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幸福是教育的终极追求(1)(2)

2017-09-14 01:00
导读:三 成功的教育不只是传授知识的结果教育、继承的教育,它也必须是培养智慧的教育,是创新的教育,是一种过程的教育。因为任何教育目的的达成和实
        三  
  成功的教育不只是传授知识的结果教育、继承的教育,它也必须是培养智慧的教育,是创新的教育,是一种过程的教育。因为任何教育目的的达成和实现,最终都体现在受教育者对问题的思考、危难的处理,及对世界的认识的智慧上。“我们只能在行动中遭遇智慧”,在付出行动中体会幸福。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过:“人生所有的欢乐是创造的欢乐:爱情、天才、行动——全靠创造这一团烈火迸射出来”,幸福不是时运、机遇等等的代名词,它处在人的创造活动过程之中,“人是自身幸福的建筑师”。在美国电影《迷离境界》中有一个令人难忘的片断:主人公开始是躺在医院的病床上,但醒来时发现自己在一个酒店的房间。不管他想要什么东西,马上就会有侍者出现,满足他的欲望。过了数天之后,这个人厌倦了这种无须努力的存在方式,对侍者说:“我有点想到另一个地方去。”“什么地方?”侍者问。“哦,我想我已经死了,来到了天堂。但是我厌倦了,也许地狱会好一些。”侍者回答说:“这就是地狱。”的确,幸福是一种追求而不是天神的恩赐,人只有在付出的过程中,在克服困难追求自己理想的过程中,才能体会生活的乐趣,抵达幸福的天堂。否则,即便是锦衣玉食,也只能徘徊在幸福之外。而成功的教育就是要开启人们认识幸福的智慧,让人体味到幸福不是物质的丰盈、生活的安逸,而是人的精神生活的充实。英国教育家约翰•怀特说,“受过教育的人从拓展意义上考虑他的自身幸福,他把个人幸福推及他人,把幸福融入一种道德高尚的生活之中。”[5]“中世纪的亚里士多德”阿奎纳也认为,“教育的目的,亦即生活本身的目的,是通过培养道德和理智美德来获得幸福”。先哲们的名言一方面告诉我们什么是幸福,另一方面也告诉我们教育是人们获得精神满足,体会幸福的阶梯。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教育培养了人认识幸福的智慧,同时也培养了人创造幸福的智慧。幸福就在人们的创造活动中,当我们付出了爱,我们收获了家庭的温馨;当我们付出了劳动,我们收获了成功的喜悦;当我们付出了微笑,我们收获了快乐。人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自我的实现和自我的完善,充分发挥和展开自己的智慧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获得物质丰富、精神自由的幸福人生。这些都需要在创造中展开,在创造中体验、获得。但是,创造不是空谈,不是口号,是追求的征途,是行动的智慧。没有智慧的行动,只能是机械的复制、僵化的模仿,根本谈不上创造,“创造是一个过程,是一个需要高度智慧性劳动的过程”[6]。教育是创造的基石。
  成功的教育,追求的是知识与智慧并重的教育,是以教育智慧、教师智慧去启迪、激发、开拓和增进学生智慧的教育。体现在教育实践中就是知行统一、手脑并用、听做结合的教育。它尽可能为学生创造应用知识、孵化智慧的机会,让学生在活动、实践、应用、创造中学习,做到活学活用、灵活运用,从而激发学生创造的智慧。
  作家丁玲说过:“对于一个有思想的人来说,没有一个地方是荒凉偏僻的。”换言之,对于一个懂得幸福的人来说,幸福是到处存在的。关键要具备发现幸福和创造幸福的智慧,因为我们不能期待幸福自己来敲门。而教育就在追求、启迪、弘扬人获得与感受、创造与享受幸福的智慧的过程和行动中,完成了它的终极追求。
  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直接作用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但教育的终极意义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著名哲学家罗素提出:“巨富和赤贫都不能带来幸福”。他认为,幸福需要必要的外部条件,即物质的条件,但却更需要“思想条件,即实现幸福的内在条件”。只有教育能让人拥有平和的心态,使内心得以安宁;拥有坚定的信念,使精神获得满足,拥有追求的智慧,使创造得以实现;只有通过教育,人才可以真正实现心无所累、自由自在的人生幸福。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参考文献]
  [1][德]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543.
  [2]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赵玮,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9.
  [3]刘文霞.教育哲学应有的意蕴[J].教育研究,2001,(3):31.
  [4]柳延延.论现代艺术中人的形象[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1.
  [5][英]约翰•怀特.再论教育目的[M].李永宏,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138.
  [6]刘文霞.广义创造论——创造教育的哲学理念与实践[M].呼和浩特: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2.8.(责任编辑徐丹)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刘文霞 桑志坚
上一篇:关于我国教育领域股份制办学的思考(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