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教学随感(1)网(2)
2017-10-15 01:51
导读:四、三年级:变奏曲式——为写作大型作品而作的必要的练习 1.变奏主题的写作方法:(1)单乐段的;(2)再现二部曲式的。其中再现二部曲式最为典型
四、三年级:变奏曲式——为写作大型作品而作的必要的练习
1.变奏主题的写作方法:(1)单乐段的;(2)再现二部曲式的。其中再现二部曲式最为典型。主题要简单、凝练,便于以后的繁化写作。
2.旋律和织体方面的变奏练习——这看似机械的练习对变奏曲的学习十分重要。
3.和声变奏和性格变奏——这是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点。
有些同学错误的理解了和声变奏的真正含义,认为是在保持和声级数和功能不变的前提下而作的织体变化,包括附加音和经过音的处理。其实远非如此。有两个问题必须要明确:(1)所谓和声变奏,包括局部和声功能的变化,主要是色彩性和动力性变奏手法的结合。二者殊途同归,相互联系。色彩和动力性的变奏肯定要改变和声配置,而这就不可能不涉及到局部的和声变化。同样,性格变奏可以是变奏手法的变奏,也可能是音乐体裁的变奏二者的结合。(2)在所有的变奏手法中,性格变奏最为自由,也最容易展开和发展音乐。因其包涵的发展的可能性大,涉及的技术方法较多,所以也是最看作曲能力,最易显露作曲才华的地方。最基本的做法,在于找到自己主题中最具发展可能性的部分,或音型和动机,加以贯穿发展,形成新的,更加具有表现力的乐段,从而达到深化音乐之目的。这可能涉及到曲式体裁和声等诸多的音乐元素。
变奏曲是学习大型曲式之前的初步的、必要的练习,是一种能力的拓展训练,包括对动机和旋律的展开,乐句乐段的写作,单一主题的变化展开等。说到底,变奏曲的最为重要之处在于最大限度的挖掘了主题发展的可能性,将同一主题原型在多段落、多层次、多性格和多侧面上展开,既节省了材料,又便于理解,对于今后大型曲式的写作提供了必要的技术准备和能力支持,因为专业作曲最基本的能力之一就是主题材料的贯穿展开,这也是需要从初学作曲到高级阶段一直遵循的不变原则,传统作曲技法的基础在于此,衡量作品优劣的首要标准也在于此。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五、四年级:奏鸣曲——扩大的、对比性的三部曲式
奏鸣曲有固定的模式,最具典型性的当属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
在学习写作之前应先做一些必要的分析,尤其是对奏鸣曲式的各个组成部分,如引子、主部、副部以及连接段的一些基本类型及基础写作手法等。
模仿写作是练习写作奏鸣曲的第一步。这时的模仿已经同一、二年级时有了较大的差别。一、二年级的模仿更多的是“照搬”,因为那时写作能力有限,乐句、乐段的感觉没有充分建立起来。而现在的模仿基本上只局限在结构上,音乐语言则更多的融入了自己的风格特色,这有些“旧瓶装新酒”的意思。
这一时期,大部分同学遇到的困难基本相同,也是初学作曲阶段以来一直就放在面前的,并且一直没有深入解决的——歌曲化的主题写法同动机式的大型曲式写作要求的不相适应。歌曲化的主题大多不合适作为奏鸣曲的主题素材。一些同学在此基础上构思完成的奏鸣曲更像是多段落的组合,像民歌联唱,段落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缺少发展的动力,结果变成了一个“四不像”的东西。
解决办法仍是以分析名家的作品开始,研究不同性格主题的构成,找出展开的脉络以及所用的技术手法。这种纯技术的分析一定要细致到每一个音,每一个动机和乐节。
主题写作通过后,要做一系列的主题变化练习,罗列出该主题变化的多种可能性并以此作为以后发展乐曲的基础。这很像盖房子备料,材料一定要尽可能丰富。因为只有原材料丰富,发展的可能性才能具备,展开延伸的空间才能更加广阔。
奏鸣曲作为较为大型的曲式,是复杂化的、扩展了的三部曲式。因为篇幅较长、涵盖面广,所以为所学技术的综合运用提供了时间和空间上的可能性。主、副部之间的对比,呈示部和展开部的延承关系,融入了变化的因素,对于丰富音乐色彩十分重要。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六、五年级:作品音乐会及毕业论文
对于作曲系毕业生的作品音乐会,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要求。有些音乐学院不强制规定召开,只需交1—2首较大型的作品的乐谱即可。甚至于硕士、博士生毕业也是如此。但是,作为作曲专业的毕业生,五年的学习成果是应该有一个展示机会的。当然,因为是本科生,完全可以2—3个人合开一场,这样既缓解了个人的压力(大多是经济上的,也有一些是能力原因),也达到了一定的效果。
现在有些毕业论文,大都是分析某个名家的某部作品作为毕业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象征性的参加答辩,然后几乎通过。这存在很多弊端。
首先,本科学生的能力所限。实际上很难将某位名家的作品真正分析透彻,达到学术水准;其次,千篇一律的作法、大同小异的内容,使论文从内容到学术方面都失去了特色,降低了水平。
如果一定要追究原因的话,恐怕有限的失误在于指导教师,甚至是学校的毕业规定及相应政策。众所周知,本科教育只是基础阶段的学习,是知识的储备阶段。也就是说,这一时期学生的知识仍是零散的,大多没有形成较为完备的体系。这就直接影响到对学术的深入研究。如果在这时期勉为其难的令其创造、去发现、去总结,势必造成“赶鸭上架”,迫其强行生编硬造。其结果只有两个:一是胡编乱写;二是利用互联网等手段东抄西凑。
前不久,电视报道了上海某所大学美术学院在毕业论文方面引起的纠纷,发人深思。事件大致如此:一位或几位较具有现代学术思想的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写作了完全不同于以往内容的毕业论文。结果全班同学被院方都予全体不及格……记者采访时,指导教师的话发人深思:“为什么我们能够容忍虚假的深刻,却不能正视真实的一般呢?”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这件事情具有代表性,在一些高校普遍存在。就笔者而言,十分佩服那所高校的师生们,他们做了“第一个”吃狼桃的人,讲了真话。有些会议变成了名人集会,沟通交际,再就是大家努力的通过此种形式在某个圈中树立形象,确立位置。而我们最想获得的学术信息及专业方面的启发,是少之又少。原因在于对学术的态度!大家在竞相渴望证明自己博学的同时,忽略了学术的本质——真实,适用,远离功利性。笔者在此呼吁关注学术的纯洁性,不要让一种浮躁的东西渗透、传染给在校的一批批大学生。
综上所述,作曲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应该定位于对大学阶段个人学习生活的总结,通过学习及生活的回顾涉及到对于艺术本身及文化现象的思考。这种思考可深可浅,只要是他们发自内心的,就算是对某种现象的描述和对某一问题的看法也是有价值的。因为那毕竟是他们自己对事物及学术的认识,是真诚的。
另外,对于教学改革也应持审慎态度。简单的道理是:处于不断改革中的学校,足以反证了自身教学机制的不完备,这又是一个值得教育者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邢晓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