教师队伍的高素质、高标准和高成效。监督机制则更需要全社会力量的投入,依据上述目标对教师队伍加强监督,通过组织、舆论和其他方式及时纠正错误,合理引导,规范教师队伍,提升教师素质。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系统的力量,系统的力量需要精密的安排和执行。在对未来教师素质提出展望后,惟愿教师的素质教育能真正提上日程,从而从根本上推进教育的改革。
参考文献:
[1]袁玲俊.新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4.
[2]黄向真.新课改背景下教师的心理不适及其解决[J].教育评论,2002.6.
[3]吴振宇.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2.5.
[4]王翔.开放教育中的教师管理与培养[J].
学前教育研究,1999.3.
[5]黄鹏群.课程改革呼唤教师角色的转变[J].天津化工,2001.5.
[6]廖荣雄.谈教师心理素质的优化[J].广西
教育学院学报.
[7]于成义.教师要有健全的人格[J].宁夏教育,2002.7.
[8]唐晓红.论素质教育对教师心理素质的要求.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3.
[9]王华.从教师心理焦虑谈科学面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3.
[10]郝峰.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及防治[J].宁夏教育,2004.2.
[11]吴梅生.浅谈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与促进[J].
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03.2.
[12]刘岸英.课程改革中教师心理冲突的理性分析和调适对策[J].当代教育科学.2003.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郑小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