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三)方式:多元、互进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需要多元的教学方式来支持,在这里我们暂且分为“教”和“学”两个层面。
1.就“教”之层面而言,教师应该从问题化去标准化、重过程化及个性化教学等方面入手。
首先是问题化教学。根据学生好奇、好问及求知欲强的特点,现代教学应该在排除旧问题的同时,还要激发学生产生新的问题,新旧问题如此地循环下去,就会使学生的知识及智慧与日俱增,这就要求学生经常带着问题进、出课堂。教师应该提前给学生布置预习课文,使其从预习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自己能够解决的自己解决,难度较大的问题可逐一记录下来,并要求学生来上课时至少带进课堂一至二个问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解决学生提出的种种问题的同时,还要设置一些情境,激发学生产生更多的疑问。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前,教师应该将所讲过的知识提高一个层次,或向外扩展,或向内延伸,向学生提出一些思考性问题;或者向学生布置下一次课的预习任务;或者让学生直接去观察、去动手做事、去收集资料,看看他们会不会有什么新的发现。总之,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让他们充分利用业余时间,通过实际努力和动手操作,学会学习,学会发现,学会探索,学会独立解决问题。如果遇到新的问题,自己无法解决,可再次带进课堂,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大有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训练。
其次是去标准化教学。标准化教学和标准化考试是束缚学生问题意识产生的重要因素。实施去标准化教学,有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也是当代社会和科技发展对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事实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任何问题的解决都不止一条途径或者一种答案,无论从哪个角度上讲,只要能自圆其说,只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故,都不为过,都符合学术研究的基本准则,也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学术和科学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多给学生一点“悟”的空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地质疑和提出问题,允许他们有不同的见解和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
再就是重过程化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即直接接受人类科技创新与进步的结果,还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使其更多地了解到某些产品生产的全过程。尤其是某些科技成就从最初发展到现在的全过程,如火车从蒸汽、内燃、电气到磁悬浮,文字的载体从甲骨、竹简、纸张到胶卷、磁带、光盘和网络,电影从无声到有声、黑白到彩色、人工制作到电脑合成,等等。每前进、发展一步,都有一个过程,都是人类不断创新的结果。让学生了解其过程,可以使其体会到人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智慧与艰辛,体会到科技创新给人们生活所带来的方便和愉悦,从而激发其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欲望。事实上,许多中小学生的小制作、小发明、小创造都是他们受前人的启发,也是他们善于思考、善于从生活现象中观察或捕捉问题点的结果。沈阳市沈河区文化路小学已有百余名学生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专利证书,他们的作品有新式跳棋子、新型两用防滑鞋、电热除霜玻璃、擦地拖鞋、椅垫式背包、便携式半自动发球器等。他们所发现的这些问题在教科书上是很少触及的,我们的教育目标就是要培养这样的创新人才,而不是学习的“工具”、考试的“奴隶”。
2.就“学”之层面来说,应该努力实施合作性、研究性和体验性学习。
合作性学习被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3]它在调节课堂气氛、大面积提高学业成绩、形成非认知品质及发展创新能力方面效果显著,因而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和策略。实施合作性学习首先要在教师引导下确定明确的、具体的“学习主题”,即大家一起共同研究和探讨的对象。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分成多个合作学习群体,可以进行“异质”分组,将不同性别、年龄、班级以及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分为一组,彼此之间可以相互观摩和取长补短;也可以进行“同质”分组,这更能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每组以5~7人为宜。学习的时间可以在课内,也可以在课外。学习的地点可以在学校,也可以在校外。
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内容、社会生活以及大自然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并获取新知识的学习活动。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将“研究性学习”列为必修课。此后,各地中小学纷纷进行改革实验。如天津实验中学所进行的中学生消费调查、居民小区防火现状及改进办法、沙尘暴与城市绿化等课题研究。研究性学习可以分小组进行,也可以单独进行探究,也不局限于课内课外、校内校外。但不应等同与课外活动,因为研究性学习需要大量时间与精力的投入,需要经过长时间的思考与探索,仅靠一两次活动或者一两天的努力是完成不了任务的。
体验性学习是通过接触生活、接触自然、然后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最终实现自我教育与自我超越的学习活动。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走出教室、走出学校,以大自然为师,以生活为师。因为大自然是神秘的、变化无穷的,有许多不解之谜还等待着人类去探索,生活中也存在许多让人感到困惑的问题。让学生置身大自然、贴近生活,与自然及社会融为一体,在享受自然给人类带来的无穷乐趣的同时,又能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强烈欲望及挑战、征服大自然的无穷遐想。他们会带着美好的遐想,尝试着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及设想,这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最有效的一种途径。科学发展史证明,人类正是靠与大自然的零距离接触,才憧憬着有朝一日能像马一样日行千里、像鸟一样在空中飞翔、像鱼一样在水中潜行。这些在当时看来也许是荒诞无稽的事情,但经过数十代人的努力,而今都已变成了现实。因而,教育者应尽可能让学生多与大自然与生活进行零距离接触,切莫在学生与大自然与社会之间设置一道“柏林墙”,像闭门造车那样“闭门育人”。因为我们的教育目标,是要造就对社会有用的人,是能够认识自然、利用自然造福于人类的人。
总之,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小班互动是前提,设置和谐的情境是条件,多元的教学方式是手段,三者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缺一不可。
参考文献:
[1]《中国妇女报》,2001年9月6日。
[2]《人民日报》,2003年11月20日。
[3]王坦:《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学苑出版社2001年版。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