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浅论报刊中语文课程资源的挖掘 蔡首群

2017-10-22 01:37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浅论报刊中语文课程资源的挖掘 蔡首群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 内容提要:《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明确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

内容提要:《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明确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因此,积极开发可利用的语文课程资源,成为课改下语文教师的权利和义务,教师在极力寻找可利用语文课程资源的同时,往往没注重到利用方便,意义重大的报刊资源,本文试着从如何利用好报刊资源,谈谈点滴实验。
 
 关键词:报刊  语文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现代课程论的一个概念,它指课程设计,编制可资借鉴的各类信息,诸如教育与心理学理论、学科教育理论、学科课程思想、学科知识系统以及学科研究与发展成果等;也包括教师实施课程教育可资利用的已有经验、成果、方案、流派、模式等。对于现代语文教育而言,语文课程资源还涉及与语文课程教育所要形成的语文素养机关的时空、领域、环境、文化积淀:“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的意识,各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我立足于课本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地探索,发现报刊是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极好的阵地。
 一、报刊语文课程资源的优势
 报刊是社会的缩影,是另一种形式的百科全书。如党报《温州日报》及时反映了温州地区的最新发展动态,能积极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又如《温州晚报》,它能很好地将知识性和趣味性融于一体,新颖、及时,能给学生一种亲切感,学生非常乐意去主动接受它,研究它。又如我最推崇的月刊《读者》,更是精华荟萃,针砭时弊,美不胜收,让人爱不释手。《读者》是大气的,她的大气不是张扬,而是包容有度的百川归海,胸藏海岳,古今中外,汇于一炉。她有一种长者的气度,与她交谈,让人如沐春风,教人雍从儒雅。《读者》是宁静的,她的宁静不是老暮的,而是充满生机的,松间明月,石上清泉,闲花落叶。她有一派怡人的风景,经她熏陶,让人如临其境,教人澹然,笑意人生。俗话说:“学音乐的孩子不会变坏。”我说:“善读《读者》的孩子也不会变坏。”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我们把报刊中的一些素材当作语文课程的资源时,学生不仅学习了语文知识,同时更是有助于增长他们的社会知识,数学知识、市场经济意识,卫生环保意识,道德建设意识和人文创新意识等等。因此,我就集中选取了以上三种报刊作为语文课程资源,带领学生在这片沃土里挖掘、开垦、开花、结果。
 学校已为每个班级订阅了《温州日报》和《温州晚报》,我又要求每位学生订《读者》,每期只用3元钱,可谓:“花最少的钱办最有意义的事。”
 二、报刊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
 (一)、遵循语文规律,利用报刊资源,培养听说能力。
 “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是贯穿课程标准“口语交际”始终的基本理念,是课程标准关于“口语交际”目标的价值追求。我认为开发好报刊中的语文课程资源,可以给学生创造浓郁的学习氛围,可以加强学生的听说训练。语文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叫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在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结合就叫语文”。
 其一,兴趣领航,说中培养“听说”。每位学生的兴趣爱好各不相同,如果阅读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显然会更认真,更卖力,思维的火花也会更加灿烂。我让每位学生每天选择一篇你感受最深的最有可言的文章,然后在班级中交流,一天一人,按座号轮流,安排在课前五分钟。交流后全班同学讨论,教师适当点拨。每每倾听着同学们投入的讲述着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故事,自我陶醉地“说”着美文;每每看着同学们激情昂扬地发表着自己就“听”后的种种主张与看法,我常常被感动得一塌糊涂,常常感慨:有哪种语文课程资源能如报刊资源那样让学生如此兴奋,如此源源不断地“说话”呢?附交流文章《海水咸,海水深》、《舍弃》、《唐山往事》、《一壶救命水》、《常想一二》、《最高礼遇》、《苦学精神不能丢》、…….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其二,感动回味,练中培养“听说”。不知从何时起“感动中国”、“感动浙江”、“感动温州”等熟悉的字眼,随时充塞着我们的眼球,报刊中的这一系列“感动”可是我们师生的一笔极大的财富。故事个个感人肺腑,个个故事都能给学生一心灵上的震撼,说说他们的故事,谈谈自己的感受,其受到的影响是多么的深远。。我就充分利用着一宝贵财富,让学生在“感动”中提高“听说”能力。如我就从报刊中挖掘设计“口语演练场”,让口语交际与中考接轨,如就2005年度“感动中国”的推荐人物中洪战辉而设计了如下问题:在2005年度“感动中国”的推荐人物中,有一名叫洪战辉的大学生,他从初中阶段起,就独自承担起支撑家庭的重任,照顾生病的父亲,抚养年幼的弟妹。特别是那个小妹妹,与他并无血缘关系,而是生病的父亲捡来的。你一定熟悉洪战辉的感人事迹吧?现在,他来到你们的学校做事迹报告了,但在报告会后他因眼疾复发住院了。
 1、在报告会上,你有一次提问的机会。你最想向洪战辉提出的问题是什么?
 你的提问:                                                 
 2、洪战辉住院需要静养,可有许多同学带着鲜花在医院等候看望他。你会怎么劝说这些同学不要去打搅洪战辉的休息?
 你的劝说: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这两道题的答案都是开放性的,符合情境、说话得体即可。学生回答五花八门,煞是精彩,如就第一题而说,你在困难面前了想过退缩,后来怎么会继续支撑起你的家庭呢?你的那个小妹妹给你的学习和生活带来那么多困难,你为什么还坚持带着她一起去读书?有许多人都帮助过你,你是那么需要钱,可为什么一再拒绝别人的捐赠?如第二题而说,你们和我一样,都在关心洪战辉的身体健康,可现在他最需要的是静养,我们关心他就不能打搅他,否则会影响他的身体康复。现在,我们可请护士把大家的鲜花转送给他,把我们大家的关心转达给他。让我们有实际行动去关心他,向他学习,好吗?
 其三,激情回荡,辩中培养“听说”。是的,有许多东西需要经过“面红耳赤”的争辩,才能更辨证更深刻地了解事物的内涵;需要经过“唇报舌剑”般的较量,才能快速提高听说能力。每周一节的班会课堂是学生舌战的阵地,我总是让学生的收集本周最热门的话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自由辩论,如最热门的“赵薇军旗时装”事件,“美伊战争和台独问题”,“劣质奶粉”问题,都是学生极好的辩论话题。学生通过报刊中话题的辩论,真切地体会到了战争的可怕,明白人性的可恶,懂得分辨善恶美丑,思维的火花在辩论中得以升华,流畅的说话表达在辩论中得以提高。如同学们就《温州日报》上大篇幅地刊登广告“CES学习”展开过激烈地辩论,提出“学习要勤”还是“学习要巧”的问题,同学们各抒已见,情绪高涨,旁征博引,激扬文字,最后达成共识:知识经济已见端倪,21世纪人类将逐步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的增长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都将发生巨大变化。学习方法也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完善。传统的“勤学”“苦学”固然值得提倡,但是相比之下,“巧学”显得更为重要,既要记住“学海无涯苦作舟”,又要记住“创新是生存之道”。无形之中,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又如就“郑九万好书记”而展开的“现代社会郑九万式书记过时了吗?”的辩论,更是让学生激动不已。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其四,激情感染,引中培养“听说”。让学生有话可讲,有话想说,我觉得老师的影响也是相当大的。如北约野蛮地轰炸我驻南使馆后,我要求同学们针对这件事谈了自己的感受,设计了如下的导言:同学们,当我得知北约嚣张地炸毁了我驻南使馆时,我的心在滴血。强盗们倚仗武力的强大对爱好和平炎黄子孙悍然挑衅,夺去了许杏虎等三位烈士的生命,亵渎了一个主权的尊严,我们绝不能让凶手逍遥法外,一定要讨个说法,但是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滞后。只要经济发达了,国防进一步强大了,还有哪一个强盗胆敢恣意妄为!我们该怎么办?听着我这一激情昂扬,深沉真切的引导,学生群情激奋,依据已有的知识讨论争辩,思维火花迸发,畅所欲言,场面活跃感人。
 (二)、探索创作激情,利用报刊资源,培养写作能力
 “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的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这是写作教学全新理念的呈现。现在的学生总是“三点一线”,难以关注校园以外的风景,而不能走进阅览室,亲近名著、报刊,是无法写出好文章的,故我就让学生无处不亲近报刊。让他们“言之有物”“仿之有文”。
 1、言之有物
 在作文课中,随笔中,我常要求学生围绕报刊中的有感悟的文章,大胆地写出你心中所想的,让自己与大师对话,与自然对话,与世界对话,与同辈沟通,与师长沟通,与自己沟通,如《温州晚报》刊登的《他懂事得让人心痛》一文,我班80%的学生被感动,创作激情极度地高涨,纷纷拿起笔写下对王鹏的敬意:“你的责任感,你的懂事,你的辛苦,无不成为我心中的一抹风景。”(一学生随笔),又如一同学(残疾,曾一度不知所措,迷茫),在随笔中写道:“阅读报刊,我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逐渐领悟到了深遂的人生哲理,尤其是报刊上介绍的一些残疾人先进事迹,给了我极大的震憾与鼓舞,使我走出了自暴自弃的阴影”。我知道,报刊已给他带来了至高无尚的财富,报刊让他找到自己。由于有话可讲,言之有物,学生写随笔的兴趣长久不衰。著名作家毛志成说:“一个人能有写作兴趣,写作欲望,本身就十分可爱。换个角度来说,什么样的语文教师才算是最善于教作文课的教师?千条万条第一条就是能调动学生写作兴趣的教师!无论怎样善于把作文知识讲通、讲透、讲细,唯独不能诱发学生本人的写作兴趣,一听作文就头疼,就打哈欠,那就什么也谈不到了!学生有了写作兴趣,即便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甚而天天写,近于胡写,疯写,也宝贵!比起写了大半日只憋了三两行话的人,不知道要宝贵多少倍!”我极推崇毛志成老师的话,是呀,我觉得报刊就是能调动学生写作兴趣的最好的教师。以下几段话出自于学生的随笔,有感于报刊中的文章。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给予是一种情怀,一种让人愉悦的情怀,它可以在每个人的心中传递;给予是一种快乐,一种让人幸福的快乐,它可以在我们的生命中留下一些永恒。这样的人我愿意做!”(陈远有感于《闷罐车里的圣诞节》)。
 “路是人走出来的。其中的心酸只有走路的人才能知道,不埋怨上天的不公,孤独中承受泪水,黑夜里低声吟唱舔舐伤口,寒风中拾起被践踏的自尊,我与其比之,显得这样不堪一击……”(施曼曼有感于《一个寒门学子的心酸日记》)。
 “同样是女孩,一个乘着春天的列车,一个飘着自强的双袖,彼此相隔遥远却又何等相似。拾到的空瓶装着无限的希望,轻飘的双袖烙下“我最幸福”。不同的女孩有不同的人生,但却创造了相似的奇迹,这就是生命,这才是自强不息与蓬勃向上的人生”。(一个曾迷茫,找不到自我的同学读了《开往春天的列车》和《我最幸福》后写下的感言)。
 读着一篇篇感人肺腑的文章,抒写着一缕缕汹涌澎湃的情感。交流着一份份情真意切的心得。我知道,我的一切言语都是无用的,因为报刊已替我表达了,报刊的精髓已深渗学生的心田,言之有物不是学生写作所追求的最为可喜的境界吗?
 2、仿之有文
 钱梦龙老师在《一条读写结合的“链条”》一文中介绍:“典范的课文正是作者对‘怎样写’的一种最直观的现身说法,让学生在模仿中仔细揣摩,是有好处的。”教师平时教学任务相当繁重,收集优秀作品有需要很多时间,而报刊中的优秀又多又好,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学得较多写作方法,在仿写中不知不觉提高写作热情。如《温州晚报》、《温州都市报》中都辟有学生的习作专栏。是学生仿写的较好的版本,而且能调动学生的写作激情,有意愿超越他们。如我就《温州晚报》中一学生作品《假如……》,要学生以《假如生活从头开始》为题仿写,学生写得特好,现撷取两首,分享其智慧。 中国大学排名
 假如生活从头开始                          假如生活重头开始
 林选                                       蔡柏伟  
 假如生活从头开始                          假如生活重头开始,
 不要做它的奴隶!                          把握那一飞即逝的时间。
 将骄傲删除,                              无需担心,无需退缩,
 将谦虚安装,                              在命运之伦倒流的 那一刻,
 将懒惰关闭,                              你已是命运的操控者。
 将勤奋运行,                              生活由你安排。
 将痛苦剪切,                              生活由你安排。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将快乐粘贴,                              生活由你安排。
 拥有一颗纯真的心,                        生活由你安排。
 那将是你最好的杀毒软件,                  不再相信塔罗之神,
 逃避生活中的苦痛,                        只需相信自己,
 你永远只能是个卒子,             心儿飞向那浩瀚的无垠的蔚蓝的天空。
 拿出你的勇气来,
 做一个生活中的强者,
 让我们在生活的网络上,
 勇敢无畏地劈风斩浪!
 又如“感动中国”中那文采斐然、情辞恳切的像一首首散文诗一样的颁奖辞,更是让学生的心灵在文学的河流中得到洗礼。那“叙述描写精要,抒情议论精当”、“句式参差错落,修辞精妙典雅”、“情感深沉丰富,风格灵活多样”的颁奖辞实在值得学生一读再读,一仿再仿。如我让学生就“感动温州”人物仿写颁奖辞。如程田田同学就郑九万的颁奖辞就很精彩:昙花一现的美丽是短暂的,但是刻在心里就是永远的。其实,寻觅了那么久,永恒就在我们身边。他就是永嘉县山坑的书记,他,永远站在最前锋,无怨地替别人做事,他,吃自家的饭,赶别家的活。他,犹黑夜中的一丝灯火,在人们心灵上点亮灵魂的光芒,他,犹如冬日里的一缕阳光,用炽热的心温暖着每一个人。他,是一个耕耘者,一个收获者,他,更是一位无私的奉献者。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三)、遨游书海,利用报刊资源,提高阅读能力。
  “只有书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已飘散的信息传递给你,能把一切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与丑陋一起呈现给你,使你驰骋古今,经天纬地”——著名学者余秋雨对拓展性阅读非常重视。新课程对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也有非常明确地规定,指出扩展阅读理应成为学生最经常,最重要的课外活动。利用报刊,养成学生每天阅读的习惯,这是送给学生最好的礼物。
 其实,挖掘开发好报刊资源,不但可以培养学生最基本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其实还可以培养很多学习语文的能力,如综合实践能力。魏国良曾云:“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于语文教师并非是权宣性、技术性、应景性的一时之尚,而是必不可少的语文教育工作步骤,语文课程实施环节,语文教育研究核心课题,也是推动语文教育现代化发展,提高语文教育,有效性的关键举措”。
 挖掘报刊中的语文资源,真的是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不错选择!
 
参考文献:
 ①王晨《“语文问题”如是说——著名作家毛志成《语文世界之问》,《语文世界·高中版》2003年4月
 ②《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   2004年7月-8月
 ③《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施》李秋菊、关小倍著
 ④义务教育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关注字词教学,提高语文素养 懂姿艳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