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3.2具体模式的形成
根据以上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分析,及其同地理学科结合的探讨,我们可以形成较明确的教学观念和思路。再以皮连生先生的“六步三阶段教学”模式(陈述性知识:注意与预期、激活原知识、选择性知觉、新信息进入原有命题网络、认知结构重建与改组、根据线索提取知识。)为线索,可建立以下四步模式。
3.2.1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开始上课,先放录像或多媒体课件的一些地理情境内容,如天体的运行、生态的破坏、地震火山的爆发等动态的、实况的内容,以展示现实中的、专家探索的过程或有待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由于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它不仅包括结构性知识,而且包括大量的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这时,学生会根据原有的认知结构和背景知识,试图去同化(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实质性联系)。此时,教师指出该情境中主要是要解决什么地理问题,如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森林的作用及破坏森林的后果等,即这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使学生思考的目标明确。并安排几分钟时间给学生浏览一下课本,把有组织的信息呈现给学生。事实上,这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了皮连生先生的“六步三阶段教学”模型的前三步:注意与预期、激活原有知识、选择性知觉。
3.2.2分组讨论
主动建构完成了前面的程序后,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讨论,这是建构主义提倡的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社会性相互作用,即合作学习。学生在小组中的发言,是他们对新知识同化后的认知结构,由于各自不同的建构,发言也各异。如资源问题、能源问题、人口问题、环境问题等,学生针对此类问题都能讲出自己的见解。如通过炸开山体把从印度洋来的暖湿气流引到我国内陆、开发各种新能源的设想、向太空迁移人口等,都是出自学生之口。每个学生的发言,他们都在以自己的经验为背景建构对事物的理解,而通过讨论,可以使他们相互了解彼此的见解,从而形成更全面的理解,以利于学生的知识建构。这是“六步三阶段教学的第四步:新信息进入原命题网络。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3.2.3代表发言
及时反馈各小组讨论的结果,派代表到讲台上发言。此时,各小组都会把自己建构比较成熟的结构拿出来亮相。如一个小组在讲“地热”时,用坐标来分析地热增温率,横坐标是深度,纵坐标是温度,并画出坐标图,这是书上所没有的,是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的表现。通过这样的代表交流,学生的学习信息得到了反馈。对学生而言,可以不断地反思和深化自己的思考过程,有利于学生建构能力的发展。就教师而言,了解了学生的建构状态,为下一步的指导提供了依据。这一步是“六步三阶段教学”模式的第五步:认知结构重建与改组(陈述性知识)。
4结语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认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同时又不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认为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在“创设情境分组讨论信息反馈共建图式”的教学过程中,分组讨论和信息反馈,这两个环节主要是学生的主体性活动,也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最主要的部分,在课堂教学的时间分配上也是最多的。在这两个环节中,学生把当前学习内容中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形成意义建构。“联系”与“思考”是意义建构的关键。创设情境主要是教师用客观事物激起学生的情感活动,并提供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知识。共建图式是教师指导学生去进一步探索,去发现规律,去主动地进行意义建构,使学生朝着有利于建构的方向发展。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