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多元文化形态下色彩教学体系的重构(1)(2)

2017-09-14 04:50
导读:2.中国色彩的认知方式 中国绘画的各个领域,大都有意识和无意识地弱化和排除了光的存在以及对光的描述,在此状态下的色彩基本还建立在“有限的”自

  2.中国色彩的认知方式
  中国绘画的各个领域,大都有意识和无意识地弱化和排除了光的存在以及对光的描述,在此状态下的色彩基本还建立在“有限的”自然色彩范围,甚至还存在较强的象征性和用色的程式化倾向。“画,挂也。以彩色挂物象也。”“挂”是区别的意思,意味着色彩的不同,或者说色相的不同是色彩表达的主要功能。如“画春山设色须用青绿”②“藤黄……旧人画树率以藤黄入墨内,画树干,便觉苍润”③“朱砂人物肉色及调和衣服诸样黄色,以其鲜明愈于赭石多多也。”④古代绘画技法丛书中都表述了或者是明确“规定”了具体的用色范围、部位和颜料(色相)。然而,“它表述了一种东方式的色彩认知特征:较之眼睛所见之色而更重心象之色。”⑤由此也形成了中国主流绘画色彩体系的特征。
  由此可以表明,中国色彩的认知是多元思想体系下,以实际需求为契机而逐渐发展产生融合形成的,在不同的体裁中有与之对应的色彩表述方式。
  
  三、色彩教学体系的重建和完善
  
  1.以西方色彩观为主的色彩认知表达体系为主
  现将此体系描述如下:①以色彩的形成原理和光与色的关系为理论基础,介绍和分析了色彩的形成和概念;②进一步分析色彩的属性、色彩的体系,阐述了色彩与人的视觉和生理关系;③建立在前两者基础上的实践证明;④设计领域的应用。在四个层面进行了逐步、深入的理论分析和练习。由此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笔者认为,应该在原有教学体系中,融入本民族和具有代表性的其他民族色彩观念下的色彩体,以便更加完整、全面地学习和应用。
  2.以中国色彩观为主的色彩认知表达体系为辅
  在以中国色彩观为主的色彩认知体系中,首先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探索:①扩展色彩的多样性;②增加色彩的感知性。在中国各个地区,对色彩的感知和应用都有很大的不同,由于其所处环境、地域和历史人文的差异,导致了对色彩的多样性感知;③融合色彩的象征性。关于色彩的象征性认知方面,在原有体系中有不同程度的阐述,但是过于零星,不够完善;④探索色彩的文化性。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事实上在有关色彩的全球化的使用中,完全是融合而多元的,但相对在教学体系中并没有凸现出来,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习和应用的脱离,影响了色彩表达的终极进程。
  
  结语
  
  色彩的认知和表达,始终建立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之下,色彩的教学体系也应建立在涵盖多元体系的基础之上。教学理论、教学理念的合理应用也势必在完整的架构中凸现多元化特点,如此才会形成色彩之最高境界——“和而不同”。在当今社会,保留和发扬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是必要的,在现代设计色彩教学体系中,贯穿这一思想也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注释:
  ①王宏建,袁宝林.美术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第455页.
  ②唐岱.绘事发微·春山.
  ③(清)王概.芥子园画传·树干.
  ④(清)沈宗骞.芥舟学画编·人物.
  ⑤牛克诚.色彩,在中国古代的认知与表达.艺术与科学第1卷.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吴江
上一篇:师范院校书法教学与学生人格培养(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