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高职院校课程建设元评价需要厘清的几个理论问(2)

2017-10-04 02:07
导读:从一门课程的评价实际看,高职院校一般把课程评价目标分解为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和手段、教材建设、教学管理、教学质量、实践
  从一门课程的评价实际看,高职院校一般把课程评价目标分解为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和手段、教材建设、教学管理、教学质量、实践教学环节、教学改革等几大项内容。包括教师梯队、学术水平、师资培养、教师科研成果、教材选用、教学辅助材料、教学手段、教学大纲与授课计划、课程教学资料、教学档案、教学管理制度、教案、课堂教学质量、作业、考试、教学效果、教书育人、实验实训教学、实习、教学改革规划、教学改革与研究成果、开展教研活动与教学研究等,每项指标分A、B、C、D四个等级进行评定,并赋以相应的权重。
    这种评价体系虽然比较全面,易于操作,但是其理论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各个指标的权重到底依据什么来设定,主观的成分很大。况且,课程的目标和重点经常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而变化,这势必造成指标权重的不确定性。在全国高校精品课程评选工作中,有学者已经提出“指标体系”本身存在冲突,制定指标的重点与指标的权重不符。例如,在指标说明部分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指标部分自相矛盾。在评价指标体系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实际分值没有体现指标编制的重点。因此,无论从理论上考虑,还是从实践上检验,这种评价体系确有进一步改进的必要。
    四、评什么——关于课程评价的对象
    按照课程专家的研究,课程评价的对象有四个方面:①教师使用课程的评价;②课程设计的评价;③课程系统的评价;④学生成绩的评价。
    从目前高职课程评价的实践看,人们对课程设计中诸如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结构的合理性,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先进性和社会适应性,课时安排的合理性。教学设施设备要求的合理性等评价较为关注。但是,对学生接受完全部教育之后能否很好地胜任其所对应的职业,课程是否能很好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对道德规范的遵守等评价,相对薄弱。对课程系统中诸如课程实施范围的选择、课程实施指导人员的选择、课程实施程序的安排、有关领导人员所起的作用等评价重视不够。尤其是忽视了广大教师对课程的评价。教师是高职课程建设的主体,课程建设关键在实施,而实施关键在教师。设计的课程是否适合教师?教师是否愿意制定适合学生的教学策略?教师是否有创造性地实施课程、开发新课程的积极性等,我们的课程评价却极少涉及。这不能不说是目前高职课程评价最致命的缺陷。 中国大学排名
    五、如何评——关于课程评价的方法
    目前,我们常见的课程评价方法主要有听取汇报、问卷调查、观察、听课、查看资料、召开座谈会等,应该说,这些评价方法都是行之有效的。然而,现在许多评价还只是一种结果性评价、静态评价,强调结果性和表现性目标,缺乏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审察、修正,导致课程管理者对课程实施缺乏有效的监控,教师课程开发的功能不能充分发挥,不利于高校学生创新素质的养成。
    课程论认为,没有科学的过程就没有高效的结果。追求结果而不优化过程,必然带来教育的低质量、低效率。因此,我们在重视结果评价的同时还要重视过程评价。重过程即强调评价的诊断与发展功能,注重对学习过程的动态分析,目的在于运用它来探明、调节、改善和提高教学活动本身的功能。这种评价必须能够帮助人们了解教学系统运行的情况,能够有效调节和改善这个系统的整体功能,有利于教学的诊断,或者可以从多方面有效地促进学生不断发展。
    在正确处理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的关系时,我们还要关注与之相关的另一对矛盾——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
    课程是一种极为复杂的教育现象,对课程的把握、比较、判断、评价,需要依据一定的数据,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评价的客观性,提高评价的效率。高职课程评价中所采用的评价指标体系,是量化评价的基本依据和标准。在评价指标体系中,各级指标被赋予一定的权重,根据各项指标的评价结果及其权重,最终得到一定的评价分数或等级,从而对被评课程作出判断。量化评价保证了极具复杂的课程评价活动的效率,因此,量化评价在课程评价实践中已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评价手段。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将课程建设的全部因素都纳入到评价的范围之内,在实践上是不可能的。课程作为容纳学科、知识、能力提高的一种过程,教学作为一种旨在促进学生主动进行建构活动的互动工程,是不可能完全进行量化测量的。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课程评价要弥补量化评价的不足,必须借助于另一种更为科学的评价方法——“质性课程评价”。“所谓‘质性课程评价’是针对‘量化课程评价’偏失的一种反动。它力图通过自然的调查,全面充分地阐释对象的各种特质,以彰显其意义,促进理解”。华东师范大学课程研究专家钟启泉认为,“课程评价由‘量化课程评价’走向‘质性课程评价’是势所必然”。因此,在课程评价实施中,我们只有将量化课程评价与质性课程评价结合起来,才能保证评价活动的效度与信度,才能提高课程评价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马云鹏.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
[2]廖哲勋,田慧生.课程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3]李慧仙.“精品课程”评审论[J].煤炭高等教育,2004,(3).
[4]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高等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整合(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