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对文学欣赏来说,不懂得“门道”,就找不到欣赏的路径,就抓不到欣赏的点子上,更难以感受整个艺术的美妙,只能是“外行看热闹”。然而,艺术上有些“门道”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只能靠自己摸索和体验。而搞一点文学创作则能缩短摸索的路程,得到较深的体验,从而在文学欣赏中达到“内行识门道”。金先生认为,美和美感是多元的,其中有一种美就是人的创造力的显现,有一种美感就是人对这种创造力的惊异和欣赏。了解艺术创作的甘苦就成为人们审美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创作的甘苦,只有创作者亲历身受,才能深谙个中滋味。所以,学生有了对文学创作甘苦的切身体验,有助于在文学欣赏中更加感受作品的艺术创造力,哪怕是失败的创作实践也有助于感受的深化。否则欣赏者的审美感受是要大打折扣的。各种艺术创作都贯穿着艺术辩证法,对一种艺术认识和感受较深,就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从一点通向一般。比如,学生尝试搞一点诗歌创作,不仅会有助于对诗歌的“门道”和创作“甘苦”的感受,而且有助于对散文、小说、剧本的审美感受,甚至也有助于对其他艺术门类的审美感受。
四、有利于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培养创造型人才是新课程的重要目标,而多样化和个性化正是滋生创造力的土壤。创造包括科学创造和艺术创造,文学创作属于艺术创造。正像我们不是要把所有学生培养成科学家一样,我们也不是要把所有学生培养成作家。但是,我们还是要向着这个目标努力。因为,“不是每个语文课堂都能发现和培养作家,但也不是每个课堂都没有未来的小说家、戏剧家在萌芽成长。”[3]多元智力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拥有不同的九种智力,它们代表了每个人不同的潜能。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及其潜能,这些潜能只有在适当的情境中才能充分地发展出来。《高中语文课标》的“课程目标”指出:让学生“在语文应用中开阔视野,初步认识自己学习语文的潜能和倾向,根据可能,在自己喜爱的方面有所发展。”那些有作家潜质的学生需要教育者去发现,也需要他们自己在语文应用中去认识自己,他们的文学创作潜能和倾向也需要在一定的情境中得以发展。让学生尝试文学创作为我们发现人才提供了机会,也为他们挖掘和发展自己这方面的潜能创造了可能的情境。
《高中语文课标》中“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并且指出:“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审美能力既包括审美感知能力,也包括审美创造能力。过去我们只重视文学艺术的鉴赏而不提文学艺术的创作,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不完全的。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就不应将文学创作的素养排斥在外,而且爱好文学创作是文学素养更高的表现。文学创作比起一般文章的写作训练,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自由性和创造个性。所以,让学生尝试文学创作,可以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既有利于少数有特质学生的个性化成长,也有利于一般学生基本语文能力和文学素养的培养。
让学生尝试文学创作的教育价值并不止于上述这些,以上只是主要方面而已。对此,也有人存在种种疑虑,比如,语文教育并不是文学教育,搞文学创作会不会走偏了方向?高中学生课业较重,哪有闲情逸致搞文学创作?文学创作对高中生来说难度很大,能行得通吗?等等。笔者认为,语文教育不等于文学教育,但语文教育一定要包含有文学教育。让学生尝试文学创作是在高中阶段而不是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是选修课而不是必修课;是“尝试”性创作而不是过高要求;是“展示成果”“相互交流”而不一定非要达到发表的水准。所以,这种“尝试”还是要大胆地进行。
参考文献:
[1]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46页。
[2]金开诚:《文艺心理学论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70页。
[3]谭邦和:《关于高中“小说与戏剧”课程目标的问答》,《语文建设》,2002年第5期。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