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试论高职教育项目课程的基本内涵(1)(2)

2017-10-04 02:07
导读:4.过程观。项目课程逻辑体系的基础是工作过程的系统化。学科课程以实际存在的客观知识——陈述性知识为主,以结构逻辑为中心,其逻辑形态是相对
    4.过程观。项目课程逻辑体系的基础是工作过程的系统化。学科课程以实际存在的客观知识——陈述性知识为主,以结构逻辑为中心,其逻辑形态是相对静态的。而项目课程以自我建构的主观知识——过程性知识为主,以过程逻辑为中心,其逻辑形态是相对动态的。因此,项目课程开发中,项目的设置以及内容的展开,必须按照工作过程的先后顺序建立一个系统;项目课程实施中,要做到教学过程规律与工作过程规律的结合,要做到学生心理过程与行动过程的一体,要做到教学目标与教学情境的呼应和协调。
    5.策略观。项目课程的一般教学策略是“特殊——一般——特殊”;特殊教学策略有三点,包括课程内容的项目化、学习过程的行动化和学习结果的具体化。课程内容开发中,先通过工作分析获得工作化的“学习任务”,然后通过组建工作项目 (行动化的学习项目)将工作化的学习任务转换成课程内容,而这些项目通常就是典型零件、典型产品和典型服务等。可见,课程内容的项目化是通过一系列与职业岗位相关的具体项目来实现的。项目课程的学习过程是以行动为主的学生自我建构过程,学生在有目标的行动化学习中积累实践知识、获取理论知识。项目课程以完成项目所设置的学习任务为学习结果,从而实现了学习结果的具体化。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直接面对的是具体的项目,实践知识和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完成工作化的学习任务为基础。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成就感,提升学习兴趣,有利于促进学生参与教学评价。
    三、项目课程的基本特征
    高职教育项目课程的基本特征可按不同线索加以总结,笔者以学校教育工作环节为线索,从开发主体、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总结了以下五个基本特征。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1.开发主体多元化。高职教育的类型特征是职业教育,其培养目标为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具有明确的就业定位指向。同时,高职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高职教育必须随时做出应变。因此,高职教育项目课程开发应当由“教育专家主导”转变为“社会需求主导”,其开发主体必须坚持多元化,即由行业专家、学校教师和课程专家组成,在课程开发的不同环节中三部分人员的作用各有主次。同时,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行业行政部门(或行业协会)要发挥统筹协调作用。
    2.课程结构模块化。主要体现在:其一,项目课程开发以工作分析为基础,其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均来自于工作任务模块的转换,从而建立了以工作体系为基础的课程、课程内容体系。这是“重构”意义上的模块化。其二,课程内容以具体化的工作项目(行动化的学习项目)为载体,每一个项目都包括实践知识、理论知识、职业态度和情感等内容且建立了相对完整的系统。这是“综合”意义上的模块化。其三,在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项目”设置上,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保留学生的自主选择空间,兼顾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这即是“自主”意义上的模块化。
    3.课程内容综合化。主要体现在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综合,职业技能与职业态度、情感的综合。实现“综合”的关键是课程载体的具体化。课程载体应当来自于职业岗位的具体工作内容,如零件、产品、设备、工艺、案例等,从而使课程载体由抽象的概念转变为具体的任务,并且融理论、实践一体,融技能、态度和情感一体。这样的载体不仅是课程开发的载体,还是教学实施的载体。
    4.课程实施一体化。主要体现在实施主体、教学过程、教学场所等三方面的变化。就实施主体而言,必须做到工学结合,融学校、企业为一体,融教师、“工程师”为一体。就教学过程而言,必须做到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结合,做到学生心理过程与行动过程的一体,也就是融“教、学、做”为一体,构建以合作为主题的新型师生、生生关系,真正凸显学习者中心地位。就教学场所而言,必须做到传统教室、专业教室、生产车间的三者结合。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5.课程评价开放化。主要体现在评价标准、评价主体和评价过程等三方面。其评价标准要立足社会需求,做到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的接轨,实现课程标准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协调。其评价主体不仅是学校和教师,还有学生、企业、行业协会和政府部门。其评价过程不仅要落实教师评价和学校评价环节,要着重落实学生自评、互评和社会评价环节,并建立学生自评、互评和社会评价的规范程序及方法体系。
 
参考文献
[1]徐国庆.项目课程的基本理论[J].职教论坛,2006(04).
[2]姜大源.关于职业教育的课程观[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11).
[3]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4]布洛克曼.结构主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5]蒋庆斌,徐国庆.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5(22).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对高职课程的理论思考(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