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美国教育理论的研究和发展(1)(3)

2017-09-14 01:01
导读:“最近发展区”是维果茨基社会文化理论的又一亮点。维果茨基提出知识建构的潜力取决于一个人“最近发展区”的发展,“最近发展区”的充分发展又依
  “最近发展区”是维果茨基社会文化理论的又一亮点。维果茨基提出知识建构的潜力取决于一个人“最近发展区”的发展,“最近发展区”的充分发展又依赖于他与周围人和环境的相互交往。由于有成年人的指导和同龄人之间的相互协作,一个人的技能可以比只靠自己孤军作战高出一筹。当孩子们处于“最近发展区”学习时,比如说演算分数的乘除,他们基本上都能完成。但是,如果我们教学得法,能充分调动孩子们“最近发展区”的发展潜力,学生们的学习效果就会非常理想,演算结果的正确率就会有大幅度的提高。反之,如果教学远离学生们的“最近发展区”,教学效果则相反。学者们将建筑工地的“支架”概念引用到了孩子们“最近发展区”潜力的开发和教学。也就是说,家长、老师和其他成人能够充当学生们学习的“支架”,给学生们以学习上的帮助和指导,直到孩子们能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搭建“支架”的性质是动态的,用于教学的模式有交互式、认知学徒式以及自生语言、自主教学策略发展等教学模式(刘迎,2005)。学生学习的困难越大,家长、教师越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指导。一旦学生能自己独立完成任务,家长、老师应及时拆除不再需要的“支架”,给学生以自己完善的空间。“支架式教学”需要家长、教师对孩子们的能力有充分的了解,并能敏捷地对学生需要的帮助和指导做出反应。
  除了上述杜威和维果茨基对建构主义理论的贡献,我们还必须提到加登纳。加登纳对建构主义理论发展的主要贡献在于他1983年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他认为仅仅依靠传统的智力测试来衡量一个人的智能是极其有限的。因而,根据儿童和成人的内在潜力,他提出人类有九种智能。
  (1)语言文字智能:运用口头语言或书写文字的能力。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2)数学逻辑智能:有效地运用数字和推理的┠芰Α*
  (3)视觉空间智能:准确地感觉视觉空间,并把所知觉到的东西表现出来的能力。
  (4)肢体运动智能:运用整个身体表达想法和感觉,运用双手灵巧地生产或改造事物的能力。
  (5)音乐旋律智能:察觉、辨别、改变和表达音乐的能力。
  (6)人际交往智能:察觉并区分他人的情绪、意向、动机及感觉的能力。
  (7)自我认知智能:自知之明并据此做出适当行为的能力。
  (8)自然观察智能:观察自然保护环境、调整自我心态的能力。
  (9)存在经验智能:清晰理解人类存在的哲学理念,具有自我保护和自我生存的能力。
  加登纳(1943~)的“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迅速引起了世人的关注,对探索有效教学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从事多年“多元智能理论”研究的阿姆斯特朗博士认为,无论是对幼儿园教师,还是研究生导师,或者是对某学科感兴趣的准备自学成才的成年人,加登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原理都具有实用的价值。如果一个教师发现传统的语言文字、数学逻辑教学对有些学生效果不佳,他可以根据“多元智能理论”考虑通过其他智能,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设计教案,组织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并不需要全部利用加登纳提出的九种智能进行教学,而应该根据条件允许,选择自己最感兴趣、对学生最有效的教学方法。阿姆斯特朗坚信所有的孩子都是天才孩子。每一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都具有他独特的潜能。天生我材必有用。如果培养得当,他们都能为更美好的世界作出贡献。对于我们老师、家长最大的挑战就是清除培养孩子的障碍石,使孩子所有的天赋得到发现和发挥。
  但是,毕竟多元智能理论提出的时间较短,对理论本身可以提出种种探讨。譬如说,人到底有多少种智能?加登纳本人也承认,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我们还会发现更多的智能。有的学者对该理论中不同智能之间的关系产生质疑。智能间的分界、组织有待进一步的探讨。用加登纳自己的话说,“我不能说(多元智能的)定义标准已盖棺定论,相反,定义标准随着我对人类能力的研究不断地被修正……我可以肯定有那么一天,智能的数目将会增加,或者智能之间的界限将被重新确定”。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尽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与成熟的理论体系之间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它们在当今美国与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中所起的作用是巨大而深远的,它们的革命性意义远未完全体现。
  
  四、结束语
  
  本章对20世纪以来对美国教育影响较大的理论学派作了简要评介。需要说明的是,在世界局势走向多元格局的今天,传统的两极跳跃、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和治学理念已如落花流水、大江东去。“存在即合理”的“融合”理念新桃换旧符,成为学术界的主题。因此,笔者认为对教育理论的评述,应该摒弃以往“成王败寇”的评价方式,采取“和而不同”、“兼容并蓄”、“同异并存”的多元思想,从事实出发,贴近客观,在穷尽真理的过程中对复杂而鲜活的教育实践真正发挥积极的指导作用。
  教育实践的本质决定了它的学科特点不可以等同于自然科学。为理论研究而研究的理论(所谓纯粹学术研究)因其远离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而遭人厌弃,失去其自身存在的价值。在崇尚实用主义的美国,各种学术流派的观点在学校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均留下各自深深的烙印。时至今日,它们都还或明或暗、或大或小地发挥着其特有的光芒。具有人类心理学第二个里程碑意义,开辟了心理学研究科学化先河的“行为主义”理论,以“刺激—反应”(S—R)思想为指引的“尝试错误说”对学校教育中的奖惩制度作出了巨大贡献。在“格式塔”学派的“顿悟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认知学派”以研究人们思维过程为主要目的,揭示了人们认知的发展阶段,以及“同化”、“顺应”和“平衡”的知识积累过程,为学习成果向学习过程的重要转移奠定了理论基础。建构主义的“教育即生活、生长和经验的改造”、“最近发展区”的观点对学校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产生了“一场革命”的效应,有力地推动和确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加登纳独树一帜的“多元智能”理论对于儿童智慧的开发产生了创造性的价值。尽管对行为主义、认知发展、知识建构、多元智能等教育理论的研究褒贬不一,但是,它们无一不在今天美国学校教育的实践中留下了各自鲜明的印迹,发挥着它们的巨大的作用。
  教育理论的研究、发展和实践证明,一种理论的价值大小、作用有无不能只看研究者说得如何,主要得看它对实践的指导效果如何。学校的教师要想使自己的教学更上一层楼,必须能够灵活运用多种教育理论。没有正确的理论作指导的教学,往往局限于个人的经验,思路得不到拓展,教学有时也难以达到应达到的高度和深度,行之不远。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针对具体的教育对象、教育情景以及教育材料选取不同的教育理论作为自己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的理论基础,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发挥自己的教育智慧和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与质量。博大精深的教育理论如果与鲜活生动的课程教学紧密结合,在教学实践中相得益彰,推陈出新,教育之树就会长青。
  每一种理论都具有自己存在的价值,有自己产生的社会土壤,当然,也都会有其历史局限性。取其优点,为我所用,正是当今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一致目标。当世界由二元对峙转入多元政治格局,人们的认识也由非此即彼的两极跳跃进化到了同异共存的“和合”阶段,我们的教育研究也理所当然地步入了百花齐放、博采众长的新时代。
  
  [参考文献]
  [1]Armstrong,T.Dr.ThomasArmstrong.RetrievedMarch2,2007,fromhttp://www.thomasarmstrong.com/2007.
  [2]Armstrong,T.Multipleintelligence.RetrievedMarch8,2007,fromhttp://www.thomasarmstrong.com/multiple-intelligences.htm,2007.
  [3]Behaviorism.RetrievedFebruary20,2007,fromStanfordEncyclopediaofPhilosophy.http://plato.stanford.edu/entries/behaviorism/2005.
  [4]Berk,L.E.Developmentthroughthelifespan(3d.Ed.)Boston,MA:AllynandBacon,2004.
  [5]Cooper,S.DavidAusuble(1918~):Meaningfulverballearning,Subsumptiontheory.RetrievedMarch8,2007fromhttp://www.lifecirclesinc.com/ausubel.htm,2007.
  [6]CSCL.Cognitivism.RetrievedMarch2,2007fromhttp://www.uib.no/People/sinia/CSCL/web-struktur-834.htm,2007.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7]EduTechWiki.Advanceorganizer.RetrievedMarch8,2007fromhttp://edutechwiki,unige.ch/en/Advance-Organizer,2006.
  [8]FocusonCognitivists:Whocontributedtothisperspective?RetrievedFebruary26,2007fromhttp://wps.ablongman.com/ab-leverduffy-teachtech-2/0,9593,1568333,00.html.
  [9]Gardner,H.JeromeS.Bruner.In,J.A.Palmer(ed.)FiftyModernThinkersonEducation:FromPiagettothepresent.London:Routledge,2001.
  [10]Gardner,H.Multipleintelligenceaftertwentyyears.PaperpresentedattheAmericanEducationalResearchAssociation,Chicageo,Illinois,April21,2003.RetrievedMarch22,2007,fromhttp://www.pz.harvard.edu/Pls/HG-MI-after-20-year.pdf,2007.
  [11]何克抗.网络教学结构与模式探讨[J].现代教育技术研究,2001.
  [12]?Hollyman,D.JeromeBruner:AWeboverview.RetrievedFebruary18,2007,fromhttp://au.geocities.com/vanunoo/Humannature/bruner.html,2007.
  [13]Joyce,B,Weil,M.&Calhoun,E.Models,ofteaching(6thed.).Boston,MA:Allyn&Bacon,2000.[14]刘迎.支架式教学:概念、手段及模式[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
  [15]Flexways.Multipleintelligencetheory.RetrievedMarch22,2007,fromhttp://flexways.flexiblelearning.net.au/learning/multiple.asp,2007.
  [16]Neill,J.JohnDewey:Philosophyofeducation.RetrievedMarch22,2007,fromhttp://flexways.flexiblelearning.net.au/learning/multiple.asp,2007.
  [17]Papalia,D.E,Olds,S.W,andFeldman,R.D.Achildworld:Infancythroughadolescence(8thEd.),Boston,MA:McGrawHill,1999.
  [18]PsychSPACE.Jerome.S.Bruner.RetrievedFebruary18,2007,fromhttp://www.3322.net/~mingchen.3322.net/psy/school/028bruner.htm,2007.
  [19]Sheffield,E.Reflectionandservice-learninginhighereducation:somephilosophicalunderpinningstotransformingservicetolearning.InThomasE.Deering(Ed.)PerspectivesonAmericanEducation.Dubique,IW:Kenndall/Hunt,2006.
  [20]SubsumptionTheory(D.Ausubel).RetrievedMarch8,2007fromhttp://tip.psychology.org/ausubel.html.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21]Tience,D.&Ingram,A.Exploringcurrentissuesineducationaltechnology.Boston,MA:McGrawHill,2001.
  [22]Wikipedia.JohnDewey.RetrievedMarch1,2007fromhttp://en.wikipedia.org/wiki/John-Dewey,2007.
  [23]Wikipedia.LevSemenovichVygotsky.RetrievedMarch1,2007fromhttp://en.wikipedia.org/wiki/Lev-Vygotsky,2007.
  [24]佚名.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RetrievedMarch2,2007from北京学前教育网,http://www.bjchild.com/Article-Show2.asp?ArticleID=40324,2006.
  [25]张建传,陈琦.从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电子版][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6,(4).(责任编辑徐丹)

共3页: 3

论文出处(作者):欧阳荣华 赵志毅
上一篇:农村教育需求与教师知识构成(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