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关注德育:西方国家教育的一种新趋势(1)(2)

2017-10-09 05:36
导读:后患之一,是新一代人的片面发展。在西方发达国家,人们反思六七十年代的教育时,常常痛感尝到忽视德育带来的人才片面发展的苦果。人们看到,高度

后患之一,是新一代人的片面发展。在西方发达国家,人们反思六七十年代的教育时,常常痛感尝到忽视德育带来的人才片面发展的苦果。人们看到,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和经济水平,虽然给人们带来了优裕的物质生活,却未能提高一代人的道德水平。发达的教育,没有培养出理想的公民,却造就了“迷惘的一代”。美国的一份有关学校德育的抽样调查表明:80年代美国研究生入学的主要动机是:(1)赚钱发财;(2)扬名天下;(3)统治他人;而以献身社会、治理环境污染、改善种族关系为目的而进研究生院的学生,寥寥无几。在西方世界,这种状况绝非个别。正如有人指出的那样,西方现代学生的一个特征是物质生活得到极大的满足,某些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却相对淡漠了。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在多元社会生活的准备,不能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和家庭生活,不能很发地对待职业、个人生活和政治,不能很好地利用闲暇时间,许多年青人在寻求“个性实现”中获得的只是物质的享受和性的刺激。
后患之二,是学校和社会的稳定受到影响乃至破坏。统计资料表明,近20多年来,许多西方国家青少年犯罪现象颇为严重,已成为困惑朝野的重大社会问题。同时,校内暴力事件和学生不良行为表现也较为严重。1985年,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发表报告指出:“近几年来,激烈的入学考试竞争、欺侮弱小同学、逃学、校内暴力、青少年不轨行为等现象越来越突出,事态令人深为忧虑。”日本是一个素有道德教育传统的国家,情形尚且如此,其他西方国家的状况,总的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而对六七十年代教育留下的后患,在70年代后期,西方社会舆论对教育的指责日益严厉:教育对于这类现象的出现,不能仅仅说自己是一个无辜的“受害者”,它也有难以推卸的责任。日本一位教育家深深地叹惜:一面是教育的热心,一面又是教育的荒废。英国著名教育家劳顿也认为,没能系统地教授道德体系,也许是学校课程中最严重的缺陷。西方社会对教育的反思,最终演化为对道德教育的呼唤。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重视学校德育之所以成为一种国际性发展趋势,当然不仅仅源于对过去教育失误的反思。从根本上说,它体现了教育本质的要求。教育的本质在于“树人”,这不仅是智力的开发、知识的传授,也包括政治观、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的塑造。80年代重塑道德重要地位的趋势出现,一方面固然出于统治集团、统治阶级的需要,正如本世纪初列宁针对当时资本主义教育指出:“教育这些青年的目的,就是训练对资产阶级有用的奴仆,使之既能替资产阶级创造利润,又不会惊扰资产阶级的安宁和悠闲。”[1]这是一针见血的。另一方面, 近年来重视德育这种趋势的出现,还反映了现代市场经济对学校德育的需求。市场经济的基本特质,一是在竞争机会上要求人人均等,一是通过追求自身利益来增进社会利益。这种以社会化生产为基础的经济运行状态,固然在一定条件下可能诱发种种道德沦丧行为,但它却趋向于要求公德、秩序、平等、法制以及与之相应的道德意识、道德行为。唯其如此,市场经济才能在自身唤起的道德环境中得以存在和发展。当代发达的市场经济必然要求教育肩负起改善社会道德环境的责任。

近年来,许多西方国家从各自的国情出发,通过各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强化学校德育。这主要表现在课程教育和实践培养两个方面。
西方各国对学校德育课程称谓不一,美国、法国称为“公民教育”,英国、加拿大、德国称为“政治教育”,西班牙称为“共处之道的教育”,日本称为“社会科”和“道德时间”,新加坡称为“生活教育”。尽管称谓不一,但大都把德育课作为正规课程来讲授。各国德育课程的设置也不尽相同,例如美国道德教育渗透于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心理学以及“现代社会”、“社会问题”等学科之中,并常常与宗教信仰结合在一起。日本的“社会科”经过多年的实施、修正,其内容已基本定型,在学校课程中已是一门具有一定地位的、基本成熟的学科。日本的学校还开设“道德时间”课,旨在对学校整个道德教育起“补充”、“深化”、“综合”的作用。德国则在普通教育的教学计划中,安排了政治教育、和平教育、环保教育等德育内容。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各国德育课的称谓和课程设置虽然不尽相同,目的却大体一致,就是通过“灌输”(这是国外学校普遍采用的施加意识形态影响的基本方法),使青少年学生关心和认同社会,参与社会事务,以国家和社会利益为重,成为社会稳定和发展的积极因素。
为了取得德育的最佳效果,弥补德育课程的局限,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强调德育实践,注重德育实践的作用。
德育实践大体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是课外活动。各国对课外德育活动的管理、引导方式及开展程度不同,但课外德育活动均受到普遍重视。不少国家还将德育课外活动纳入教学计划或教学大纲。另一种类型是劳动活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大会的决议阐明了这样的思想:“教育与生产劳动一体化的重要性,不仅在于这样做可造就熟练的劳动力,而且可以使教育与日新月异的劳动条件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并有助于个人的全面发展。”这已成为众多国家的共识。在一些西方国家,学生的生活与职业指导,是借助劳动教育进行的。学校常向学生提供“打工”的机会,搞些有酬劳动,还聘请校外专业人员如博物馆解说员、图书馆管理员、文化活动主持人、工程技术人员、导游人员等,帮助学生从事技术性劳动。一些亚洲国家把卫生大扫除作为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法国、芬兰、日本等国将劳动课列入教学计划,对劳动内容作了明确的规定。近年来日本很推崇艰苦劳动的教育,有意识安排学生到边远地区体验艰苦生活,经受锻炼。
在我国,由于“文革”的影响,也一度忽视了德育的问题。80年代后期,邓小平同志一再指出我国教育存在的失误,他说:“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这里我主要是讲思想政治教育,不单纯是对学校、青年学生,是泛指对人民的教育。”[2]忽视学校德育带来的消极影响, 已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从长远看,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将以其必然法则,越来越显著地将学校德育问题提到全社会的议事日程上,引起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在这个过程中,对于重视德育这一国际性发展趋势,以及近年来国外德育所取得的成果,应当引起我们的充分重视。

注: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1]《列宁选集》,第四卷,34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30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本真的教育理念:教师专业发展的重心(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