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新课程下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索与实践(一(2)

2017-10-25 03:00
导读:预设是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备课。生成是指教学过程中有新资源生成,也有过程状态的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统一的,两者缺
 
 预设是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备课。生成是指教学过程中有新资源生成,也有过程状态的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统一的,两者缺一不可。只有预设,没有生成,课堂就成了教师的表演舞台,学生是观众;只有生成没有预设,让学生自导自演,会造成教学目标难以落实。
 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学生或回答不周到,或理解模糊,或没有深入挖掘。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引导,帮助学生拓展思路、调整方向、引导深化,把学生引进“最近发展区”,促使学生深层次思考,不断引发师生、生生间的交流和互动,推动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    四、合理评价,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推动
 信息技术课程最大特点是操作性强,学生的许多操作可转换成成果或作品。例如,图像素材处理、动画制作、网页制作等内容的任务操作,其结果完全能以作品形式进行存放。在下课前利用几分钟时间,通过网络教室平台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评价。
 评价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之一。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作品展示是教师进行评价的最佳平台。在学生展示作品时,可以让学生自己评价作品的优缺点,再让其他学生根据该生所发表的评论,谈谈自己的感受,发表不同的看法。遵循多元化、公平性、激励性原则,尽可能地把学生的成果客观、公正地评价出来。通过这个充分展示自己的平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同时拓宽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交往的渠道。
 一节课结束,给予学生所完成任务及时的评价,能增强学生的成就感,也有助于学生对自己的信息技能掌握情况、信息素养、自主创新能力、协作能力有个清醒的认识,并做及时的反思、总结,同时,也在相互的交流与评价中锻炼了能力,弥补了不足。在当前新课标下,课堂教学评价己不仅是放在学会知识上,而且更加注重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所以在对学生信息技术知识进行评价时,我们更注重对学生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的评价。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五、总结反思,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补充
 课堂教学的结束,并不是完成教学任务,教师还要对本节课进行小结,还要进行教学反思活动,总结本节课的得与失,为以后更好的教学打下基础。
 在设计课堂小结中, 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切忌走过场。不能按照“板书”单纯的复述一遍, 要有目标性、针对性, 应抓住最本质最主要的内容, 突出重点, 把所教知识浓缩提炼, 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还应该及时提出知识的拓展和延伸, 留给学生思考、探究的空间。
 2、不能包办代替。课堂小结时教师绝对不能泛泛而谈, 而是要有必要的点拨, 要放开让学生自己来总结归纳, 将所学知识默化、内化, 将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去。这样, 不但能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而且能看出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3、避免格式化。课堂小结不能有固定的模式或老生常谈, 必须针对教学的不同内容和学生特点, 选用恰当的形式和方法, 充满情趣和创意地把知识升华。
  总之,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有的教师关心学习操作的结果,而忽视了对教学过程的关注与引导;有的教师拼命追求学科技术与技巧的传授,而忽略了该学科教学的内在规律,忽视了学生的身心发展及认知规律,造成学生机械学习与无趣学习,从而降低了教学效率。这些问题仍需广大信息技术教师进一步探索与研究,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从而更好的适应新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 成尚荣   《课程•教材•教法》           2004年第7期
[2] 郭思乐   《提高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初探》    2006.6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3]《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讨论稿)》 教育部 2000年.月
[4] 余文森   《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命脉”》 《名师开讲》 2007.5
[5]姚春霞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6]顾建军 李艺 党好政:《高中技术新课程理念与教学实践》 商务印书馆出版社 2006
[7]余文森 《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  教育发展研究,2007.7
[8]何云峰 《有效:课堂教学的永恒追求》  教学与管理,2007.5
上一篇:愤怒的网络——学生网上攻击性行为现象分析研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