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谈初中语文实验教科书中的对话意识(1)

2017-10-08 02:41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谈初中语文实验教科书中的对话意识(1)论文模板,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免费提供指导材料: 自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以后

自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以后,七~九年级已有三套语文实验教科书通过审查进入实验。他们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出版社以及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实验教科书(以下分别简称人教版、语文版、苏教版实验教科书)。三套实验教科书已努力向“对话者”靠近,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教材中已有明显的对话意识,如人教版的导读与1992年版的比较,就有了很强的对话意识:1992年版的讲读课文前提示中都有“训练重点”,新教科书课文前都不再有了。训练重点设计原本是为了使教学有纲可依、有章可循,但令人始料不及的是,训练重点一旦确定,教、学、考等一系列活动便唯重点是举,重点以外的东西弃之不管,语文教学领域的诸多弊端也就由此而生;况且课文的训练重点既呆板狭隘,又没有体现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语言的理解和运用。更何况教材是一本“学本”,重在学生的自我探索,自我追求,自我思考,自我创造。编者的主要任务是爱护学生作为读者的阅读天性,而不是去限制、规范、扼杀学生内在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新教科书就不同了,变训练重点的机械界定为阅读要求的原则提示,就是使阅读要求充分体现以读为中心,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教学思路,而不去刻意肢解课文。为此,阅读要求应该是综合性的而不是零碎的;是灵活的而不是呆板的。从中可以明显感到,新教科书已具备了明显的对话意识。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民主平等,放飞个性

三套实验教科书都能很好地体现民主、平等的思想。在开场白中,在编者语中,在课后的练习中,甚至在课文的选编中,都有相应的体现。几十年沿用不变的、板着面孔的“说明”或“前言”没有了,替代的是“写在前面”或“致同学”“致同学们”。人教版的前言就用“写在前面”来代替,我们来看一下七年级上册的“写在前面”:

亲爱的同学们:

新学期又开始了。拿到崭新的语文课本,你心里一定会想,又一阶段的语文之旅启程了。

在旅行中,你将走进一片神奇的天地: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人生、社会、自然──生动优美的语言向你展现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一篇篇短小精美的课文,是一道道精神的美味,散发着芳香,让你尽情享受;一次次综合性学习,又是一次次精神的探险,让你流连忘返。

在旅行中,你将看到,语文的含义丰富了,语文的外延扩大了。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不仅要在课堂上学语文,还要在生活中学语文。一个提示,一篇课文,一个问题,就是千里之行的一小步,生活的广阔天地有无限风光在召唤你。

在旅行中,你将看到,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更加密切了。在新的语文课本中,语文与历史、地理、生物、自然等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你在学习其他学科的时候,一定能找到语文的“丝缕”。

在旅行中,你将看到当代信息社会的“投影”。课本将提醒你借助各种媒体,广开语文资源,搜集语文信息,并学会与人共享。当你眼前跳出“网络”这样的字眼时,请不要感到意外。

为了用好新课本,你也许需要进行一次语文学习的“革命”──形成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新方式。自主,即主动,要主动地在语文实践中丰富人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合作,就是要切磋学问,砥砺思想,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探究,则要求善于质疑问难,深入研究并解决问题。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谱写语文的新篇章吧!

以上的开场白,有极强的针对性,给人以亲切感,让人感到学生与编者的平等对话关系,以此郑重确立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百分之百的主体地位。

同样,苏教版前言也用“致同学”代替,采用第二人称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形式,活泼生动,自然亲切,比较适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避免成人化。语文版实验教科书虽然也用“致同学们”,但仍用第三人称叙述,称同学们为“大家”,语气稍显生硬。

三套教科书课后“研讨与练习”的提问也不再是教训式、律令式,而是采用商讨式、征询式的“话语”模式,它关注的是“你怎么理解的”“说说你的理由”“联系你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谈谈你的体会”等等。在这种“话语”情境中,“目中有人”,学生作为“你”而突显出来,至于问题倒可以作出不同的解读。这样的例子在三套教材中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中学阶段,是人生的花季,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时期,这时他们开始关心社会,渴望了解社会,积累人生经验,初步形成自主的个性,新课程标准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良好的个性和健全人格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内容。所以语文教科书中一定要体现对学生个性的培养,以此健全学生的人格。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说:“一个进步的社会应该把每个人个性的培养视为珍宝,因为社会的成长依赖于每个人的个性的差异,所以,一个民主社会要符合它的理想,就必须在它的教育计划中允许个性的自由成长和发挥,使每个人的特殊天赋和兴趣都得到发展。”

三套教科书在不同程度上重视了个性化的阅读。比如,人教版导读中先入为主的框框没有了,代之以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的描述性表达;注重从三个维度尤其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引导学生展开阅读活动;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尽快进入课文设定的氛围中,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如人教版七年级(上)第六课《理想》前面的加框部分就非常注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理想,多么诱人的字眼!人类有了理想,才使世界不断向前发展;你我有了理想,所以能向着既定的目标不断努力。理想是什么?读了这首诗,你对理想的内涵也许会有新的理解。同一内容,不同的学生会有自己不同的理解。

我们要让学生通过教育,了解到自己的人生与社会需要的切合点;通过教育,让学生产生个性化的人生观念,最后形成自我决断、自我选择、自我造就的信念和勇气。教育的结果不是知识,不是道德,而是一种自我生存能力,就是说,要让学生用自己的脑子去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选择自己的职业,选择自己独特人生道路。语文教育应该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二、体现自主,注重感悟

学校教材的发展过程大概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往昔时代的教材,还没有从社会一般读物中分离出来,其为教学服务的特征尚不明显。第二阶段的教材,是我们现在应用中的教材,它们已经有了独立的地位,有了明确的特有对象,但还只是教师手中的工具。第三阶段的教材,是为学生服务的教材,它应该名副其实地成为学生手中的工具。语文教材改革大体趋向一致,教材编写正在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化,促使学生学会,在学会中达到会学。新课程标准要求“教材应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语文知识、课文注释和练习等应少而精,具有启发性,有利于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

三套实验教科书根据新课标精神,都非常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苏教版的“问题与讨论”专题设计集中地体现了研究性学习,跨领域学习的课程目标。七年级上册以“狼”为专题,将四篇写狼的文章和资料放在一起;蒲松龄笔下“凶残”“狡黠”的狼;现代作家毕淑敏写的“聪明”“神勇”的狼;《中国大百科全书》介绍的兽性的狼;而《狼和鹿》叙述的是打狼引起生态失衡的客观事实。四狼“相聚”,教科书从社会学、生物学、生态学、语言学等多角度提出蕴含深刻的事理,浅近而通俗,并充分体现语文因素的8个问题,如“对中外成语、谚语、故事中狼的形象,应该用哪些词语来刻画?……从成语、谚语、故事中可以看出,人们对狼的态度,可以用哪些词来描述。”引导学生“思考·质疑”,最后让学生自由讨论、研究,再撰写小论文或关于人们对狼的认识的简单的调查报告。这种设计,教师不需进行繁琐复杂的知识点解析,而给了学生较大的空间,让他们自主地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教科书的编者真正转了个“弯子”──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主体上来。三套实验教科书基本上都没有再编写词语提示、预习提示,读中提示、读中评点,让学生摆脱各种预设框框的束缚,引导学生自己去感受,让学生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去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新教科书能以新的练习设计方式来引导学生在学习方式上转变思路。人教版的变化,如编者所言,将过去 “练习”改为现在“探究与练习”,目的是倡导一种研究性的学习方式。语文版教材的课后练习,灵活设计了一些引导学生走出课本,进行多角度思维的开放或半开放题。如《如果人类也有尾巴》一文的课后练习,新颖灵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和想象。这些练习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改变思维方式、学习方式,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新教科书还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在学习活动的设计上提倡主动的、体验的、发现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大量自主活动的设计更为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留下了较为广阔的空间。如《犟龟》的习题:小乌龟“想了一夜”,设想一下它想了些什么,并和同学交流;结尾部分,小乌龟说:我一直说,我会准时赶到的,如果小猴子不以为然,反问小乌龟:你可没准时赶上狮王二十八世的婚礼呀!试着替小乌龟写一段话回答小猴子。写之前可以找找有关的典故、成语、警句。语文版《勇气》一课的课后“思考与练习”就提得很好,“课文写了哪两种勇气?这两种勇气各有哪些表现?你更赞赏哪一种勇气?说说你的理由。” 这样的问题是编者在深刻体察学生心灵历程和精神状态后,找准了文本中最有可能介入学生的生命活动、精神活动的最佳切入点,从而激发学生与之对话的热切愿望。这样的问题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记诵、复述课文的内容,更主要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主动与文本进行对话──叩问、质疑、肯定、否定、批评、赞许;学生要回答这个问题,就不再作为旁观者,而必须是一个积极的对话者。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加强直观性和应用性教学 提高大学数学教育质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