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图6
学生答:“html文件。”
于是,教师一边选中index.htm文件,双击将其打开,一边提问:“此网页的源文件是什么?”
学生答:“记事本文件。”
教师引导学生,再问:“记事本我们一般称之为什么文件?”
学生很轻松地回答出来:“文本文件。”
于是答案呼之欲出,网页的本质是文本文件,只是浏览器将其html语言执行解释成为了有图片、文字等元素构成的网页而已。
4.“互问”策略
“互问”是一般存在于小组讨论过程中,学生将自己疑难的问题在小组内提出,互问互答,探究知识。互问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学习内容,把学习引向深入。互问环节需要教师创设小组合作学习的环境,给予学生讨论的时间与空间。
例如,“网页制作”第一课中,小组讨论“如何实现表格边框隐藏、宽度以及对齐方式设置等效果”。小组内成员就会相互之间提问,比如“从哪里找表格的属性?”、“表格边框粗细是指什么?”、“宽度中的百分比与像素的区别是什么?”……经过一系列的互问互答,学生能自主进行学习,巩固知识。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二) “当堂训练”策略的研究
1.问题引导过程中的思维训练策略
课堂上所提的问题一般都具有关联性,问题与问题之间会有一定的跨度。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思维可以逾越一个个认知障碍,逐渐深入到问题的核心,触及到知识本身。思维训练可以通过教师对话式的追问引导实现,也可以在设问、提问、互问过程中借助小组讨论、学习探究等方式实现。
小组讨论和探究学习中设置的疑点,其知识点尽量要单一,难度要适合中学生思维的层次。训练的时间一般控制在10分钟以内,时间过长学生思维容易松散,时间过短则达不到训练的效果。
2.知识巩固环节中的习题训练策略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思索,在思索中领悟并获取知识,而新获取的知识需要及时得到巩固。为此,教师可以安排即时训练,将新课知识点分解成多个单一的知识点,设置相应的试题进行训练。即时训练不仅有助于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而且能将本堂课的知识体系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有助于学生系统地把握知识。
知识往往具有连贯性和整体性的特征。信息技术会考与高考的大部分试题考察了操作的过程性与综合性,这就要求学生能找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点,将知识系统化、整体化。为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安排集中训练,将新课的知识与以往的知识进行有机整合,设置相应的试题进行训练。习题可以来自于历年的会考题、高考题、或者参考书上的习题,但是教师必须经过筛选,选择那些综合性强,尤其能考察学生信息能力的题目。集中训练的习题要求学生必须独立完成,时间一般控制在15分钟左右。
3.借助当堂反馈软件下的重复训练策略
基于信息技术学科特点,学生绝大部分的训练会在课堂上进行。教师可以借助Access数据库软件与asp等编程语言制作一些及时反馈的软件,能对学生的训练当堂做出评价。如图7,这是高一13班学生excel第三课的即时训练评价结果。教师可以针对评价结果中错误率较高的习题进行讲解,让学生反思思维的过程,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在评价、反思、领悟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将原题中的错误进行订正,并再次批阅。这样的重复训练,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及时得到锻炼、评价和纠正,最终使学生获取到知识的真谛。
[参考文献]
[1] “问题引导、当堂训练”教学模式实施方案 2009年9月
[2] 《站在学生的立场教学》 唐玉辉 2009年10月
[3]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9年 第7、8期
[4] 《走进高中新课程》 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