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中的“跷跷板现象”(1)(2)
2017-09-12 06:32
导读:二、“跷跷板现象”原因分析 (一)以偏概全 人们常说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一方面是由于认识的主观性。另一方面是由于事物的复杂性。况
二、“跷跷板现象”原因分析
(一)以偏概全
人们常说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一方面是由于认识的主观性。另一方面是由于事物的复杂性。况且,教育是人类最复杂的社会活动。只用一种理论是说明不了教育的全部的,比如,有人见他的凳子有三条腿,于是把凳子定义为:有三条腿的休息工具。还有人见凳子有四条腿。于是把凳子定义为:有四条腿的休息工具。后来有人总结为:凳子是有三条或四条腿的休息工具。他们都认为自己的定义对,但很明显都不对。克服课程的片面性。实现统合化,成为了教育改革的一项紧迫任务。在实践上,我国传统的知识本位的学科课程的片面性,是片面追求升学率和素质教育难以全面推行的根本原因所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虽然在理论上重视了整体性和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学习的实践性,但是仍然企图通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过程来完成素质教育的全面育人的任务,再加上课程规划设计与课程实施的分离,未能突破知识中心课程片面性的束缚。
(二)极端主义
“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具有天然的走极端癖好一,传统的二元对立的认识论造成了历次课程改革的错误理解和偏见,造成对旧理论体系全盘否定、全盘批判。并期待着通过新课程改革,彻底解决基础教育中的一切问题。例如,新课程改革的—个重要依据与突破点,是要转变作为传统教育与课程基本特征与标志的“三中心”信条,即“学科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然而,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不仅要对“三中心”进行猛烈批判与全盘否定。而且要与“三中心”划清界限,对其进行彻底超越。建立起全面走向其反面的教育与课程信条,诸如经验中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等。无疑,其分析主义与化约主义逻辑及绝对化、排斥性品质,不仅彻底割断课程发展的历史脉络,而且将课程这一“复数化”的教育媒介分裂、简化为单子化的手段,系统的、完整的课程被离析、支解为多元对立的“碎片化”课程现象。从而形成了种种单向度的课程逻辑、理念与方法论范式。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三)形式主义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只是关注、追求形式的新颖与变化。扭曲了新课程改革的根本旨意。从而使新课程的教学活动呈现出表面热闹但内涵不足的现象与倾向。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由于认识不深、理解不透、把握不准而产生的充满假象的“表演课”和多余的“实践活动”,只注重形式上的所谓“自主课堂”、“探究学习”、“师生平等”、“生活经验”、“动手能力”等。使课堂教学明显缺乏必要的秩序与规范,教师教学如同演戏一般。而许多巧立名目的学生自主实践活动更是明显缺乏组织性,甚至缺乏目的性与教育性。
(四)政教合一
课程改革既要依靠政府的强有力支持。又要拒绝政府的非学术性干扰。在我国基础教育发展过程中,鉴于升学考试的魔力,课程改革的启动与推进,主要表现为一种政府行为,即通过各级
教育管理部门的宣传、发动、鼓励、动员,推进学校参与、参加新课程改革。然而,这种由政府到学校的自上而下的改革路线,虽然保证了课程改革的推进速度与普及程度,但迫于政府的“
政治性”号召与行政命令的压力。在许多地区与学校,不同程度地将新课程改革当作一种政治任务,快速推进,大搞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建设。
三、走出“跷跷板现象”的旋涡
“学史可以使人明智”。课程就是构成这个教育结构的内容和实体。是一个培养人的过程和模式,是一个具有系统性和长期性的工程。因此。课程改革不能意气用事,也不能急于求成,而且应有一个由点到面的实验过程,有一个广泛比较和认真筛选的过程。比如美国的中学课程改革,大多采用比较稳妥的态度,不是仓促上阵,搞“立竿见影”,而是进行规模由小变大的长期实验探索。美国四个饮誉四海的著名课程研究:SMSC,(普通学校
数学研究组)、SSMCIS(中学数学课程改革研究组)、PSSC(物理科学教学委员会)和BSCS(生物课程研究会)大多都是历时十余年,经过反复试验,其中BSCS课程起步晚一些。但它除了借鉴前人的经验外,也用了四年时间进行实验。这样,就有可能对各种课程实验方案进行广泛的比较研究,从中选择最有生命力的改革方案交付学校实施,从而避免了课程改革的盲目性。减少了浪费。针对我国中学课程改革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大学排名 (一)建立统合化的课程理论
处理好个性发展与共性培养的关系。处理好科学知识与学生的经验与体验的关系。处理好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人格教育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个人、社会、文化的关系。
(二)加强课程理论的研究,组建一支强有力的、长期性的专业性课程理论研究队伍。
博采众长,放眼世界,并结合国情,创建出一套既顺应世界性课程改革潮流,又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较为成熟的课程理论。
(三)努力加强课程改革实验研究。先试点验证,再根据地区情况推广。
(四)开发实施新课程的现代教育教学技术,解决课程实施和教师教育缺乏技术支持的问题。
(五)建立全面、科学、简便易行的课程评价机制的问题。
对课程设计本身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进行评审,克服课程评价的片面性,实现课程评价的科学性、全面性和适用性的突破。从而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成功提供保障。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徐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