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我国教师教学反思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1)(2)

2017-10-08 03:18
导读:(2)反思的深度,主要指教师能够深入到教育事物的内部,把握住事物的本质及核心部分,抓住事物的关键所在。揭露事物的根本原因(包括事物的近因

(2)反思的深度,主要指教师能够深入到教育事物的内部,把握住事物的本质及核心部分,抓住事物的关键所在。揭露事物的根本原因(包括事物的近因和远因),并且善于预见事物的发展进程和结果的这样一种品质。它的对立面是粗枝大叶,浅尝辄止。[3]下面是一位小学语文教师的反思纪录:

水,满则自溢。人,感受深刻,情感充盈,自然要流淌。如果有必要的生活经验储备和知识储备,流淌和宣泄就会十分顺畅。因此,我们语文教学要激活学生已经积累的感觉、知觉、认识、情感等,去触摸和拥抱语言,去对言语者的心声作出积极的回应。

以往,我在备《蜘蛛织网》一课时,总觉得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缺少相关的知识积累和生活体验。如果上课时照本宣科,学生也只会了解一点点知识,表面上懂得一个道理:不怕困难,做事情要有恒心。而学生情感上是不会有什么大的触动的,语言表达也比较平乏。

有了这种预见,课前,我发动学生搜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以此来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然后再来上这篇课文。请看以下教学片段:

师:“小朋友,蜘蛛在织网的过程中都遇到哪些困难呢?”

(师生交流,依次出示这三句话)

师:“请小朋友们自己好好读一读这些困难,你们从这些困难中体会到了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

生:“老师,我觉得这阵风是很大的,我曾经鼓足气去吹蜘蛛网,可它完好无损。”

……

生:“刚织了几下,就被刮断了,就像给蜘蛛当头泼了一盆冷水。”

生:“我知道这不是一般的雨点,雨应该是很大的。我用水去浇过蜘蛛网了,很多水才把网弄破,蜘蛛就把破的网吃进肚子里,重新织。”

……

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对学生来说是比较乐意的事,学生的生活体验被激活,与课文语言发生了联系,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诱使学生产生新的言语作品,此时的表达完全是得心应手,滔滔不绝的发言是心中充盈感受与储备颇丰的语言不断同构的结果。

 

上述案例,教师在总结以往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的基础上,能从现实生活的感受体会着手,结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重新对教学予以了设计和改进,由原来的讲解传授变为教师引导下的学生积极体会和感受,活跃了课堂,同时也拉近了语文与生活的距离,增进了师生间的交流沟通,收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所有这些都与执教者本人的深入思考,仔细琢磨,积极探索是密不可分的。

(二)外部的客观因素

1. 教师工作繁忙、时间紧张。

在我国中小学校的教学任务普遍都很繁重,教师的日程安排很是紧张,这使教师即使愿意也很难有时间和精力来进行教学反思活动。平日里学校行政工作、课外活动、辅导学生、与家长交流、批改作业、备课等等工作事项已给教师造成了很大的压力。这种现象在班级容量较大、师资相对短缺的城镇及偏远农村更是普遍存在。这从下面教师的肺腑之言中就能充分体会到他们的不容易。

“作为一个青年教师,一个普通中学中忙忙碌碌埋头苦干,甚至少有“抬头看路”空闲的语文老师,连备课、批改作文都在家中完成,我深感时间老人的无情,也时常身心疲惫不堪。怎样挤出时间为自我理念的更新、业务的更新而去充电,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和学生,我很彷徨。”

 

因此,不少教师深感在上课之外还要进行教学反思,把自己搞得过于紧张,加重了教学负担,故对写反思日记也就没有太高的积极性和意愿。甚至有些教师还将时间紧张,工作繁忙作为有利的借口,为自己不进行教学反思进行辩解和搪塞。

2. 学校对教学反思的管理与评价导向有误。

一直以来,教师上课一定要写教案,已是学校教学的常规要求之一,当前,不少学校也将写教学反思列为了教师日常工作的必须项目之一。其出发点自然是好的,是为了让教学反思落到实处。但是否应全校统一形式,作为一项教学评价指标来硬性要求则是很值得商榷的。

三、思考与建议

(一)教师应正确看待教学反思

每位教师都应该清醒认识到进行教学反思能够充分激发自己的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助于教师逐步培养和发展自己对教学实践的判断、思考和分析能力,从而为进一步深化自己的实践性知识,直至形成比较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提供机会和条件。教师明确有效的教学反思对于自身社会道德水准、精神品质和人文内涵的提升都是大有裨益的,是帮助教师从感性走向理性,从无序走向有序,从教书者走向教学者、研究者的阶梯。

(二)教师应加强教育教学相关理论的学习

尽管眼下广大中小学教师尤其是中小城市及偏远乡镇农村的教师,对教育理论的学习兴趣并不高涨。因为在他们看来,教育理论太远、太虚、太空,不可捉摸、不可理解、不可操作,对改善实际教育教学帮助不大。而且若从便利、快捷、省时、省力的角度看,读教育学术理论著作,也远不如拿来就用别人现成的东西让人舒服。但正因为学术理论的深奥及其研究活动的长期探索,它对教育实践才充满着无穷的智慧,散发着不尽的魅力。学术理论能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思想观念、思维模式、理论和实践水平,能使教师登高远望,高屋建瓴,时刻指导与反思自己的教育实践,激发教师的思维活力和对教育问题的批判。教师也只有不断学习汲取教育教学的理论源泉、勤于思考探索,才能够从教学工作的低层次、浅水平、多重复的樊笼中走出来,才能有效克服职业倦怠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今天,广大中小学教师更应把握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契机,加快学习和运用教育教学理论的步伐。努力用学术的眼光看教学,用学术的思维做教学,将教育教学视为科学和艺术。力求通过自身的学习和亲身体验,在教学实践中将教学理论转化为自己的品格和教学风格,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从而在实践中提升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

(三)教师应在反思的深广度方面多做努力

下面给大家呈现的是一个在反思的广度方面做得较好的例子:

培养和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他们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逐步养成在学习中吃苦耐劳、勤于思考的习惯,是很有必要的。不过,最关键的是在教学中,教师根据不同阶段、不同情况、不同内容,采取不同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下面谈谈本人对此的一些感悟。

第一,质疑发问,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疑”产生“欲解疑”的渴望,“欲解疑”就调动“思考”,“思考”显现出学习的主动性,学习效果必然更好。因此,语文学习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每人预习时不仅做生字词句的圈点勾画笔记,还要在此基础上,把有关课文思想内容、写作技巧等方面存在的疑问提出来,带着疑问听课。教师也可以把学生的疑问归纳分类提供给全班学生,引导学生讨论,教师有针对性地点拨。长此以往,学生会逐步养成质疑发问的习惯,大大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第二,设疑引导,让学生的思维纵深发展。

学生的质疑发问若是比较肤浅,就难以触到重点,对此,教师可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什么地方需要设疑呢?重点和难点之处需要设疑,特别要巧在生“疑”于“无疑”处。

第三,及时点拨,诱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灵感往往是一闪即逝,学生思维也常有一刹那的表现,教师应该立即捕捉它。并适时点拨使学生获得新知识尝到创造善于的甜头,保持强烈的求知欲。

……

 

在此,教师对“学生发问能力”的反思,已经打破了司空见惯的对某一节课、某一部分内容、某一知识点的处理把握等具体的“如何教”的细节观照(尽管这些也是很必要的),而是比较准确贴切地抓住实际的教学中学生学习表现出的共性问题──“不会发问”来展开思考,并在整理归纳已有现象的基础上,因势利导,结合相关的理论知识,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可以说,分析有理有据,思考有始有终,充分展现了其反思思维的良好品质。

(四)学校的教学管理应为教师反思创设有利的环境

应切实减轻教师的工作强度和负担,特别是高年级的包班情况应该避免,切实给教师提供、创设自我分析、自我反思的时间和机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助于促进教师进行教学反思,获得自身专业的发展。

对教学反思的管理应该“人本化”。我们认为教学反思的内容重点可以不同,格式可以不拘一格,其检查和管理也应该因人而异,一定要结合学校和教师的实际情况,应该以不让教师作无用功为原则,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最终指向。可以尝试使用校园网、教研组等方式,将教师的教学反思内容在网上公布,或在教研组内讨论传阅,使教学反思“公开化”。这样一方面对每位教师是一个督促,无形中也是一种压力,可促使教师努力将教学反思写得更好。另一方面,对教师也是一件省时高效的事情,每个教师都能学习、借鉴和应用同行的心得体会。此外,学校领导也可以随时检查验收,对学校评价管理工作的公正、合理、有效也是一个有效的监督和检查。

总之,教学反思的有效开展和切实落实既有赖于教师自己的认真努力,积极思维,长期坚持,同时也依赖于学校、教育主管部门等相关单位的切实支持和保障。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发挥教学反思的应有价值和作用,才能真正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参见:http://www.sys173zx.com/new_page_57.htm

[2][3]徐纯赤,孙红莲:《在案例的开发和运用中训练教师的反思能力》,《教育发展研究》,2003年第11期第6页。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形成性评价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