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以学员为中心的校长培训模式的构建(1)(2)

2017-10-08 03:43
导读:三是注重符合需要与内容规范的有机结合,体现教材的实用性。 从教材建设与改革的原则出发,应找准“需求分析”这一教材改革的出发点。通过多层面
三是注重符合需要与内容规范的有机结合,体现教材的实用性。

       从教材建设与改革的原则出发,应找准“需求分析”这一教材改革的出发点。通过多层面多角度需求调查取证,将编制符合本地区本届次校长培训实际的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培训教材内容,以体现其科学性。在此基础上,教材改革实施的途径应该是选编结合。所谓“选”,就是在“十五”期间部颁及省编共19门培训教材当中,精心选用最大限度满足培训需求的部分教材或其专题录音、录像内容;所谓“编”,至少应坚持两点:一是对选用的教材在以本为本,以纲为纲的基础上,应由主讲教师将教材内容与实际需求相结合编制成以专题形式的辅导讲授教材,切忌照本宣科。二是根据本地区基础教育的热点、难点问题的特殊需求,组织人力编写必需的专项教材。当然,教材建设与改革的绩效如何,还应有待于在实践中去检验。既要接受国家及省“十五”期间校长培训指导性教学大纲与计划的检验,更要从实效性出发,接受“培训中的实施环节”与“培训后的跟踪环节”的实际检验。在此基础上,形成培训教材不断选编、不断调整、不断完善的动态改革趋势。

       最后,是确定参训人员阶段。课程编制是培训目标与课程内容的开发、创建、发展、形成等过程,总体上要解决好四个方面问题:(1)培训应达到什么目标(强调目标的层次性)?(2)培训应提供哪些经验与内容来实现这一目标?(3)如何有效地组织这些内容?(4)目标得以实现的依据是哪些?在确定的课程方案指导下,依据本次培训的规模、类型、层次,充分考虑受训个体的需求与培训总体需求的接近程度,从问卷调查的候选学员当中,确定本次参训的初选学员名单。然后,将拟定的初选人分别征求其单位和主管部门的意见,并经双方协商而确定的学习者,作为本期培训的正式参训学员。

       通过培训机构与学员、教师之间、管理者之间、培训机构与学员单位等多向互动性的准备,既确定了符合“按需施教”原则的课程计划与培训内容(教材),又基本形成了参训对象(校长)双向选择的竞争机制,大大激发了学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使以学员为中心的培训理念在校长培训的前期得到充分实践。

       2.培训中的实施环节。培训的实施是培训工作的主体环节,也是确保培训质量的关键阶段。它涉及到培训的组织形式、培训环境、培训方法等诸多层面的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在培训实施过程中予以具体落实。怎样组织培训实施,选择哪些(种)培训方法,创设什么样的培训环境,其关键不在选择实施方案的本身,而在于要贯穿一个总体培训模式——培训过程应是以学员为中心的多向互动过程。一般情况下,应包括三个不同层面的互动。

       一是教师与学员的互动。教师与学员互动是校长培训实施过程的中心环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大教学环节之中:(1)教师讲授与学员质疑的互动。一方面教师讲授的内容准备有一个充分的互动过程。教师应根据既定科目的知识体系以及前沿理论,与学员问题需求紧密结合,进行精心设计,充分准备,形成系统完整的学科指导教案。教案至少应有两大范畴的一般性要求:其一,以“精讲”为原则,以本学科主要知识点为内容,编制“知识类”教案;其二,以“解惑”为宗旨,以理论和学员集中反映的一些突出问题为结合点,编制“专题类”教案。另一方面,在组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将精心设计和充分准备的针对性强的内容,通过各种现代教学手段传授给学员;学员带着各自的问题与思考,倾听教师指导性“精讲”,并留有一定时间让学员提问、教师答疑,并提供不同材料,学员辩论。让课堂教学双方始终处于十分主动、积极互动状态,并充分体现启发式的教学原则,让学员进行多向性交流,促使学员对有针对性的理论知识由接收到“消化”——“深化”——“活化”。(2)学员的陈述与教师的点评互动,亦即是学员培训结业前的“汇报演示环节”。通过分组工作的方式,分别按结业论文、调查报告、方案设计等分类编成小组,配备相关的指导教师,分头进行学员陈述,教师点评打分,作为学员培训结业成绩和检验培训个体与整体实效的主要依据之一。

       二是学员之间的交流与研讨互动。校长培训工作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是课堂讨论,开展对话与交流,实现学员之间的互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只有通过横向平行的交流与评价,即借他山之石的“碰撞”,才能真正识别“庐山真面目”。学员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总结的经验和体验的理念,都受到其内在的观念和意识的制约。这些观念和意识可能是正确的——通过平行交流,促使他们认识到,接受培训的确是相互学习的难得机会。有人说,50人的培训班,每人都进行充分的交流,实际上每个人都能间接地学习到49个人及49所学校的经验,并从中得到启迪。但也有的观念和意识可能是错误的,甚至是扭曲的,学员自身常常并不觉得他自己的观念有什么问题。由于日常实践中常规性的思维习惯,又因环境迅速变化或条件的差异,一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改变某种习惯性的观念,并将此付诸管理实践的改革——通过同行们的一些批判性的对话式评判,以达到相互校正的目的,进而去认识自己的行动理论,提高实践的合理性。

       三是学员与考察实践基地的互动。通过培训基地这个广义课堂的教与学、平行间的交流对话等充分互动,获得了新的知识,积累了大量的信息,并提高了对有关教育重点、难点问题的审视、评判的能力,进而在理性上从更广的领域和更深的层次形成一些新的理性思考。带着这一些思考与前沿观点去扫描外面世界,即组织学员赴选定的学校——校长培训实习基地,通过听取介绍、实地考察、咨询对话去进一步检验和证实已有的教育理念和反思性的问题,同时还将吸收具有特色性、示范性学校办学的一些新理念、新方法。

       培训实施过程中三个层面的环节互动,应以“注重实效”为原则,贯穿质量检测与评价的“五个一”要求,即要求学员:(1)选读一篇教育理论书籍;(2)听取一次特定安排的经验(学术)报告介绍;(3)开展一次独立的调研活动并形成书面报告;(4)参加一次体现自我的演讲活动:(5)写一篇能综合反映培训绩效的文章(论文、案例等)。依此作为学员培训成绩检评的主要内容,衡量学员能否按期结业的主要依据。当然,学员真正的培训效果和质量,需要通过培训后的跟踪互动,才可能得到进一步的检验和证实。

       3.培训后的跟踪环节。

       理论思考的目的在于改变环境,在于改造自己的管理实践;同时解决问题的假设也需要在行为中,在自己的工作实践中予以检验,这也是校长培训工作的最终目的所在。因此,回到学校管理实践中去,实际解决问题,既是检验校长培训实际效果、质量的标准,也是总结与改进校长培训工作的试金石——培训后的跟踪互动。学员工作单位应成为培训基地的一个新的重要空间。受训校长通过培训过程中形成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和下一步行动计划,再到自己的学校去尝试、实践,即受训校长与自己单位的实践互动;学员又定期将实践情况反馈给培训基地,即学员与培训基地(教师)的互动;培训基地(教师)有选择性地深入一些具有代表性学校进行实践跟踪调查研究,即培训机构(教师)与学员(所在单位)的互动。这种培训后的跟踪环节互动,既能达到新世纪校长培训规定的提高整体素质、办学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与创新能力的目的,又能不断提高校长培训工作的实效性。因此,要求受训校长做到“三个一”:(1)培训结束返校后,向全体教职工作一次培训汇报;(2)返校后在本单位实践一段时间以后,向培训基地(教师)作一次综合反馈;(3)接受培训基地(教师)的一次跟踪调查。

       人们在经过一段校长培训的实践体验和反思之后,再着眼于未来去探究现代校长培训的新模式,并不是一件太难的事,难的是实现这一新培训模式,必须具备三大基本条件:(1)要有来自社会方方面面对校长培训工作的高度认识与重视;(2)要有高素质的管理队伍与教师队伍;(3)要有适应新世纪干训工作必需的现代化条件、设备和必需的经费保证。

       基础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中小学校长是办好学校的核心。校长培训是提高校长素质的重要途径,需要不断探索、大胆开拓,以清晰、有效的校长培训模式,力创培训工作新局面。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谈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