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高中信息技术学习评价的研究与实践
作者:管国新 单位:杭州市余杭高级中学
[内容摘要] 新课程背景下更加重视评价对教学的导向和监控作用,对学习评价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和重视。针对现有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学习评价中存在的问题,作者在多年评价实践的基础上,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与实践。本文重点介绍了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一是基于网络的信息技术学习评价系统,该系统功能丰富,评价信息反馈及时,操作简易,实用性强,成为开展学习评价的最佳工具;二是科学规范的信息技术学习评价方案,该方案注重过程性评价的开展,评价量规详细、合理,成为开展学习评价的标尺和依据。这些研究成果的运用,极大地推动了信息技术学习评价的实施,很好的发挥了评价的促进作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学习质量。
[关键词] 普通高中、学习评价、学习评价系统、学习评价方案
研究的背景
普通高中的信息技术新课程的实施已取得巨大进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广大教师比较关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等环节,往往忽视了学习评价,延用相对滞后的传统评价模式,评价效果不甚理想:
1.评价方式方法单一。基本还是以教师为评价主体,学生多处于消极被评价地位,缺乏评价的交互性;过于关注结果,忽视或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过程性评价;过多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略了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的价值。
2.评价指标泛化。很多教师缺乏对评价理论的深入研究,只是粗略的了解课程标准中的评价建议,所制定的评价标准一般都内容泛化,没有针对性,在操作时只能给出一个大概的结论。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图3 教师用户主界面
系统管理员后台控制
系统管理员负责评价系统的后台管理,保证系统正常运行和数据安全,一般由信息技术教研组长或备课组长担任,图4为管理员登录后的界面,主要功能有:
(1)系统设置。完成以学期为单位的相关数据的初始化工作,一般在每个学期开学前操作设置,包括学期设置、学期选项设置(即结果性评价形式)、课堂行为设置、数据备份与恢复。
(2)用户管理。主要管理学生帐号和教师帐号,一般是在学年开始前生成,可根据需要调整。学生帐号可由Excel文件整体导入,学生在使用前只需注册设置密码。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3)班级管理。主要是设置班级名称和各个班级的任课教师,该功能必须在教师用户生成后才能设置,班级信息和对应的任课教师可随时调整。
(4)签到表设置。生成每个班一学期的上课日期,在每个学期开学前进行。评价系统根据每班第一、二次上课日期,自动生成一学期的所有正常上课日期(以一学期20周,每周2课时计算)作为学生原始签到数据,实际教学中若有变化,可由任课教师调整。
图4 系统管理主界面
(三)融入新课程理念,评价系统特点突出
在评价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过程中我们积极融入新课程所提倡的评价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全面考察学生学习过程,实现评价方式多样化。
1.全程记载学习过程
从模块学习的第一次课开始,评价系统中的数据就不断产生,不断积累,有学生的出勤信息、学生课堂学习的表现情况、练习或作业的完成质量等,模块学习结束后,评价系统的数据库中就汇集了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最真实的反映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
2.信息反馈及时
学生在登录评价系统后立刻就能获取自己的学习评价反馈,非常清晰,而且当学生的评价数据接近无法获得学分时,系统会自动给出醒目的警告和提醒,如图2中的文字“警告:你的平均作业得分(6.2分)已接近不能获得学分的警戒状态,请努力”(在评价方案中规定平均作业得分低于6分为E等,不能直接认定学分,我们设定临界点为6.5分)。
3.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
评价系统的许多功能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如图2中学生“上课签到”和“作品评价”中的学生互评和自评功能,体现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学生还可通过评价系统给教师提交建议,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对课堂教学、评价过程、教师等的意见和建议,让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心声。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4.自主性和灵活性强
很多与学习评价有关的操作项目都在系统后台设置、调整。图5显示的是设置课堂行为的界面,序号为2的课堂行为正处于编辑状态,也可根据需要增加和删除行为类型,评价系统的自主性大大增强了。
图5 课堂行为设置界面
图6显示的是教师发布练习的界面,每个练习由练习名称、练习说明和练习文件三部分组成,练习文件可以为空,并且教师发布的练习只有自己任教的班级收得到,这样大大增强了操作的灵活性。
(四)简化操作难度,评价的效率高
学习评价需要对学生的各种学习数据或信息进行采集、存储、分析、统计、汇总等操作,数据量庞大,人工完成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同时也容易造成人为失误。我们在开发评价系统时尽可能减少评价的工作量和操作难度,提高效率。
图6 教师发布练习界面
1.系统界面友好,用户使用容易。
从软件使用角度出发,我们在设计评价系统时尽可能优化界面,用户能很容易的找到要进行的操作位置,对比较重要或容易出错的操作进行文字提示和说明,如图4中的“系统设置注意事项”,系统设置环节的操作步骤有先后顺序要求,因此给予文字说明。
2.简化数据录入,教师工作量减少。
图7 课堂学习行为登记界面
录入评价数据是教师在使用评价系统时最主要的工作。图7为录入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学习行为的类型和加减分权重已经由管理员在后台设置好,教师只需从下拉菜单中选择一类课堂表现行为,并在备注中标明具体内容即可。相对于被提醒或表扬的学生,遵守课堂要求的大部分学生不加分、不扣分,也是一种评价,这样就间接的实现了对全体学生的评价,同时教师的工作量大大减少了。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图8 项目作品评价后台设置界面
如图8所示,当按下“立即分配”按钮后,评价系统会自动从整个年级作品中为每个学生随机分配5个作品(不包括自己的作品),同时保证自己的作品正好分配给其他5位同学,这样就能灵活控制学生互评的工作量,使学生不会产生疲劳感,能认真负责的完成评价;评价对象范围的扩大也尽可能降低了因“相互熟悉”而造成的评价的不客观性。
三、信息技术学习评价方案的研制与运用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制定了《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学科学习评价方案》,经过多次修改调整,该方案已成为开展信息技术学习评价的依据和标尺。
(一)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
本学习评价方案的内容以过程性评价为主,结果性评价为辅,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过程,过程性评价分三项,结果性评价由项目作业、模块测试二选一,具体内容见下表:
评价内容 具体评价项目 等级划分
过程性评价 1.出勤情况 P(合格)、E(不合格)两级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2.课堂学习行为 A(优秀)、B(良好)、C(合格)、E(需努力)四级
3.课堂学习质量 A(优秀)、B(良好)、C(合格)、E(需努力)四级
结果性评价 4.项目作业 A(优秀)、P(合格)、E(不合格)三级
5.模块测试 A(优秀)、P(合格)、E(不合格)三级
(二)评价量规明确合理
我们首先根据评价目的划分出能客观反映有关学习过程和结果的重要维度或重要方面,形成评价项目,然后为每个评价项目制定了具体、合理的评价量规。
1.评价量规的表达明确
如果标准表达模糊,就容易产生歧义,评价结果就会有偏差。以课堂学习行为的评价量规为例,首先详细说明信息技术课堂学习要求,分为5大类;然后是以分数量化,给予减分或加分;最后根据得分划分认定等级。
评价项目 评价指标说明 等级认定
课堂学习行为 遵守机房安排与要求。以固定机器就座,不私自调换位置;下课时正常关闭计算机并放好凳子;
保持机房整洁卫生。不带零食、饮料进机房;不在上课时吃零食喝饮料;不在机房内乱扔垃圾;
遵守课堂学习要求。上课必须携带教材等学习用品;不使用与学习无关的物品;认真听讲,不睡觉聊天,不故意扰乱课堂纪律;
爱护机房设备。不在电脑桌或显示器上乱涂乱画;不私自插拔键盘、鼠标及其它设备的连线;不随意修改电脑系统设置;
文明上机,文明上网。禁止玩游戏、看电影、下载特殊软件等与教学无关的活动;不浏览不良信息网站;不在网上发布不负责任的言论与信息;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