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创新环境下创新人才的培养(1)(2)
2017-09-17 02:15
导读:(三)高校建设自身存在问题。缺乏必要的引导机制 表现在:第一,现行的教育制度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传统的应试教育使得考分已经成为衡量学生“优
(三)高校建设自身存在问题。缺乏必要的引导机制
表现在:第一,现行的教育制度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传统的应试教育使得考分已经成为衡量学生“优秀”的核心标准。建立在这种思想上的教育教学过分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导致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不强。第二,对学生学习任务的定位也不正确。当代学生学习基本上是对课本的理解、记忆,对学习目标的定位也停留于接受业已存在的真理、知识。学校往往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第三,缺乏必要的引导机制。老师在学生培养中能否起到积极主导的作用也构成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一大因素。在很多高校,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较弱,在教育过程中未能起到良好的引导、启发作用,影响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策略
(一)转变教育理念
传统的教育模式赋予了大学生很强的书本学习能力,但是在动手能力、适应能力及创新能力等实践环节,中国的大学生却明显处于弱势。有一项统计表明,中国的大学毕业生在走上一个工作岗位前要有四年的适应时间,而国外的同龄人却只需要4个月。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社会的形成,新世纪对人才的更新、更高的要求,都对高等教育在教学方法、培养模式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挑战。这一切都说明,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新世纪大学生,改变教育理念是先导,要改过去“教师教,学生学;教师讲,学生记;教师想,学生听”的教育方式为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形式,真正把培养具有综合能力的当代大学生作为教育目标所在。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众所周知,教师是课堂上的主导,不仅起到传授知识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思维,带动学生思考,启发学生探索、创新。唯有具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正确引导学生在思考、求知的道路上步步前行,真正带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这个层面上说,充分发挥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主导作用,成为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和关键。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三)注重实践能力培养,构建创新培养体系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正确的理论只有在实践的不断验证中才能发挥其应有的光芒,才能不断完善。同样,创新能力也只有在反复实践的基础上,才能得到不断提高。在现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将目光投向了有实习经历,有社会实践的大学毕业生,高校内的学生干部相比普通同学,更是成为了就业大潮中的幸运者。因此,从大学时代,就应该注重对自身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此基础上,实现从实践到创新的转化。
(四)营造创新教育环境
当然,除了大学生的自身塑造外,高校也应该高度重视为学生的成长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一方面,应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内部学习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教学手段设备,加强校园内治安管理;另一方面,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精心设计,注重科研,加强实践力度,通过组织社团活动、各类竞赛等,为同学们提供理论结合实际、实践创新的舞台。
(五)建立和完善对实践创新能力的考评制度。并将其纳入综合能力测评中
传统的评判标准已经不足以对学生进行准确衡量,现代社会赋予“人才”二字更深的内涵和更高的标准。探索并建立全面的综合测评体系呼之欲出。其内容可以包括科研项目、课题研究、论文发表、发明设计等。同时,结合时代背景,“创新”二字还有它独特的含义。学生对自身的挑战和突破,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和尝试,在一定程度上正是“自我创新”的体现,也从另一个侧面表明了“创新”的价值。因此,综合能力测评体系,还应该就此内涵设置专项规定,以激励学生自我突破,实现自身价值,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一个国家的未来寄希望于他的青少年一代。胡锦涛同志对全国青少年提出“努力培养自己的创造能力,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潜能”的殷切希望。国家的创新活动依赖于个人创新能力的增强。而作为培育人才生力军的高校,在信息时代的浪潮中,将力扛“创新”大旗,历史性地承担起知识和技术创新的伟大使命。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张煦春 石光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