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莫陷入音乐教学的理解误区(1)(2)

2017-10-15 01:40
导读:三、“赏识教育”陷入廉价表扬 新课标提倡激励性评价,要求教师要多鼓励孩子,保护和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以形成积极的情感。因而在课
  三、“赏识教育”陷入廉价表扬
  
  新课标提倡激励性评价,要求教师要多鼓励孩子,保护和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以形成积极的情感。因而在课改中,许多老师一提到“批评”就讳莫如深,唯恐被扣上“伤害学生自尊”的帽子。以至于即使学生的见解乏善可陈,教师也会言不由衷地称赞。这种没有原则、不分高低地夸大其词和毫无内涵的表扬,只能使表扬趋于“廉价化”,学生获得的也只是一时的轻松和肤浅的满足感。时间一长,学生渐渐会在教师的表扬中迷失自己,反而不珍视教师的表扬,抑制自我激励和创造性。
  在大力弘扬赏识教育的今天,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表扬和奖励越来越多,奖励的手段形式也趋于多样化。在课堂上,经常会看到类似以下的现象:老师在听完某个学生的演唱后,便问其他同学:“他唱得好不好?”(其实很一般,音高、节奏均有偏差),可学生都知道投“师”所好,大声说“好!”接着老师继续引导:“让我们给点掌声好不好?”于是,教室里响起了一片掌声。在某些公开课上更是充斥着全盘夸奖,一堂课就像表演一台节目,掌声此起彼伏,乍一看课堂气氛很活跃,师生都积极参与活动。然而,在热闹的背后,也带给我们反思:这就是赏识教育吗?这种赏识是否太廉价了? 因此,新课改要求教学中要正确处理“肯定与否定”的关系,对于学生创造性的回答,教师一定要及时给予肯定的鼓励。对于学生错误的回答,教师既要指出不足,也要抓住亮点给予鼓励。长此以往,在这样的环境中,每个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四、审美与情感培养并非抛弃“双基”
  
  新课标明确规定了音乐教学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注重音乐实践的理念,强调音乐审美和情感体验。而有些教师认为:音乐知识、识谱都可以不要了,一谈“双基”就等于违背了新课标新理念。其实不然。新课标强调音乐审美体验、淡化双基教学,但不是不要双基,学习音乐知识技能是为了更好地享受音乐艺术的美感。例如,在钢琴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听辨音乐主题或教师范奏,就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乐曲中的音乐内涵,为学生的训练做良好的促进,进而得到所需要的音乐审美享受。掌握知识技能是为了掌握一种学习音乐艺术的工具,架起一座通向音乐艺术的桥梁。在课程改革的新体制下,音乐知识技能教学绝不是不重要,也不是要简单地将其“淡化”,关键是引导学生学习什么内容,用什么方法学。视学生的具体情况,对那些与学生生活实际、社会生活实际联系密切的对学生终身学习有益的基础知识技能,要引导学生学习。要给学生提供富于美感的音乐艺术作品,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进而在音乐艺术实践活动中理解、探索、掌握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并由此让学生获得再发展、再提高的条件,以便更深刻地体验音乐、表现音乐、创作音乐。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音乐课程标准》的实施,真正从根本上改变了旧的传统教学模式,音乐课堂让学生成了音乐的主人,特别是音乐教学的情感性和人本化,把音乐课堂推进了一个崭新的领地。如何真正领会课标纲领,如何活用新课标,这是摆在音乐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陆路 宋俊宾 宫辉
上一篇:高职高专学校钢琴基础教学探讨(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