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内容摘要:在小学数学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有助于他们对抽象的数学知识获得“真正的理解”。 这种能力的形成,将会使他们受益无穷。兴趣,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教材的“动”态感知过程。手脑协同,能使学生创造性地参与操作过程。探索体验,能促使动作与思维的和谐结合,有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关键词: 兴趣引路;手脑协同;探索体验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自己获得新知的能力,而忌学生过于死记硬背。要培养学生的这一能力,必须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的操作活动,一方面是手与眼的协同活动,参与数学教材的“动”态感知过程;另一方面又是手与脑的密切配合,把外部活动转化为内部语言形态的内化方式。操作时,学生把动作和思维活动和谐地结合在一起,使整个操作活动变成“动作的思维”与“思维的动作”。对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的小学生来说,这对其理解并掌握抽象的数学概念,数量关系,空间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又由于小学生具有好奇爱动的特点,形式多样的操作活动就可以集中儿童的注意力,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抽象的数学知
识通过积极主动地思维活动获得“真正的理解”。因此,在小学数学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这种能力的形成对于他们将来走向社会,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一、兴趣引路,动态感知操作过程。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能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只有一条途径,就是要形成、确立并保持儿童的这样一种内在状态——即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使儿童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活动的自豪感”。要让实际的事物教会学生思考,这使所有正常学生都变得聪明、机灵、勤学、好问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条件。但是,由于数学知识的枯燥和抽象性,与小学生的思维的想象性形成了一对很尖锐的矛盾。所以,很多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时候往往感到十分枯燥,乏味。经过实践证明,解决好这一矛盾的最好办法就是要根据学生的思维,适当增加演示,操作等教学内容。如在教学厘米、毫米的知识时,由于教材内容的抽象性,学生显得有点无精打采,这时,教师可以这样问“1厘米到底有多长呢?能不能在我们自己周围找一找呢?”这样一问,学生兴趣盎然,都忙着在自己身边比量,有的同学说自己的纽扣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有的同学说,自己的指甲盖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这样的教学易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实现教学过程的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通过同学们找一找、量一量,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表象。另外,在教学《认识千米》时,我一改传统的课堂教学,结合课本内容抽象的特点,灵机改变课堂结构,将教材的内容和生活的实践结合起来,把学生们带到操场上,利用现成的100米跑道,和学生一起哼着小调“走”了1千米,“跑”了1千米。同学们的兴奋和满意溢于言表,使教学取得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