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工作过程知识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1)(2)

2017-10-04 02:08
导读:(一)工作过程作为一个整体为职教课程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 以工作过程知识为导向的课程设计打破了传统双元体制的制约,即过窄的职业范围、行业划分、
   (一)工作过程作为一个整体为职教课程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
    以工作过程知识为导向的课程设计打破了传统双元体制的制约,即过窄的职业范围、行业划分、大学里面的工程理论课程脱离实际的工作状况。为了扫除这些障碍,必须建构一个新的基本概念框架——把行业和企业中工作过程作为一个整体予以考虑。工作过程可以以一种四个层级的“行为领域”以及各个层级所需的知识来表示。以汽车工程这一课程为例,这四个层级分别是:由整个工作过程所构成的行为领域,它需要基本或导向性的知识,将工作过程作为一个整体的知识;设计整个汽车系统;处理系统中各个要素;在工厂操作。每个不同的层级水平所需的知识越来越细节化。这样一种工作过程知识为课程的开发提供了框架,相应的理论知识分别与每个层级相互对应。这就清楚地显示出课程的每个部分与工作过程的对应性。工作过程框架下的课程内容将确保内容与生产体系的灵活性相适应,这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都将具有极大的可操作性。
    (二)工作场所应与培训的提供者们密切合作
    工作场所应与培训的提供者们密切合作,在工作过程导向的理念下使理论学习与实践经历得以更好的结合。这将有助于解决职业教育中不同相关利益人之间的不协调关系与矛盾。
    目前,我国的职业学校与提供实习机会的公司和企业之间并没有很多的合作,这就导致了学生在学校中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在工作场所的实践知识之间的脱节。如果把工作过程知识看作是通过社会交往而构建的,那么作为一种融合了“可编撰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综合知识,学生构建工作过程知识的途径只有依赖于职业学校与企业密切合作,共同开发课程。这就要求在开发课程时,需要组成一个课程开发的团队,团队的成员应包括:职业学校教学人员、工厂企业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以及企业培训部门专职培训人员。这样的课程开发团队保证了在课程中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进行合理有效的整合。在课程开发中,根据特定的“行为领域”确定“学习领域”,而课程就是由一系列的“学习领域”所组成,每个“学习领域”都反映了组成某项工作过程的“行为领域”。为了确保每个“学习领域”都与整体的工作过程相关,每项工作任务都应被看作是工作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仅仅是一个独立的工作任务。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三)课堂讲授指导与工作场所内所形成的经验相整合
    这将有助于通过协调课堂讲授的知识与工作体系下人造物之间的关系,将去情境化的理论转化为高一层级心理功能。
    以德国职业学校汽车工程专业的课程为例:汽车部门整体及商务运营过程所占课时比例为25%,学术课程知识(如机械工程)约为50%,以及特定工作场所知识(如基本技术理论知识)约为25%。这种框架下所开发的课程,根据实际工作的情况选择理论内容,并充分考虑到“行为领域”的层级。每个“学习领域”都包括两个平行的部分:职业学校与企业,这使得课堂所讲授的知识必须与工作场所的实践结合。
    (四)通过强调真实工作情境中的团队精神鼓励学习
    必须在课程中通过强调真实工作情境中的团队精神,以鼓励学生学习。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中,设置以团队合作为基础的工作与学习任务。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还要涉及非常重要的一点,即对工作场所可以进行相应的调整,以便于学生可以将书本上的知识与现实的实践经验相结合,构建工作过程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可以在快速发展变化的工作环境中应对各种挑战,并能为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事实上,工作场所也不必刻意为学生的学习提供理想化的条件。工作任务的选择必须便于学生的学习,尤其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们有条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如可创建一个“学习港湾”,由4-6名学生组成一个团队,用6周左右的时间在任意一个“学习港湾”学习真实工作所需的技能和知识。这种学习通常是以问题解决为目标、自我导向的学习,他们是以团队的形式共同工作,并且轮流担任组长的职务。职校的教师、工厂的管理人员和来自于培训中心的指导人员负责组织这些“学习港湾”中的学习活动,鼓励学生在真实的工作场所中通过完成工作任务,使理论与个人经验相结合,从而构建工作过程知识。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总之,“工作过程知识不是从理论知识中引导出来的,它与反映的工作经验相适应,并指导实际的职业劳动。工作过程知识是隐含在实际工作中的知识,不仅包括显性的指导行为的知识(如程序化知识),也包括相联系的隐性知识,那些物化在工作过程中及产品和服务中的诀窍、手艺、技巧和技能等是最宝贵和最昂贵的工作过程知识。”②只管这些知识不像显性知识那样容易被模仿、复制和传递,但它们对工作过程的进程却是非常重要的,是个人在实践工作中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而且也是现代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础和源泉。无论是技术知识还是工作过程知识,它们都是情境性的,与职业活动紧密相连,所以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必须按职业活动的内在逻辑顺序进行序列化。职业教育应创设与真实的职业活动情境。相同的职业教育情境,开发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职教课程的特点,“工作过程导向的职教课程能够让学生获得一种全面的、和谐的、切实有效和有用的教育。这种课程模式在国际上已经非常普及。”③目前我国传统学科课程理念根深蒂固,真正与工作过程相结合、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教课程开发还处于探索阶段,应充分学习他国的先进经验,进一步的研究与实践,开发出适合我国职业教育特点的职教课程。
 
[注  释]
①②赵志群.论职业教育工作过程导向的综合性课程开发[J].职教论坛,2004,(2).
③徐涵.关于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5,(31).
   
[参考文献]
[1]徐国庆.职业知识的工作逻辑与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组织[J].职业技术教育,2003,(16).
[2]Nick Boreham,Orienting the Work-based Curriculum towards Work Process Knowledge:A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Rationale and a German Case Study.Studies in Continuing Education,V01.26,No.2,July 2004.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高职院校隐性创业教育课程开发(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