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开拓思维 勇于创新(1)网(2)

2017-10-08 02:41
导读:(二)可读性原则 传统的历史教科书大都是枯燥无味,不是对陈年旧事的叙述,就是过于高深的理论,专业化色彩较重,很少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新

(二)可读性原则

传统的历史教科书大都是枯燥无味,不是对陈年旧事的叙述,就是过于高深的理论,专业化色彩较重,很少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新版教材为了能够使学生接受教科书中的知识,将学科专业知识加以变通,以便学生阅读。例如,简化过程和细节或突出事件的特点,而且文字简明、通俗、生动,形式多样,从而吸引学生。例如在1991年版的教材中,第114页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是这样描述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反对封建军阀的统治。这种要求,首先反映在思想文化上要打破封建的束缚。新文化运动就这样应运而生了。”而在新版教材中却写道:“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在中国满布阴霾的天空中,响起一声春雷。爆发了一场猛烈抨击几千年封建思想的文化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它的产生背景如下: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失败以后,列强支持袁世凯称帝,加紧侵略中国,国家情况一天天坏下去,中国的先进分子为改变这种局面寻找新的出路。经济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以更好地发展资本主义。思想文化方面: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日盛,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介绍到中国,而辛亥革命又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但是,袁世凯在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逆流,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不能容忍。新文化运动就这样应运而生了。”很明显就可以看出来,旧教材过于笼统,文字也很古板,而新教材中用“满布阴霾”“一声春雷”等形象的词语,生动地展示了新文化运动前的社会状况,而且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角度,全方位地介绍了新文化运动产生的背景,通俗易懂,条理清晰,便于学生阅读掌握。

(三)适用性原则

教科书的编写要适宜于教学实际的需要,新版教材考虑到了学生的认知水平、社会发展要求、注重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把传授知识为主转移到了以发展智能为主的任务上来,并且有了国际参与与国际竞争意识。文中编入了一些有关国际形势和国际交往的介绍,纵横交错,让学生在学习中国近代现代史的过程中,更多地感到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改变了以往教科书中,中国史与世界史脱节的现象,如,第一章中的第四节《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的入侵》,将“列强攫取中国海关管理权”“列强对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贩卖华工”“早期的资本输入”综合起来作为一节来讲,比旧教科书中分散到各个章节中去讲系统、明确得多,更重要的是,它增加了许多有关国际形势的介绍。大量文献资料以及注释的引用,不仅满足了高中学生的探究心理和求知欲望,也便于他们理解相关内容。

三、新版教科书在体例结构、内容形式上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1. 在体例结构上,新版教材更好地做到了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古至今,根据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展现社会历史。书中总共分清朝晚期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资产阶级民主和清朝的覆亡,北洋军阀的统治,新文化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国民革命的兴起和失败11个部分,突出了历史的阶段性特征,让学生看了之后一目了然。在结构上,新版教材包括了正文、引言、补充文、图片及图注、历史地图、文献资料、练习、附录等部分,较为完整,也具有层次性,正文和辅助课文部分搭配适宜,相得益彰,有助于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展开,也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2. 课文的内容也比以前丰富多彩了。这表现在引用的材料、插图的增多,在插图中,像一些人物的照片、书籍或资料的书影,都比以前的课本清晰、真实。材料和插图的增多,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展示历史情境,了解课文内容以及调动思想感情,加强理解记忆,让学生能够更为直观地去学习生动活泼的历史。还有一点就是题型的变换,多种题型的出现,有助于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特别是一些观点性问题的增加,会使学生学会运用史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四、存在的不足之处

首先,教材仍欠缺文化史、社会生活史的内容。翻开这本书仍然会觉得它是一本中国近代革命史。农民起义、政治斗争、资产阶级革命贯穿课本始终,有关文化的部分也只限于《新思潮的萌发》和《新文化运动》这两节。对于生活史的介绍,几乎只字未提,以政治、经济为主来编写教科书已经是一个惯例了,但是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人们的知识结构也需要多种多样的知识来充实,单纯地讲解政治史,会使学生觉得枯燥,没兴趣。据统计,英国中学的历史教学大纲的内容,其中政治史占28%,社会史占36%,文化史占21%。如果我们的历史教学中多增加一些有关国计民生状况与社会风俗习惯等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会使整个课本生机盎然。诸如加入“洋务运动之后,人们的衣食住行有何变化?”的内容,同时也可以据此提出问题:“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与今天的现状有何异同?”还有辛亥革命时期,“话剧”的诞生以及新式学堂的推广等等,这些与今天学生的生活都是密切相关的。

其次,内容过多,增加了学生的负担。新版《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在以往教材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特别是一些文字资料和练习题,虽然这对扩大学生知识面、贴近历史、培养能力有很大作用,但内容过多,不可避免地又增加了学生的负担。也许有人认为有些资料可以选择阅读,但是它们毕竟出现在课本中,在考试的压力下,无形中也会变成必读内容。因此,精简一些内容是很有必要的。另外就是“活动课”数量太少,在新版教材中仅有一课,从而限制了学生历史探究能力的发展。从高中生的心理角度来看,他们的身心发展接近成熟,不满足于用机械记忆的方式进行学习,他们已经具有较为独立的思维,求知欲强,喜欢探讨,因此,在高中历史教材中,多设一些活动课适宜于学生的心理特征,有利于学生历史学习方式的转变。

总之,新版《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是一本较完善的高中历史课本,针对当前中学历史教学现状,对以往的教科书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将新的教学理念蕴涵其中,体现了在素质教育新形势下,历史教育教学的改革趋势和发展方向,并对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3月第2版。

2. 人民教育出版社:《高级中学课本中国近现代史上册(必修)》,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11月第1版。

3. 于友西:《历史学科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4. 余伟民主编:《历史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继承 发展 创新(1)网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