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2.课程设置必须主动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我国基础教育正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基础教育的变革正向纵深发展,尤其是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进行,这些都对小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因此,课程方案必须主动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3.课程设置应反映21世纪社会对小学教师素质的要求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其特征就是创新能力的凸现。创新能力是21世纪人才最显著的标志。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初等教育的教师,要具有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素质。因此,课程方案中必须要包括专题研究、反思性教学训练、创造思维训练等方面的内容,有意识地培养师范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3](391)
(二)本专科小学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
1.学生为本原则
这一原则就是要求课程设置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潜能为出发点,有利于调动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意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习的愿望,启迪学生智慧,发展学生能力。
2.育师为先原则
这一原则的精神是,课程设置应以培养21世纪的小学教师为根本宗旨,遵循教师教育培养规律,确保培养目标的实现和培养规格的落实。我们认为,本专科小学教师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学有专长,掌握宽泛的文理知识,具备整合多科知识的能力,能胜任小学语文与社会(含思想品德)、数学与科学、艺术、外语四大类学科中一类学科课程的教学,同时也能胜任体育和综合实践课的教学,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并能从事教育科研的小学教育工作者。具体培养规格可概括为“厚基础,强技能,会研究,广适应”。
3.整体优化原则
这一原则的精神是,各类课程要进行整体优化设计,确定课程体系各组成部分在整体结构中的地位、比重,注重课程间的有机联系。为此,要切实做到夯实通识教育课程,重视教育专业课程,整合学科专业课程,强化教育实践课程,要充分考虑课程设置的制约因素,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面向社会需求与学科特色的关系、借鉴外国经验与着眼我国国情的关系等。
4.综合设课原则
这一原则就是要求课程设置必须适应学科之间相互渗透、交叉融合的一体化趋势和学生心理整体发展要求,以及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尤其是课程的综合化改革的现实需要,协调好学科与学科之间、课程内容与社会需要之间、课程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课程的综合化。课程综合化主要途径有:一是设置综合课程,这是课程综合化的最主要途径。二是整合课程结构,这是课程综合化的必要途径,主要包括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整合、文科课程与理科课程的整合、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整合等。
(三)本专科小学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主要思路
本专科小学教师教育课程设置,要以知识、能力和素质为主线,改革课程体系,彻底摒弃课程内容长篇大论、从国外到国内、论古道今的积习,设置小型化、微型化、专题化课程,更新课程内容,加强课程的实践性、应用性、开放性和灵活性。在课程结构上,采取“四三二一”模式,即学科专业课程、通识教育课程、教育专业课程、教育实践课程的课时比为4∶3∶2∶1。同时,精简必修课程,增加选修课程。初步构建分工明确、相互融合的整体化课程体系,从而实现课程体系的综合化、科学化、弹性化和现代化。
1.整合学科专业课程
学科专业课程是教师教育课程的核心和基础,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学科专业知识。研究表明,在一定的限度内,教师所掌握的学科专业知识与教学质量是呈正相关的,但超出一定水平后,学科专业知识与教学质量之间就不再具有统计学上的相关性了。[3](392)而长期以来,我国高师课程设置盲目向综合大学看齐,重学科学术轻教育学术。学科专业课程所占比例过高,内容庞杂,门类多,缺乏内在逻辑联系,主干课程不突出等。选修课程的开设也带有较大的盲目性,因人设课的情况较为普遍。过于注重学科专业课程的纵深发展,忽视学科之间横向联合。因此,必须按照少而精、博而通的原则对学科专业课程进行整合:一是整合必修课程,对内容相近的课程进行有机整合,开设综合课程;二是确立核心课程,每个专业都要确立2~3门核心课程,核心课程必须达到同类专业的学术水平,从而确保学科专业课程的整体水平;三是减少必修课程门类,更新课程内容,压缩授课时数;四是增加选修课程的比重。
2.夯实通识教育课程
现有的通识教育课程主要是以大学英语和公共计算机为主的工具类课程和以“两课”为主的德育类课程。[7]为了培养精于素质教育的复合型小学教师,必须夯实通识教育课程,增开素质类课程,构建以德育类课程、工具类课程和素质类课程三位一体的通识教育课程新模式。
一是改革德育类课程的教学,实行“理论讲授+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模式,加强社会实践,通过指导师范生参与社会实践,将理论运用于实践来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二是通过强化工具类课程来夯实通识教育课程,主要是增开一些新的工具类课程,如大学语文、高等数学、应用写作、演讲与口才等。三是增开素质类课程。素质类课程包括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和科学素质教育课程两大类。其中,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主要有马列原著精选、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中国近现代史、人文科学概论、中国文化概论、大学美育、世界名曲欣赏、世界名画鉴赏、毛泽东诗词赏析、社交与礼仪、摄影艺术、健美操等;科学素质教育课程主要包括自然科学概论、生命科学概论、互联网及应用、科技活动指导、摄像与电视节目制作等。
3.重视教育专业课程
教师教育专业具有“双专业性”,即教师必须同时具备本体性知识(学科专业知识)和条件性知识(教育专业知识)。而长期以来,我国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教育专业课程门类少,内容陈旧,课时严重不足,近年来虽有所增加,但增幅不大。尤其应该指出的是,小学教师必须具有比中学教师更高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艺术。这宛如医生给婴儿看病,由于婴儿不能准确地说出自己的病情,所以需要儿科医生有更高的医术水平。因此,本专科小学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必须重视教育专业课程。
我们认为,教育专业课程至少应包括四个层面:第一层面是基础理论课程,包括小学生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概论、课程与教学论、比较小学教育、教育法规与政策等课程,这类课程主要是帮助师范生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和坚定的教育信仰;第二层面是学科教育课程,即“学科教育学”,这类课程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学科教育的目标、原则和内容,掌握学科教育的模式、方法和技术,培养独立从事学科教育的能力;第三层面是职业技能课程,包括班主任工作艺术、少先队活动指导、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口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书法、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课件制作、简笔画等,这类课程是介于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中间环节,主要是帮助师范生形成从教技能;第四层面是教育研究课程,主要是指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这类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教育科研的常用方法及研究过程,初步形成教育科研能力。
4.强化教育实践课程
教育实践课程是思想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理论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综合课程,教育专业知识(条件性知识)与学科专业知识(本体性知识)必须由实践性知识(即教育教学活动中解决具体问题的知识)来进行整合,才能内化为师范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能力。因此,要科学有序地安排好各项教育实践课程,要注意实践内容的系统性、层次性,采取参观学习、试教、教育见习、教育观摩、教育调查、模拟实习、教育实习等多种形式,使学生从单项到多项,从分散到集中,从校内到校外,受到多层次、多方面的实践锻炼。另外,还必须注意综合性。教育实践课程是对学生各种知识和能力的综合实践训练和检验,每项活动均应调动各方面、各学科的力量,认真组织实施。同时,还要特别注意实践活动的指导工作,教育学科、教学法教师及其他有关教师要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上给予有效的指导。
在教育实践课程实施过程中,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一是要转变教育实践观念。教育实践课程是学生素质的集中表现,是师范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石。二是要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教师的有效指导是实现教育实践课程目的的关键因素。三是要实行教育实践模式多样化。四是要重视教育实践活动的评价。五是要适当增加教育实践课程的课时,将课时提高到占总课时的10%。六是要发挥现代教育手段尤其是微格教学在教育实践课程中的作用。
5.增加自主选修课程
长期以来,我国教师教育课程结构极不合理,比例严重失调。尤其是必修课程比例过大,选修课程比例太低。因此,小学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必须摒弃单一的必修课程制度,既要考虑社会发展和学科发展的需要,更应充分注意学生的发展需要和主体性,构建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精简必修课程,增加选修课程,将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课时比调减为2∶1。同时,还要彻底改变选修课程内部的“四多四少”现象。即指定选修课程多,任意选修课程少;专业选修课程多,公共选修课程少;单学科选修课程多,跨学科选修课程少;理论性选修课程多,应用性选修课程少。通过改革,为学生提供自由选择的广阔空间,使选修课程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发展的课程平台。
参考文献:
[1]郑文.高师课程综合化探讨[J]焙诹江高教研究,2002,(1):23—26.
[2]唐松林.高师课程设置比较研究[J].集美大学教育学报,2000,(1):49—55.
[3]李其龙,陈永明,等.教师教育课程的国际比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4]潘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349.
[5]郭朝红.高师课程设置:前人研究了什么[J]备叩仁Ψ督逃研究,2001,(2):36—41.
[6]王昌善.我国高师本科学历初等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述评[J].教育探索,2001,(7).36—38.
[7]施长君,田忠辉.按素质教育要求重构高师课程体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1,(3):56—58.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