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情报学若干问题辨析(1)网(2)

2017-09-23 04:32
导读:6 情报学研究方法 1)社会调查法。情报调查法是指人们在社会情报实践活动中对客观情报情况的调查了解与分析研究方法,是搜索、跟踪、获取和开发利

      6 情报学研究方法
  1)社会调查法。情报调查法是指人们在社会情报实践活动中对客观情报情况的调查了解与分析研究方法,是搜索、跟踪、获取和开发利用情报资源的一种基本的、有效的方法。这种方法又可分作直接方法与间接方法两大类,前者主要是用现场观察法,后者又分作访问调查与调查表调查。
  2)引文分析法。研究文献的被使用和被引用,也就是研究质量问题。自20世纪60年代初以来,由于《科学引文索引》(SCI)的创办,引文分析法已成为一个有相当深度和广度的情报学分支。对引文这一线索进行研究,可以了解某项发明或技术的应用范围、现状、著作水平、学科发展趋势等。
  3)系统科学方法。从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出发,主要研究科技情报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最优设计,以及解决科技情报系统的最佳运行、实现最优服务等问题。
  4)文献计量法。文献计量是情报学与数学、统计学等相互交叉和结合而产生的研究方法。文献计量研究方法包括布拉德福定律、洛特卡定律,齐夫定律、引文规律、文献老化规律、文献增长与冗余等已形成的理论体系。文献计量法开始向其他学科输出、扩散、渗透,利用文献计量统计方法,可以描述和解释许多分布机制相似的社会现象,如收入分布、利润分布、人口分布、不合格元件分布、通信间隔分布等。
  5)科学计量法。科学计量试图通过定量方法寻找科学活动的内在规律和准规律,并为更有效率地开展科研提供指导。20世纪60年代初,D.普赖斯等人倡导并采用定量方法来研究科学自身,E.加菲尔德创建了“SCI”大型数据库,视为科学计量学的肇端。30多年来,许多情报学研究人员在该领域作出了许多重要成果,此外社会学和政策研究人员也投入这一新领域,使其研究对象不断增加、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科学研究的生产率问题、科研资金投入的最优化、预测学科发展趋势、识别不同学科之间以至科学活动同技术活动之间的联系、科研绩效评估、描述科学活动规律和准规律、研究科技人才和科技教育问题等等,形成蔚为大观之势。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6)信息计量法。英国情报学家布鲁克斯和他的学生埃格希(L.Egghe)1988年主张用信息计量学代替文献计量学,提出了如下信息计量的发展逻辑过程:书目统计学→文献计量学→科学计量学→信息计量学。信息计量学的提出表明情报学定量化研究已由文献单元深入到文献中的各个信息单元、知识单元;已由文献计量分析发展到信息计量分析,而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最终将真正实现“知识信息的计量必须从语法层次向语义和语用层次发展”的这一飞跃。
  7)网络计量法。1997年Almind和Ingwersen首次提出网络环境下引文分析的概念和“网络计量学”(Webomet-rics),将传统信息计量方法使用在Web分析上,对诸如语言、单词、词汇、频次、作者特征、作者合作的能力和程度,以及对作者的引文分析,学科或数据库增长的测量,新概念、新定义的增长,信息的测量,检索措施的形式与特征进行了研究。网络计量法可用于研究因特网的知识结构、学科性质、信息组织特征,研究网络环境下的科学信息交流规律,探讨学科、机构、国家、地区的科学发展趋势,研究网络用户的信息需求和网络查寻行为,指导网络建设和网站管理。
  8)基于文献的知识发现法。由于科技文献和知识的爆炸增长,科学分工越来越细,跨学科的信息传递变得更加困难,就会产生知识的分裂,并且随着知识的持续增长,分裂现象会更加严重,尽管现代每个人懂得的东西越来越多,但是必定有许多未被人们发现的知识点、知识领域之间的相互联系。假设某学科发现医学状况A与症状B相联系,另一个完全不同的学科发现某营养成分缺乏C与症状B相联系,则A与C也发生了关系。但是两个完全不同领域的学科隔行如隔山,A与C的联系则长期蛰伏着,未被发现。1986年美国芝加哥大学情报学专家K.Swanson博士创立了基于文献的知识发现法,并开发了Arrowsmith系统。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7 情报学前沿领域
  情报学的发展将通过与不同学科的碰撞交叉而产生前沿研究领域,不断丰富它的内涵和扩大研究范围。据有关研究,前沿领域有:
  1)“数据库知识发现”(KDD)研究。数据库知识发现是目前十分活跃的跨学科研究领域,情报学家利用“基于文献的知识发现法”,开发出各种软件系统,揭示数据库中不同领域知识的联系和问题的答案,找到了知识发现的新途径。
  2)语义网研究。语义网实际上是一种智能网络技术,能理解人类语言,并能推理,不仅可以理解词和概念的涵义,而且还能理出其间的逻辑关系。语义网技术一夜之间得出的组合方式将比一个人穷尽一辈子心力想得到的还要多,有助于人们提高自身的直觉和分析能力,促进全球范围内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合作。美国互联网之父伯纳斯·李希望到2005年用“语义互联网”取代目前的万维网。他将互联网变成一个巨型大脑,每一台接入互联网的电脑都能享受人类自5000年以来的全部知识。现在,全世界都在关注语义网问题,也是情报学将有很大作为的领域。这方面的研究项目有:面向自然语言处理的语法、语义计算机模式的研究,潜在的语义索引,复合词的分析模型研究,自动构成多语种词库,存取多语种信息,用户自适应集合分类法研究,知识共生现象研究,网络知识搜寻代理等。
  3)3G(Great  Global  Grid)研究。欧洲各国正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研究3G技术,主要目的是将各种网络信息资源连接起来,像今天的电力网格一样,方便地送到每个用户那里。目前在因特网上,信息资源分散在各个网络站点,将来,可以通过网格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对用户提供各种一体化的信息服务基础设施,也就是将分布于全世界的计算机、数据、信息、知识等组织成一个逻辑整体,用户可通过网格门户透明地使用整个网格资源。核心技术包括:信息优化使用技术,网格资源管理技术,网格中的作业调度技术,网格安全技术。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4)信息构建(Information  Architecture)。美国建筑师R.  S.Wurman于1976年在美国建筑师协会年会上首次提出IA的概念。1989年,他在《信息悬念》(Information  Anxiety)一书中对IA作了定义,就是如何组织信息,把复杂的信息变成明晰,以帮助人们有效地实现其信息需求。随后,随着因特网的发展,IA的理念和应用获得了迅速的发展,特别是在情报学界和信息管理学界。IA是把传统图书馆学情报学同现代科学技术结合,组织信息和构建信息环境,以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的一门科学和艺术,已引起国际情报学界重视和关注,成为情报学的核心问题,并把它的理念合理地运用到情报学研究领域上来。
  5)知识管理研究。知识管理不仅包括对知识本身的管理,还包括对知识有关的各种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的管理,涉及知识组织、知识设施、知识资产、知识活动、知识人员等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目前的研究热点在于:知识组织、知识链、知识发现、自然语言理解、知识管理工具、知识转换模式和4力场(4Ba’s)研究、实践社区、最佳实践库、智能代理、知识网络化研究等。
  6)数字图书馆研究。数字图书馆正引发一场全球范围内的文化媒介迁移运动。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等一些文化机构将进入经济开发的中心地带,传统文化资源将被开发成经济资源,导致一个国家的文化生态从根本上发生变化。数字图书馆需要跨行业、跨学科、跨地区、跨国界的合作,共同解决技术问题、管理问题、运营问题和法律等问题,不同学科将从不同领域对发展数字图书馆作出贡献。情报学的理论、方法、技术是建设数字图书馆的重要支柱,同时情报学也将吸收数字图书馆集成的各个学科的养分进一步实现现代化。
  7)信息技术应用。技术方面前沿课题很多,包括:元数据技术、语料库技术、海量信息存储与压缩技术、信息可视化技术、图像检索技术、语言检索技术、人机界面技术、多语言浏览器、跨语言信息检索、自然语言理解、人工智能、大规模真实文本处理、自动抽词、自动索引、自动分类、自动文摘、概念分类(Ontology)、信息安全和保护技术等。当前要着重内容和知识开发利用的新技术和新应用的研究和探索,以及实现这些技术和应用不可或缺的基础研究、基础建设和标准规范的采用。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8)小世界现象。从很大的人口中任意挑出两个人,这两个人彼此认识的概率有多大?任意挑出的两个人当中要达到彼此认识的最短链条是多长?1967年,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拉姆(S.Milgram)做了一个实验。他给内布拉斯加州奥马哈市随意选择的300多人发信,要求他们把他的这封信寄到波士顿市一个独一无二的“目标”人,分别由每个人独自联系。米尔格拉姆告诉每个发信人有关目标人的信息,包括姓名、所在地、职业,如果发信人不认识这个目标人,他们把这封信寄给他们认为与目标人比较近的,而且是他们认识的一个人。于是开始了发信人的链条,链上的每个成员都力图把这封信寄给他们的朋友、家庭成员、商业同事或偶然熟人,以便很快到达目标人。米尔格拉姆发现,有60个链条最终到达目标人,链条中平均步骤大约为6,这个结果说成“六度分离”(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广为传播。“六度分离”在学术上称为“小世界现象”或“小世界问题”。近年来,小世界现象引起了数学家、情报学家、物理学家、计算科学家、行为科学家、数理经济学家的广泛兴趣,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展现出广阔的应用领域。现在,我们生活在一个网络的世界中,互联网上的信息传播是我们情报学的重要研究课题,而且统计表明,尽管互联网上信息数以亿计,但网络的特征路径长度L最多达到19,因此互联网连接具有小世界现象。可以运用小世界网络理论来改善因特网中的信息流。“小世界现象”对于情报工作者如何快捷、准确获取网上信息提供新思路。
  本文在写作中得到了曾民族教授等的大力协助,在此致以深切的谢意。
【参考文献】
  1 卢泰宏.情报科学发展中的四个里程碑.情报学报,1990(5):394~400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2 马费成 情报学的进展与深化.情报学报.1996(5)
  3 Kuhn  T.科学革命的结构.王道还编译.台北:允晨出版社,1985
  4 赖茂生.情报学的发展观.图书情报知识,2000(4):4
  5 汪冰.试析情报科学研究的若干重点与发展方向.情报理论与实践,1997(增刊)
  6 赵海军.情报学的学科发展规律.情报资料工作,1997(2)
  7 许文霞,文献计量学——科学计量学情报学报,1988(4)
  8 邱均平.信息计量学讲座,情报理论与实践,2000(1~6);2001(1~4)
  9 严怡民.现代情报学理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
  10 汪冰,岳剑波.情报学基础理论研究进展.见:情报学进展(第三卷).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99
  11 岳剑波.情报学的学科地位问题.情报理论与实践,2000,23(1)5~38
  12 肖勇.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情报学研究趋势.见:情报学研讨会文集,2002
  13 张力治,王忠军.情报学学科体系.见:情报学研讨会文集,2002
  14 符福@①.情报学科体系建设中几个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见:情报学研讨会文集,2002
  15 胡昌平.情报用户与情报社会学.情报学刊,1988(1)
  16 王万宗.技术进步与信息管理学科群的形式.情报理论与实践,1998(3):130
  17 马费成.面向21世纪的信息经济学——回顾与前瞻.见:知识信息管理研究进展.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
  18 吴慰慈,张久珍.信息技术革命影响下的图书馆学情报学学科体系.情报学报,2000(2):99
  19 陈曙.信息生态研究.图书与情报,1996(2):12~19
  20 岳剑波.信息环境论.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
  21 粱战平.情报学的新发展.情报学报,2001(2):131
  22 武夷山.浅谈情报学的若干发展热点.情报理论与实践,2002(4)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23 王知津等.情报学的知识化趋势.见:情报学进展(第三卷).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99
  24 荣毅虹,梁战平.基于文献的发现,情报学报,2002(4):386~389
  25 Bush  V.As  We  May  Think.Atlantic  Monthly,1945(176):101~108
  26 Smith  L.Interdisciplinarity:Approaches  to  Understanding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as  An
  Interdisciplinary.In:Vakkari  P,et  al.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nception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London:Graham  Taylor,1992
  27 Miksa  F  L.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Two  Paradigms.In:  Vakkari  P,et  al.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e  on  Conception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London:Graham  Taylor,1992
  28 Brier  S.A  Philosophy  of  Science  Perspective-on  the  Idea  of  a  Unity-ing  Information.In:Vakkari  P,el  al.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nception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London:  Graham  Taylor,1992
  29 Belkin  N  J,et  al.Anormalous  State  of  Knowledge  for  Information  Re-trieval:  part  I.Background  and  Theory.  Journal  of  Documentation,1982(38):62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30 Ingwersen  P.Conception  of  Information  Science.In:Vakkari  P,et  al.Proceeding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nception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nbsp; Science.London:Graham  Taylor,1992
  31 Saracevic  T.Information  Science:Origin,Evaluation  and  Relations.  In:Vakkari  P,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