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主体性不及与知识生成(1)

2017-09-25 03:13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主体性不及与知识生成(1)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 摘 要:主体性的发挥对于学生生成内在知识结构有积极的

摘 要:主体性的发挥对于学生生成内在知识结构有积极的意义,但知识生成是一个累积性、试错性、反思性的连续过程,因此,主体性的激发即个体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总是有限的,即主体性不及。有鉴于此,我们应该把主体性不及作为研究性学习的事实基础,才能促进个体主体性的发挥,达到自主建构知识的目的。


关键词:主体性不及;知识生成;研究性学习


一、问题的提出


世纪交替几年来,在教育理论领域出现的新理论、新词汇可谓是“百花齐放”,但一个较大的收获就是把主体性作为教育的一个本质特征给揭示出来,所谓主体性是指人作为主体,在诸如实践和认识的对象性活动中,相对于客体所处的态势而表现出的功能性特征,通过相互作用表现出的自主性、积极能动性和创造性。尽管仍有多数学者在争鸣教师学生谁是主体,或者平行主体、复合主体说,其基本宗旨在于批判过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向学生“满堂灌”这种被动接受知识的不合理现象。因此,学习模式要一反过去刻板的“填鸭式”教学,取而代之以新型的“研究性学习”,激发学生的主体性,“挖掘学生在知识求索中应有的主动求知、独立思考、合作学习、敢于质疑、不畏挫折、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鼓励学生要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大胆思索,标新立异,积极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方法、新思路。诚然,认识到激发主体性的意义是很重要的,但如果认为主体性的发挥是随心所欲,无限放大则是有害的。人的主体性发挥只能是有限度的,即主体性不及(意指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在认识客体对象过程中,不足以达到完全认识客体的有限水平),囿于我们已有知识环境对人的主体性的潜在制约。就此,笔者拟从知识生成三个角度来说明人类主体性不及的关系,来探讨如何发挥主体性,促使知识生成。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二、主体性不及与知识生成

提及主体性的激发,大部分学者往往从外部环境进行探讨,例如从文化、课程、教学、管理和师生关系不同角度来探讨如何创设民主氛围,重塑教师形象来激发学生主体性,却忽视从知识生成角度来探讨主体性激发,这是由于知识生成是一个累积性、试错性、反思性的连续过程,总是反映人类个体或群体主体性不及的一面,对于极力倡导主体性无限的人来说,无疑是回避的对象。但事实上,回避则是相当有害的,实际上仍然意味着主体性的激发的途径只能是由外而内的,而就知识生成来说,关注的是如何由内而外的激发过程。主体性不及既在一定程度上宣告了人的无知,却同时促进了人在求知中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1.主体性不及与知识累积性生成

所有人都承认,我们今天学习的对象是一个知识的海洋,作为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知识系统而存在,其类型有多种,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理论知识与经验知识,自然知识与社会知识,零散知识与系统知识等等。从广义上来说,“知识不仅仅是头脑和书本中所包含的东西,还有人类动手做、发明、创造和制作的能力,以及形成有利于人性的技能、艺术、技艺和意向的能力”,从狭义上来说,“一个人经验(直接的或间接的)记忆的一切内容都可能成为他知识的一部分”,但无论就知识的广义或者狭义来说,知识生成有其内在的连续性与积累性。人类社会语言产生和交往实践的扩大,了解知识可以通过向他人学习间接得来,随着这种对象性活动不断深入,作为主体的人不断积累关于自身和对象的经验与观念。一部分知识作为调适个体生活业已融入了个体社会经验,一部分则作为观念成果构成了语言、哲学、科学、社会规范等等内置于个体知识结构。这些知识成果可以有效地帮助人适应环境,提高自身的能力,对人的存在和发展有重要价值。但知识的积累程度总是制约着人的主体性的发挥。正如远古历史中我们的祖先不乏有通晓天文、地理、人文的大学者,集大成者,但其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今天的人类如何利用因特网使知识全球化成为可能,利用人工智能替代人类部分不能完成的工作。但是今天的考古学家却可以利用考古资料去复现当时时代的生产生活场景。知识积累的程度总是印证着个体主体性发挥的程度,但并不意味着由于知识的制约个体主体性会停滞不前,主体性激发往往建立在已有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小步幅前进,而每前进一步,却预示着人类知识被再次更新和积累,人类文明将再前进一步。

2.主体性不及与知识试错性生成

知识是由试错而来,即使我们有精确的仪器和精致的思维理性,我们也不能说我们所掌握的知识绝对真实可靠。知识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发挥一次主体性就可以轻而易举获得的事实。之所以我们有意识将其分成归纳性知识或演绎性知识,也将其分为真知识与假知识,是由于知识的来源不同,既有来自经验的总结,也有理性的思辩;既需假设,也要求证。人类理智的不完全成熟,主体性不及造成我们在知识的探索上不能完全知晓全部“真理”,而是一个不断实践、摸索的过程。主体性发挥要求人能够运用假设、归纳、演绎、分析等方法来获取知识,但任何一个环节出错,就有产生“伪知识”的可能。主体性发挥其实也是一个不断尝试和经历错误、“摸着石头过河”的不懈过程。爱迪生曾在发明灯泡钨丝之前,试验了近千种材料而终告失败,被人嘲笑。但其仍郑重指出:“最起码我知道其他种材料不适合做灯丝”。由此观之,知识的获取虽然要有大胆的假设、猜想、灵感的直觉顿悟,但其求证的方法可能是烦琐、复杂的。人类求取知识,激发主体性无疑要经过千百次的错误,其方法和手段可能不断被否定和补充,才能更新和积累旧知识,建立新知识。既而在新的知识基础上获得新的主体可能性。即使到今天,人类探索方法已经强大到可以利用基因转换,克隆自身。我们仍然对自然界以及人自身有许多的未解之谜,我们仍然不可能利用现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完结知识系统,我们仍需不断地试验,这种尝试错误的方法也不可能被人类所抛弃。人类个体或群体的主体性不能决定其在构筑知识大厦的过程中永远只能是个摸索者,而非终结者。诚如一位西方学者所说,作为求知过程中的“人往往会对其知识的增长感到自豪和得意。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在知识增长的同时,作为人自身创造的结果,对于人有意识的行动会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的有意识知识的局限从而也是人的无知范围,亦会不断地增加和扩大”。

大学排名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分层走班制(1)网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