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职课程的理论思考(1)(2)
2017-10-04 02:07
导读:3.加强创新精神与开拓能力的培养 技术型人才同样需要创新精神与开拓能力。工艺流程的革新、加工方法的创造、管理方式韵变革等都需要这种素质。把
3.加强创新精神与开拓能力的培养
技术型人才同样需要创新精神与开拓能力。工艺流程的革新、加工方法的创造、管理方式韵变革等都需要这种素质。把技术型人才理解为“执行型”人才是不全面的。在当前国际经济竞争中,技术创新竞争正是竞争的核心。
UNESO总干事马约尔先生在1999年“第二届国际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上提出“未来,促使一个国家社会与经济腾飞的骨干力量是专业技术人员”。
(三)课程应正确配置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
1.要十分重视必备的专业基础理论
从总体上看,职教课程的发展,实质上是理论深度与技术广度的发展。中职向高职的提升也是专业基础理沦的提升。还必须看到高绩效工作模式所要求的应变能力与创新能力都是建立在专业基础理论上的。没有必备的理论基础就不可能培养应变能力,更不必奢谈创新。
毫无疑问,这里讲的必备理论是技术型人才形成技术应用能力所必需的,而不是其他人才的理论基础。过去理论错位的负面影响,不应成为轻视理论的理由。我们反对“学科本位”的指导思想,但是并不反对学科建设。当然,这种学科是技术学科或者是为形成技术应用能力服务的学科。很难想象,高职作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可以没有与高教水平相当的理论基础与学科建设。
可以预计,随着技术的深度化、综合化发展,技术型人才应有的理论水平必将不断提升。
2.应该强调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的整合
当前,不少文章认为:“高职是培养实践人才的,因而,实践应不断加强,理论越浅越好”、“为加强实践,应该建立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等。这是一种似是而非的说法,是一个误区。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应该看到,技术型人才的实践能力是建立在必备的理论基础上的。消弱了必备理论也就是消弱了实践能力。不懂得数控原理以及相关的机械、电气、传感器等理论知识、怎么谈得上数控设备的编程、调试、维护等实际能力的培养呢?
美国职教专家Thome R..Bariley著文谈到“高级通用能力”时说“学校教育应该确保学生提高这种能力。然而,工作场所的变化带来的课题不仅是教育内容方面的,还需要教育理念的转变。其中学术性学习与职业性学习的整合;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的整合是核心”。最后一句话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
3.各种实践环节都有其功能,不能偏废
高职的实践环节有实验、实训和实习三种。当前,有一些较时尚的提法,我认为值得商榷,如“大力削减验证性实验学时,力求增加实训学时”、“减少实验对理论的依附性”、“实践教学不能成为理论教学的延伸”、“实训可以替代实习”等。
实训是形成专业能力的重要环节。推崇实训的作用是无可非议的。但是由此而贬低其他实践环节的功能,甚至否定其存在的必要性,那就值得探讨
了。
验证式实验是掌握理论的必需手段。同时还必须看到实验在建立科学的实证思维方面、在掌握基本的测试手段和方法方面、在参数测试、数据处理等方面都起到了打基础作用,对其他的实践环节和今后的工作都是十分必要的。
实习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和技术氛围,真刀真枪的技术问题以及工厂具体的人际关系和运行机制。实习对学生认识和把握工作世界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更主要的是体现了当前高绩效工作模式所要求的,工作地学习与学校学习相整合的趋势。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四)课程体系构建应遵循优化衔接、定向选取、有机整合和合理排序的原则
1.优化衔接
高职的课程体系构建,不能离开学生原有的学习状态,也就是说要考虑与高中阶段教育教学的内容相衔接,否则会出现重复或缺失的状态。
当前有二类衔接方式:教学单元衔接法和专业大类衔接法。前者以教学单元为基础。它是一种相互独立又各有联系的教学单元体系。在体系中,教学单元程度深浅可分为若干层次。例如英国的教学单元分成5个层次。各种技术教育的教学内容可以选择不同性质和不同层次的教学单元组合而成。这样,不同层次的技术教育之间的衔接就可以通过教学单元的衔接来实现。这种方式较为精确。但建立和更新体系的工作量较大。
后者以中职和高职间的专业大类来对口衔接,虽较粗糙,但可操作性较强。法国和我国台湾地区均用此法。
在特定条件下,中职与高职之间的衔接也有用同一教学计划来实现的。由于使用专门制定的教学计划,因而,衔接情况也较好。
2.定向选择
课程内容是按形成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需求,经过调查研究、专家咨询后,再综合分析加以确定的。因而,课程内容是定向选择配置的。这种选择配置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教学内容的定向选择。例如美国社区学院的“技术数学”、“工业物理”以及德国技术大学的“机械化学”等,这些内容都是按专业要求定向选择的。
(2)教学内容间比重的选择配置。例如基础理论、专业基础以及专业技术三者的比重,也应根据专业情况,按照针对性与适应性统一考虑、合理平衡的原则加以确定。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3)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比例的选择。这同样要根据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要求进行综合分析后确定。例如,智能型操作者、医疗技师与工艺工程师、农艺师的比例肯定是不同的。
3.有机整合
教学内容确定后,就应该对他们进行整合。这一整合是以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作为整合方向的。技术应用能力是由一些由知识和技能体现出来的能力要素整合成的。例如北京联合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技术应用能力,经调查研究,综合分析后明确是由8种单项能力要素组成。每一种单项能力又由若干课程来保证,如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是由“微机基本组成”、“操作系统”、“工具软件的使用”等保证。
4.合理排序
为实现整体优化,课程体系还须合理排序。因为知识与技能均有其内在的逻辑关系。例如,“液压传动”课必定要在流体力学基础上才能学习;一些理论课又必须在一定实践基础上才能进行,如没有金工实习基础就无法教授“机制工艺学”等。国内外的逻辑结构图”以决定教学程序。这样,既可以使教学以合乎知识与技能内在关系的合理途径进行,又可避免重复和脱节。
参考文献
[1]UNESCO.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1997版.
[2]Thome R..Bariley.“学校与工作的整合——教育及变革中的工作场所”,《Education through occopation in American High School》Vo1..I.
[3]UNESC0“技术与职业教育和培训:21世纪的展望”,《第二届国际技术与职业教育大全》建议书,1999.
[4]相朝祥.追求卓越的技职教育.台湾地区教育部,2000.
[5]黄克孝.职业和技术教育课程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