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摘 要]耻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是一道重要的道德堤防。随着社会发展,小学生道德失范状况日益严重,加强耻感教育,培养正确的耻感意识,是塑造中小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耻感;小学生;耻感培养;道德品质塑造
耻感就是耻辱感,是人们自觉地求荣免辱的道德情感和价值意识,是因经历和体验到人性和基本价值被亵渎,而在人格深处产生的一种自我谴责和自我贬低意识。当今社会的高速发展使道德失范问题日益严重,荣辱不分、耻感淡化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小学生正处在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很容易受到这些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因此,对他们加强“耻感”教育与培养十分必要。
一、耻感的道德价值
耻感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重要组成,是一种道德情感,具有丰富的道德价值,在完善个体道德品质、实现道德养成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功能。
1.耻感是做人的标准
中国历史上始终将“知耻”与“无耻”作为评判行为好坏的道德标准,亦是“人”与“非人”的辨别标准。孟子说“无羞恶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孙丑上》),朱熹也说过“耻者,吾所固有羞恶之心也。有之则进于圣贤,失之则入于禽兽,故所系甚大。”(朱熹:《孟子集注》)。陆九渊认为人之所以“至于甘为不善而不改之者,是无耻也。”因此,“人之患莫大乎无耻” (陆九渊:《陆九渊集·人不可以无耻》)。寡廉鲜耻被看作道德沦丧、世风衰微的明显标志,有无羞耻感被看作是人禽之别。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之所以强调“耻”的重要性,是因为他们认识到“耻感”是道德人格的基础,是淳化风气的重要条件,更是做人的标准。
2.耻感是道德教化的前提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周敦颐说的“必有耻,则可教”(《通书·幸》)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耻是道德教育的前提。有了羞耻心,就能以过恶的可耻而生愧悔之心,从而及时改正。有了羞耻心,就会有向善的追求,因而自觉从事修养、接受教化。宋人范浚说:“夫耻,入道之端也。”(《香溪文集·耻说》,朱熹也曾指出人只有“耻于不善”,才有可能“至于善”(《朱子语类》第二十三)。这些见解是深刻的。因为知耻心表现了人们对丑恶、堕落的憎恶和对美善、上进的向慕,是内心深处明是非、别善恶的表现。因此它乃是人们为善去恶、积极向上的内在驱动力。而且,这种驱动力出于人们求荣免辱、维护尊严之心,更是一种高度的精神自觉。人们一旦以恶为耻、可羞,就能自觉地有所不为,而做到自律、自制。这样,种种道德规范就能由外在约束变为内在约束,即道德主体自身的自我约束。联系到当今社会,耻感是一道极其重要的道德堤防,一旦这一堤防决口,各种丑恶必将横行于世。那时,人将会无视道德规范、社会准则,不考虑自己行为的社会影响,以至无所不为、无恶不作。可见,“有耻”、 “知耻”是培养和增进道德的前提和至为关键的第一步。
3.耻感是品德养成的保证
朱熹说:“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朱熹:《朱子语类》卷十三)石成金也说过:“耻之一字,乃人生第一要事。如知耻,则洁己励行,思学正人,所为皆光明正大,凡污贱淫恶,不肖下流之事决不肯为。如不知耻,则事事反是。” (石成金:《传家宝》二集卷二,《人事通》)康有为也曾说过:“人之有所不为,皆赖有耻心。如无耻心,则无事不可为矣。”(康有为:《孟子微》卷六)人的品德的养成是个不断近善远恶的过程,这都需要有知耻心。人的耻感是人的道德意识能动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性的重要表现,也是人的主体性的有力彰显,更是一种高度的精神自觉。人们一旦以恶为耻,就能自觉地有所不为,从而做到自律、自制。这样,道德规范就能由外在约束变为内在约束,即道德主体自身的自我约束。特别是坚决不做不该做的事情,对做邪恶之事怀有一种强烈的耻辱感,这对于一个人的品德养成尤为重要。
二、小学生耻感及耻感教育现状
1.部分小学生耻感相当缺乏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制度均不完善,各种不良社会风气伺机盛行,人们的“耻感”意识在逐步弱化,耻辱之心被渐渐淡忘,荣辱关系被颠倒,是非黑白关系被混淆,不以荣为荣,不以耻为耻,乃至以耻为荣的风气不断蔓延,
严重影响了小学生良好道德的养成。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案例研究发现,大部分的小学生对耻感有强烈的认知,但在情绪感受和道德行为等方面的表现上却差强人意。具体表现为:
从对耻感的认知方面来说,以问卷中“你怎样看待乱扔垃圾的行为”这一题为例,选择“这种行为不太文明” 和“这是可耻的行为”的小学生分别占49.8%和48.5%,两者相加竟达99.3%。同样,对于公交车上让座、交通道口遵守交通规则、班级集体荣誉感受性、做错事是否会内疚道歉等题目的回答,小学生都表现出强烈的耻感,对不文明行为给予批判和否定,这说明绝大多数当今小学生都有基本的正确是非观和集体荣誉感。
从对耻感的情绪感受方面来说,对于“如果老师批评你你会感到难过吗”这一题,41.7%的小学生表示“会很难过”, 44.8%的小学生表示“比较难过”,两者相加达86.5%,但还是有13.5%的小学生觉得“不太难过”和“完全不难过”;然而,笔者在与资深老教师的访谈中了解到,比起十年前,当今小学生的耻感还是有了明显的淡化倾向,老教师们表示“现在的学生太难教,不听话,做了错事也不大内疚”。老师们的意见可能不完全准确,但却有相当的代表意义。
道德规范的认知
乱扔垃圾等不文明行为
集体荣誉感 强
49.8
85.5 较强
48.5
13.5 百
分
比
耻感的情绪感受性
对批评的感受性
41.7
44.8 (%)
耻感的行为表现
在学校与社会的
生活实践观察
部分小学生耻感淡化,
不道德行为经常出现
观察
结论
从行为表现上来说,笔者在访谈和行为观察中了解到,还是有部分小学生做不到“耻所应耻”、“行以有耻”。在校园里,还是经常能看到乱丢垃圾的小学生,不认真做值日、故意不写作业的小学生也大有人在;在公交车上,笔者曾见过一个与孕妇抢座位的高年级小学生,抢到座位后,这个女生竟然还冲孕妇扮鬼脸,看之让人心寒。这说明,部分小学生对耻感的认知和行为还没有统一起来,很多方面还处于粗浅的认识阶段,没有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品质要求。
2.小学道德教育长期忽视耻感培养
小学道德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道德自律。道德自律是指道德主体赖以行动的道德标准或动机,不是受外在根据的支配和调节,而是受制于主体的道德自觉。唯有主体拥有耻感,才有可能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有悖于自己的内心之法感到痛苦、耻辱和憎恶,从而避免此类行为的发生。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而耻感是保证道德主体形成道德自律的必要前提。因此,要塑造学生的良好道德、促进学生的道德自律,小学道德教育就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耻感培育。但是,我国的小学道德教育却长期忽视对学生的耻感培养。不仅由教育行政部门颁布的《小学德育纲要》等有关文件查不到与耻感培育相关的内容,而且用以指导小学教师道德教育实践的教育理论,如教育学、德育学、教育心理学等教材,甚至有关道德心理、道德教育的专著,对耻感培育的问题也少有论及,更不用说小学的德育实践了。耻感教育的缺失,必然导致学生耻感的普遍缺失。耻感是各种道德教育影响能否落实到位的一个重要前提。“必有耻,则可教”,“耻者,治教之大端”,正是由于学生耻感意识的缺乏,使小学道德教育失去了应有的“根基”,各种教育影响难以“到位”,道德教育目标难以真正实现。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主要参考文献:
[1] 高春花:儒家文化中的耻感品性及其当代启示[J],思想教育研究,2007,(11)
[2] 刘锡钧:论“耻”[J],道德与文明,2001,(4)
[3] 钱焕琦:走向自觉 ——道德心理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4] 许又新:心理治疗基础[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9
[5] 陈会昌:道德发展心理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