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比大好,还是大比小好——班级规模与教学效(2)
2017-10-07 05:52
导读:罗宾逊(Glen E.Robinson)及其同事于1990年对班级规模的综合研究是一个可喜的尝试。罗宾逊运用相关归类法,对1950—1985年间100个有关班级规模的研究,接年级
罗宾逊(Glen E.Robinson)及其同事于1990年对班级规模的综合研究是一个可喜的尝试。罗宾逊运用相关归类法,对1950—1985年间100个有关班级规模的研究,接年级、学科、学生特点、学生成绩、学生行为和教学实践等因素进行了归类比较和分析[16],其研究结论大致可以归纳如下:
*小班,尤其是人数为22或22以下的班对幼儿园至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在数学和语文学习方面有最积极的影响。但其效果可能在一年后逐步消退。
*在小学低年级,小班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行为有最积极的影响。
*小班对家庭经济条件差的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成绩有积极的影响。
*对小学以上各年级的大多数学生而言,在大多数学科上,班级规模在23至30间并无显著影响。
*随着年级升高,小班对学生成绩的影响逐步减少。
*如果教师在小班中继续采用和在大班中同样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那么,缩小班级规模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并不带来积极的影响。
*与其他许多类似或更加有效,但更为经济的教学策略相比,缩小班级规模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影响不大。
三
在班级规模的研究中,我们还必须探讨班级大小如何影响与学生的学习成绩有关的其他因素。
当学校的班级规模缩小之后,每个班的学生人数便相应地减少,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接触和交往的机会也随之增加。这样,每个学生似乎更有可能得到教师的个别辅导和帮助,因而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小班是否也影响教学过程中的其他因素呢?小班的学生是否有更高的学习兴趣、更积极的学习态度或更好的学习行为呢?班级规模又是如何影响教师的教学态度和工作积极性呢?在一项关于教学方法的比较研究中,马可勒西探讨了学生对各种教学方法的喜欢程度。他发现,大部分学生比较喜欢小班讨论和个别辅导。1980年,格拉斯和史密斯运用综合分析法对有关班级规模与教学中的情感因素的研究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分析。他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地对130项研究结果进行了比较;1.学生的自我概念,学习兴趣,注意力,出勤情况;2.教师的教学负担,教学积极性,教师对学生的态度;3.教学过程和环境,包括个别化教学、学习活动的多样性以及班风等。他们发现,在有关教师因素的30个比较中,其中25项表明小班对教师有积极的影响。教小班的教师教学积极性较高,精神面貌较好,更喜欢学生,有更多的备课时间,对教学工作也更满意。但是,小班为什么会对教师有如此积极的作用呢?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根据柯亨和费比对班级规模和教学所进行的一项研究,其原因可能在于小班使教师的认知负荷减小,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18]。在一个小的班,学生人数少,教师的备课量较小,而且不用花大量的时间管理学生行为、课堂纪律和组织学生活动。小班使教师从繁重的日常琐事中解放出来,更能集中精力搞好教书育人的工作,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
长期以来,我国教师队伍供不应求,各级各类中小学教师基本上以大班教学为主,每班学生少则40人,多则80人甚至100多人。加上近几年来市场经济对教育的冲击,许多中小学教师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利益纷纷“下海”,造成教师队伍的不稳定,使很多教育问题日益严重。许多教师仍继续超负荷地工作,任劳任怨,但往往感叹心有余而力不足。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所面临的严重教育危机,认真按教育规律办教育,为改善教师队伍、提高教育质量制定和执行切实有效的政策和措施。
在学生因素方面,格拉斯和史密斯也发现班级规模有积极的影响。在人数少的班级,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学习态度更好,违反纪律的现象较少。也许由于小班的学生少,师生和同学间的关系融洽,学生有较强的归属感,这些都有利于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另外,格拉斯和史密斯还发现了班级规模对课堂教学环境的影响。在人数少的班级,课堂气氛更加友好愉快,教师有更多的机会进行个别辅导、因材施教,教学活动和方式更加多样化,学生也更积极地参与课内外学习活动。小班可以为提高教学质量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学习气氛。
四
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环境因素,班级规模究竟是如何影响教学效果的呢?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知道,缩小班级规模并不绝对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而只是为提高教学质量创造了一个有利的条件。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为了弄清楚班级规模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机制,柯亨及其同事于1983年展开了一项名为“班级规模与教学”的研究[20]。他们运用一系列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对小班的教学过程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具体而言,其研究方法包括课堂观察、成绩测验、教师和学生访谈、学生作业分析、教师的教案和日记分析,以及学校文件资料分析。他们将班级规模对教学过程的影响分为三个方面,即行为管理、个别化教学和课程。从行为管理来说,结果发现,教师们普遍地感觉到小班使课堂纪律问题减少,课堂管理更加容易,因而老师可以更有效地利用上课时间进行教学,而不是维持课堂秩序。观察研究也表明,当每班学生人数减少以后,学生上课时注意力更加集中,在小组活动中,每个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积极参与。柯亨认为,小班可能对学习行为不良的学生有更突出的影响,因为班上学生人数少,教师便容易地注意到每个学生是否在用心听讲或者开小差,调皮的学生也更不敢轻举妄动,影响教学的不良行为可以得到及时的控制和制止。实验表明,当每班的学生人数由20减少到13时,学生的注意力可以提高29%。从众多的教育研究中,我们知道一条基本的定律,即只有当学生聚精会神,专心致志时,学习最有效。学生花在学习上的时间越多,所学的东西也越多。这对我们理解班级规模的影响是很有启发的。
另外,在课堂作业的时候,教师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在教室内巡回,增加了与每一个学生的接触,并能及时地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因而有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通过观察,他们还发现,当班级规模缩小以后,班上的学习风气更好,气氛更融洽,班风更端正。也许在小班,很多教师并没有从根本上脱离老师讲、学生听的大班教学模式,但教师对每一个学生更了解,更倾向于以鼓励和表扬为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而且,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加有组织性,学习任务也更具挑战性,学习程度和质量更高,这主要是由于小班的教师更倾向于扩充教学内容,补充教学材料,在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性上下工夫。总而言之,班级规模本身并不能对教学效果产生深刻的影响,而是通过与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态度,以及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相互作用而间接地影响教学效果。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那么,本文所讨论的班级规模与教学效果的关系对我国教育理论和实际工作者,以及教育行政决策人员有何启发意义呢?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年上涨,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但政府在教育上的投资还远远落后于国民经济发展的步伐。尽管我国的教育经费近年来逐步有所增加,但仍然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教育需要。许多“老、少、边、穷”地区经济发展比较缓慢,在普及义务教育上困难重重,既无足够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也缺乏最基本的校舍、教学仪器和设备,有些地方甚至付不起或长期拖欠教师的工资和生活津贴。在我国现有的条件下,要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地缩减班级规模,提高师生比例,以期由此而提高教育质量,这无异于天方夜谭。但是,我们必须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努力寻求和实施既经济实惠又行之有效的办法。根据班级规模的研究,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和讨论:
1.任何改革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班级规模方面,我们应该分区域,按条件,由点到面地逐步进行。在我国已经或正在富裕起来的沿海开放地区和经济发展较好的大中小城市,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逐步缩小班级规模,扩大教师队伍,提高师生比例,增加教学设备,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如果可能的话,小学一到三年级的每班学生数应控制在25人左右,四到六年级每班学生人数不超过30,初中年级每班35人左右,而高中年级的每班学生数最好不要超过45人。
2.无论大班还是小班,教师必须充分了解班上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学习兴趣和爱好、以及学习方式,并以此为基础切实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尽可能地安排时间有计划性地对学生进行个别学习辅导。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3.无论大班还是小班,教师必须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单一化既违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也违背教育规律。除以老师讲学生听为主的传统教授法外,小组活动、小组讨论、合作学习、自学、计算机辅助教学、个别辅导、同伴互教互学以及多媒体教学等等,都是十分有效的方法,必须充分地加以综合利用。
4.鉴于我国目前教育经费短缺,我们必须继续努力广开门路,群策群力,多渠道多途径地增加教育投资,改善教学环境和条件,为全面提高我国的整体教育水平和民族素质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为此,我们必须制定措施,继续充分调动和鼓励各级政府、各类民间组织和团体,以及私人兴资集资办学的积极性。
5.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我国教育,尤其是师范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一方面,大量教师为谋求更大的经济利益纷纷“下海”,造成师资队伍不稳定,在很多地区,加重了师资短缺的问题,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教师职业的待遇相对较低,造成师范院校生源不足和质量下降的现象,这将更加加剧我国教师供不应求的矛盾,后患无穷。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切实地贯彻落实我国的《教师法》,继续不断地提高教师的社会和经济地位,保护教师的利益。对师范教育系统采取相应的优惠措施,鼓励有志有才的青年报考师范院校。
参考文献:
[1][2][13][17]G.V.Glass,L.S.Cahen,M.L.Smith,N.Filby.《Sch-
[3][6][14]G.V.Class,M.L.Smith."Meta—analysis of researchon class size and achievement"in《Educational Evaluation andPolicy Analysis》,1(1),p.2—16.1979。
[4]G.E.Robinson,J.H.Wittebols.《Class Size Research:A Rel-ated Cluster Analysis for Decision
Making》.Edncational Resea-rch Service,Inc.1986.
[5]R.E.Slavin." Class Size and student achievement: Smalle-ffects of small classes"in《Educational Psychologist》,24(1),p.99—110.1989.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7]J.M.Rice."Educational research:A test in arithmetic"in《The Forum》,34,p.281—297.1902.
[8]O.P.Cornman."Size of classes and school progress"in《T-he Psychological Clinic》,3,p.206—212,1909.
[9]L.Whitney,G.S.Willey."Advantages of small classes"in《School Executives Magazine》,51,p.504—506.1932.
[10]W.B.Nelson."An experiment with class size in the teac-hing of elementary economics"in《Educational Record》,40,p.330—341.1959.
[11]R.B.Bausell,W.B.Moody,F.N.Walze."A factorial study oftutoring versus classroom instruction"in《American EducationalResearch Journal》,9,p.591—598.1972.
[12]Y.Sanogo,D.Gilman."Class size and student achienement:Tennessee's STAR and Indiana's Prime Time projects"in《resour-ce in Education》,ERIC 370—680.1994.
[15]R.Slavin."Class size and student achienement:Is small-er better"in 《Contemporary Education》,62(1),p.6—12.1990.
[16][19]G.Robinson,"Synthesis of research on the effectsof class size"in《Educational Leadership》,p.80—90.April 1990.
[18][20]L.S.Cahen,N.Filby,G.Mccutcheon,D.W.Kyle.《Class S-ize and Instruction》.Logman Inc.,New York.1983.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