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苏格拉底曾经说过:“未经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这句话同样可以表达我们对知识应有的态度:未经反思的知识不值得盲从。“知识是人类活动的结果,也是人为的东西。”知识本身并不能被表述为确定不移的真理,其中可能包含着谬误。其存在的合理性总要受到后人的质疑,他人可以运用自身的智慧对现存的知识进行批判、修正或者重建。这是人类本质力量的确证。
事实上,人类在理解知识的过程中,总会或多或少掺入个体不同的生活经验或理论经验,或者在与他人的交流和社会交往互动中,对既有知识形成对比、分析、比较,发现其中真理性内容,或者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个体发挥主体性,主动参与知识的修正、删改、否定或者重新建构。但事实上,在个体反思的过程中也带有个体主体性不及的一面,在推翻前者的谬误的同时,自身知识建构过程中也存在着局限性。例如,在哲学知识生成过程中,理性主义相对于先验论的局限性而提出;经验主义则是反思了理性主义局限性。“这就意味着,任何一种知识生成方法总是有其内在局限性,总是与其他方法呈互补……各有其存在的理由,均应从对方获得补充”。正是由于知识内在的缺陷在被他人修正的同时,添加了新的知识成果,也可能由于主体性不及,留下新的谬误有待后人指正,知识在不断被反思的过程中,每个知识系统的内容也会越来越丰富和精致。
三、主体性不及及其激发与知识生成
综上所述,人类知识的进步与文明的演进,一方面在昭示人类主体性的发挥越来越强大的结果,但另一方面也印证了个体主体性不及的不争事实。从知识生成的角度来说,主体性发挥总是有限度的,要受制于现存社会知识环境系统所能达到的先进程度,但也表明主体性激发的内在生成机制,即主体性激发需要能够自主地积累、试错和反思。认识到这一点,对于研究性学习有重要意义。如果说,我们把主体性作为研究性学习之所以开展的价值追求,那么主体性不及则是研究性学习的事实基础。前者把受教育者作为知识建构的主体,具有持续探索知识、自主建构知识的可能性。后者则是我们明确受教育者在发挥主体性不及的事实上,如何更好地发挥主体性。如前所述,主体性激发希望借助研究性学习,以科学课题或专题等研究方法达到培养学生主动求知,合作学习,不畏权威,敢于质疑,不畏挫折,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并且鼓励学生能够标新立异,积极提出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法。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因此,在确认主体性不及的事实基础之上,从知识生成的角度来探讨如何激发主体性,笔者有如下建议。
其一,提供“有限知识”,给学生留出空间去创造,激发其主体性,作为书本中许多知识而言,可能是已得到证明的事实性知识而已。如果教师只是把既有知识的生成过程再一次呈现给学生作为自己的任务,即使强调学生动手“研究”和实践,可能只是按照书本所说的一样,将别人的方法再一次重复一遍。显而易见,这对于研究性学习来说,学生的自主积极性根本得不到发挥,无法形成应该有的“科学探索精神”,学生需要激发的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只能极其有限。因此,要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应该通过提供学生“有限知识”这一途径,也就是说教师可以利用自己的知识去解决一些问题,但解决这个问题的力度不应该是全部的,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是最经济和最有效的,甚至于一种古老的方式。促使学生增加更多的可能性方法去解决同一个问题,而不仅仅是重复老师已经试验过的方法。这样一来,学生积累知识、学习知识的兴趣就可以被调动起来,而不只是充当教师“应声虫”的角色,充分发挥自身的自主积极性,达到自主建构知识的目的。
其二,利用“错误知识”,让学生能够去怀疑和尝试错误,激发主体性。作为教师,提供给学生准确无误的知识可能是必要的,可以让学生最快地掌握知识。但就研究性学习而言,则不是一个好的办法,其真正的目的在于能让学生有质疑机会,引发思考的可能。研究性学习如果只强调让学生如何去证明一个真实的命题,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方法,充其量只是让学生对一个预设的结论提供不同的证明方法而已,其结果只能是让学生对结论的合理性和权威性更加确信无疑,更加迷信权威。其激发主体性的效果是微乎其微的。但提出一个“伪命题”,其效果可能是大相径庭,首先能够促发学生的怀疑精神,不畏权威,这是主体性激发的一个最大成功,鼓励学生运用自己所尽可能知道的方法去证明或者证“伪”命题。由于主体性不及,学生可能会遭受挫折,但遭受挫折的最好方法不是提供直接的方法,而是鼓励其从错误中总结经验,继续思考其他方法来解决问题。惟如此,才能充分调动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来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其三,摆出“知识困境”,让学生能够“标新立异”,激发主体性。如果一味强调知识的确定无疑,对于学生来说,只要接受知识就可以,没有任何悬念可言,无需再要开动脑筋去探讨知识生成,导致学生缺乏“研究”热情。而“知识困境”往往是当前条件不具备、一些不能解决的问题。但是“困境”也同时意味着一种新的方法、新的思路产生的可能性。激发学生了解以前的解决方法及其局限性,反思前人成果,如孔子所云:“温故而知新”,力求提出另外一种方法以达到“曲径通幽”的效果。因此激发其主体性,则要善于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而这一问题并不是能够圆满地解决,是一个棘手的“困境”,学生往往对于这类“困境”热衷于提出自己的“高见”。教师应该让学生把自己的“高见”,得到有力的证明,促使学生对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有一个认真审视的态度,促使其了解更多相关的知识,由肤浅到深刻,最终完成对相关知识的完整认识。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