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有效教学的理念与框架(1)

2017-10-08 03:43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有效教学的理念与框架(1)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大量范文样本: 没有教学的改革,就没有

没有教学的改革,就没有新课程的成功。课程改革需要教学的转型,而新课程的推行也的确导致了教学观的巨大变化,这种变化必将对有效教学的内涵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尝试提出新课程背景下有的效教学理念,并构建一种有效教学的框架。

一、有效教学的理念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从产生至今,有效教学就一直是教学研究的焦点之一,频繁地出现在教育文献和实践者的视野之中。但有效教学研究的历史表明,有效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其内涵一直随着教学价值观、教学的理论基础以及教学研究的范式变化而不断扩展、变化。实际上,有效教学是人们在特定教学价值观支配下,依据教学研究的成果所描述的一种理想的教学愿望。因此,新课程导致的教学观的变化也必然会导致有效教学理念的创新和变化。我们认为,新课程背景下有效教学的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效教学关注全人发展

教学是否有效并非依赖于完全客观地标准来判断,实际上对教学有效性的判断是一个价值负载的活动,它取决于人们的教学价值观和教学目标观。对教学目标的不同认识,必然会导致对教学有效性的不同判断。新课程规定了三大课程目标领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意味着学生知识掌握程度不再是判断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标准。有效教学必须促使学生在这三大目标领域上得到全面的充分的发展,有效教学要求教师将学科的价值定位在完整的人的发展上。[1]

(二)有效教学旨在促进学习

有效教学是一整套为促使学生学习、实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策略。但有效教学的着重点在于“有效”,而教学的“效”则体现在学生的学习上,体现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上。因此,判断教学有效性的标准是学生的学习。有效教学要求教师承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具有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观念。

(三)有效教学呼唤效益意识

有效教学强调教学效果,教学效果的底线就是教学目标的达成。同时,有效教学强调时间合理的、充分的利用,追求有限时间内学生发展的最大化。

(四)有效教学需要反思与创新

有效教学必然是一种反思性实践,有赖于教师持续的反思与探究。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有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创造精神;也需要教师具有经验意识,从经验中学习,形成自己的实践智慧。

二、有效教学的框架

(一)构建有效教学框架的基本思考

有效教学是一整套为促进学生学习,实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策略,也是一套用以指引教师教学、评价教师教学效果的标准。无论是作为策略还是作为标准,有效教学更多的是一种理念,而不是一种教师可以直接在课堂中加以运用的操作技术,或者一套直接用以检核教师行为的指标。教学的有效具有情境依赖性,有效教学作为教学策略的运用,需要教师的专业判断;作为评价标准的运用,也需要评价者的专业判断。因此,有效教学框架不可能非常具体细化。

有效教学从“教学”角度来表述,所以常描述教师的教。且教学的效不是由教师单方面决定的,而是教师和学生双方相互作用的结果。如果仅将有效教学作为一种教学策略,那么仅从教师角度来描述也未尝不可,但有效教学也是一套引导教师教学、判断教师教学的标准,因此不能仅从教师做了什么、做得怎样来描述,而必须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来评价。因此,有效教学框架的建构必须兼顾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而以学生的学为重点。

教学是极为复杂的活动,涉及多种因素的影响,仅从教师的教学行为或其他某个单一的维度考察有效教学都难免有失偏颇。因此合理的有效教学框架的建构必须采取整体的视角,将教师特质、过程—结果、课堂生态学、教师知识、教师思考等范式下的有效教学研究成果综合起来。[2]

教学的有效性具有高度的情境相关性,有效教学并非要求教师遵循一套死板的行为规则,而是要求教师依据有效教学理念的指导,运用自己的专业判断在具体情境中作出专业决策,即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点,以适当的方式,对适当的人做适当的事。这需要教师的反思和创新意识。因此,反思和创新应贯穿于有效教学的始终,也应成为有效教学框架的核心。

(二)有效教学的框架

基于上述的认识,我们尝试设计了一种有效教学的框架,如图1所示。[3]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以学员为中心的校长培训模式的构建(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