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美国职业教育范式的转换及启示(1)(2)

2017-09-25 03:13
导读:(3)教学 美国职业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为21世纪建立一个高水平的工作准备体系。改革中出现了大量新的教学形式,如技术准备、课程整合、工作本位
    (3)教学
    美国职业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为21世纪建立一个高水平的工作准备体系。改革中出现了大量新的教学形式,如技术准备、课程整合、工作本位的学徒制、生涯学院、学校本位企业、合作教育等。每一种形式都需要新的教学方法,同时要求教师承担新的角色,成为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和终身学习者,熟悉工作现场,有能力使学校情境体现工作环境。
    (4)学生评价
    新范式把重点放在高水平思维技能上,如问题解决、批判思维、推理等。许多教育家把新的评价方法称为真实的或基于行为表现的评价。真实性评价有三个基本目标:(1)改革课程与教学;(2)提高教师的信心与绩效;(3)加强学生自我管理的自觉与能力。真实性评价是在对传统评价方法不足的批评基础上提出的。它通过对问题的反应或提交的作品来衡量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这种评价反映了日常生活的复杂性,并相信学习就是在情境中积极地建构知识。
    (5)课程评价
    帕金森要求国家开发评估体系,以评价衡量学生成就的四个核心指标,即学术与职业成绩,课程完成情况,从中学到中学后教育或就业的成功过渡情况,获得这些机会的可能性与公平性。其中涉及的关键问题有:课程质量是如何定义的,如何测量学生的学习成绩,如何对学生进行分层,采用什么方法测量教学质量?教师水平是如何定义的,如何测量?评价时要求采用多种方法(调查、访谈、参与性观察、档案查阅),从不同对象(教师、学生、管理者、学生家长)收集各种各样的信息(个人的、学校的、社会的等)。当然,尽管课程评价存在大量关于评价标准、评价方法和评价是否有用的批评,但事实上,传统的结果评价,如就业率和升学率,仍然主导着职业教育评价的标准。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3.新范式的特点
    通过以上论述,可以清晰地看出美国职业教育新范式的特点:(1)以人为出发点。不再完全依据经济的需要发展职业教育,而是把人的职业生涯发展需要,以及适应民主社会生活的需要作为职业教育设计的基本出发点,甚至在用词上已基本抛弃了“职业教育”这个概念,普遍采用了“生涯教育”这个概念。(2)在多方面的联系中发展职业教育。强调职业教育的对象应当包括各种群体,甚至倡导全民职业教育,同时非常强调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中学教育与中学后教育、学校教育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尤其是淡化学习与工作的界限。(3)课程内容凸显普通性。认为不能把职业教育变成特定工作技能的教育,而是要突出普通性,加强可迁移的核心能力的培养,以及问题解决能力、批判思维等高水平思维技能的培养,并要面向职业群设计课程。(4)强调情境教学。与传统范式着眼于孤立的技能训练不同,新范式非常强调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建构学生的能力。
    当然,我们还可以从其它角度归纳美国职业教育新范式的特点。那么是否把握了新范式的这些具体内容,就完全把握了新范式的内涵呢?其实没有。新范式的最大价值并不在于这些具体内容,而在于这些内容所折射出的职业教育思维新方式。传统范式基于一种狭隘的、僵化的、割裂的工具主义思维,非常强调职业教育的“独立”,结果在获得独立性的同时也遭到了“孤立”,其内涵越来越单调。新范式则用完全开放的、包容性的、整合的思维看待职业教育,其视野宽广得多。这种开放的思维给美国职业教育理论带来了广阔空间,大大丰富了其内涵,产生了大量富有智慧的新概念,同时也大大促进了美国职业教育实践的发展。
    三、启示与借鉴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美国职业教育的两个范式具有典型性,世界各国的职业教育基本是在这两个范式下进行演绎的,我国也不例外。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正处于这两种范式的矛盾交织中。一方面人们认为职业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企业需要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要与岗位工作任务与能力要求相对接,要通过增强技能训练与顶岗实习,促进学生的零距离上岗,使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受美国及其它西方发达国家生涯教育、关键能力等职业教育理念的影响,以及迫于我国现实的就业压力,人们认为职业教育要以人的发展为基本出发点,满足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并要加强职业素质及关键能力的培养,培养具有发展“后劲”的职业人才。而当人们认识到需要把这两种取向结合起来时,便出现了一些折衷的观点,如“宽基础、活模块”、“平台+模块”。当然,尽管在话语层面两种观点的力量各居一半,但现实的课程改革却在扎扎实实地朝着第一种观点发展,它说明这两种取向之间的矛盾绝非简单的折衷所能调和。
    参考美国职业教育范式转换的历程,我们首先要认识到,这两种取向的差别,绝非一些具体观点的差别,而是范式的差别,即其基本理论假设存在本质差异,因而是极难调和的。也许我们可以在课程体系中通过培养目标的多元化来体现多种需求,但对整个职业教育体系发展的基本价值取向最终会深刻地影响职业教育的各个具体过程。那么目前我们应当采取什么取向?实用主义范式自然诱人,但要注意到,其产生基本上是与社会效率主义同步的,却为什么美国要到近一个世纪后才开始接纳这一范式呢?这说明它的接纳要有一定基础,包括社会、经济基础和职业教育自身的基础。社会基础如充分的社会保障条件,工人与雇主处于平等地位,工人不再把工作仅仅作为谋生手段,而是个人生涯发展的途径;经济条件如现代管理模式和技术水平,开放的经济运行机制;自身的基础即职业教育是否充分体现了职业性。这些都是实用主义范式能够被接纳的重要基础。当劳动者还在为生存而奔波,当企业生产普遍处于低水平的流水作业,当职业教育还没有完全摆脱普通教育痕迹时,实用主义范式在现实中只能被视为一种理想。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社会发展是一个连续过程,它不能跨越应有阶段;但社会也是一个有机体,其发展要在很大程度上受人的集体意识的影响。职业教育同样遵循这一规律。从现实条件看,社会效率主义目前在我国仍有较强的生命力,突显职业性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任务。“就业是民生之本”,只有通过增强职业教育的职业性,提高人们的就业能力,更好地发挥其经济发展功能,职业教育才能获得发展所需要的社会和经济基础,也才可能获得向更高级范式转换的自身基础。因此,那种以培养人的素质、全面发展人格、服务于个人发展为依据,弱化职业教育课程的职业性的观点无疑是理想化的。但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不可能也没必要完全“原封不动”地重复美国职业教育范式的这一转换历程。尽管目前整体上我们难以达到美国的社会、经济水平,但全球化使我国的社会、经济已具备了美国现代社会、经济的许多要素,因此在立足于凸显职业性这一基本取向的同时,我们也应积极吸纳实用主义的许多合理要素,这既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我国职业教育快速向更高级范式转换的需要。
    当前我们首先要借鉴的是新范式的开放式思维。凸显特性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但在追求这一价值的过程中也开始出现了狭隘主义倾向。有的研究者职业教育情结如此之深,以至谈普通教育而色变,往往就职业教育而看职业教育,为了特色而特色,摆出一副严防死守的架式。其观点看似强调了职业教育自身的特性,却存在窄化职业教育内涵的倾向,制约了职业教育发展。事实上,自我封闭是出不了特色的,只有在多方联系的动态发展中才可能内生出自身特色;只有怀着开放的、接纳的心态,才可能迎来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范式。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参考文献
[1]Grubb,w.N.Not There Yet:Prospects and Problems for"Education through Occupations.”[J].Joural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Research,1997.22.
[2]Baily,T.R.,K.L Hughes,D.T.Moore.working Knowledge:work—based Learning and Education Reform[M].New York&London:Routledge Falmer.2004.P5.
[3]Lynch,R.L.New Directions for High Sch00l Career and Technical Edueation in the 21st Century(Information series No.384)[z].
Columbus: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ERIC Clearinghouse on Adult,Career,and Vocational Education.2000.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主体性不及与知识生成(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