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谈德莱塞《美国的悲剧》中的“深层悲剧”

2017-10-26 05:59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谈德莱塞《美国的悲剧》中的“深层悲剧”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论文是很好的参考: 传统的遗弃与价值的迷失 ——谈德莱塞《美国的悲剧》中的“深

传统的遗弃与价值的迷失
——谈德莱塞《美国的悲剧》中的“深层悲剧”
杨华娟 
 摘要:《美国的悲剧》对美国20世纪的社会面貌作了集中的、典型的、深刻的描写,其悲剧性不仅在于揭露社会制度的丑恶和小人物的悲惨命运,而更在于通过克莱德的命运,剖析那个时代作为文化核心的进取精神、家庭伦理、爱情信念等美国人文传统和价值体系的迷失,探究时代的“深层悲剧”。
 关键词:德莱塞;传统;价值;悲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西奥多·德莱塞被称为美国20世纪文坛之魂,一生创作了《嘉丽妹妹》、《美国的悲剧》、《城堡》、《金融家》、《巨人》等多部较有影响力的小说。他的小说,对美国20世纪的社会面貌作了集中的、典型的、深刻的描写,“打开了美国小说从维多利亚时代、豪威尔斯式的谨慎、体面通向诚实、大胆和激情的生活道路1。”其中,《美国的悲剧》(1925)作为其代表作和最受批评的作品之一,记录了一个贫穷牧师的儿子克莱德,为了摆脱卑微的社会地位,追求财富、地位,最后走向灭亡的过程。国内外对这一小说的研究,多从社会学角度进行,认为“《美国的悲剧》揭示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实质,批判了美国资本主义社会道德风尚和腐朽生活方式对青年的严重腐蚀2”,强调遗传、环境、机遇对主人公的影响。随着文学批评的发展,部分研究者从心理分析、货币、劳动与理想等角度对小说进行了解析,但并未穷尽该小说的意义。文本的开放性使得对这一作品的理解仍有多种可能。笔者认为,《美国的悲剧》不仅揭露了享乐主义和拜金制度下的美国梦的破灭,更是深刻地剖析了在金钱与物欲的冲击下,进取精神的扭曲、伦理亲情的遗弃、爱情理想的沦落、宗教信仰的迷失等等,在对人文传统和价值体系的思考中发掘社会深层的悲剧。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一、进取精神的扭曲
 美国被视为充满机遇的国家,自殖民时期开始,便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他们信奉个人自由、机会均等和物质财富,相信通过自立、竞争与勤奋工作,每个人都可以获得成功。由此,人们创造了“美国梦”一词,并有一大批由社会底层成长起来的成功人士作为佐证。“美国梦”起于不满现状、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继而奋力前行、百折不挠的顽强拼搏,终于功成名就、众人仰慕的无限满足。“它鼓励人们努力奋斗、奋发图强,积极乐观地去追求与实现自己的梦想,”并相信“个人可以依靠自己的努力走向成功,即使是一个擦鞋匠也可以通过努力成为美国总统。”3这种进取与拼搏精神在美国社会的上升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并成为美国精神的核心内容之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美国人不断奋斗。身为土生土长的美国人,德莱塞不是“美国梦”的否定者,他对主人公克莱德的渴望与追求是持肯定态度的。然而,20世纪二十年代的美国已不是“美国梦”的乐土,自立、竞争、奋斗已被享受、消费取代,进取与拼搏精神已经在对物质与享乐的狂热追求中扭曲,仅余下独具其表的、扭曲的“美国梦”。
 “美国梦”的扭曲首先表现在对奋斗目标的迷失。克莱德困扰于家庭的穷困潦倒,有着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但没有正确的引导。结果改变命运的目标却是“奢华与享乐”。如,在格林·戴维斯饭店,他陶醉于金钱带来的享受,忙于衣着、聚餐、跳舞、约会;在联合俱乐部,他“感染到堂堂的绅士风度和含蓄的气派”,并肤浅地以为这些表面的风度与气派就是成功的关键,而并不把自身能力的培养放在心上。他的目标是“住的是漂亮房子,出门住大饭店”,因此,个人的自立、自强与努力拼博只是细枝末节。在莱科格斯,克莱德最向往的是伯父富丽堂皇的大房子和富贵人家悠闲的生活。可以说,克莱德改变命运的目标从来都停留于物质的享乐而从未深入到事业的发展、个人价值的体现。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其次,“美国梦”的扭曲还表现为努力方向的偏移。少年克莱德自谋出路,凭借自我推荐找到了“称心”的工作。他经历过车祸事件的打击和流浪的磨难,也曾下定决心在伯父的衣领厂学习本领,“把自己锻炼成一个像样的人”。但随着境遇的改变,他很快便忘记了自己来到衣领厂的初衷转而走上了追求富家小姐的“成功捷径”,也走上了注定失败的毁灭之路。克莱德的迷失不是孤立的、个别的。在他的身边,类似的“目标”与“奋斗”比比皆是,从中可以透视出整个社会的价值判断的迷失。在格林·戴维斯饭店,克莱德所接待的客人多讲究排场、气派;他的同事、朋友们也无不耽于玩乐。霍旦丝甚至宣称为了一件漂亮的衣服愿意付出一切。在莱科格斯,无论是出身于富贵人家的桑德拉、蓓位,还是来自于社会底层的迪拉特、丽塔,都沉迷于跳舞、约会。即使是工厂的管理者吉尔伯特,他只关心自己派头和威严。在这样一个奢侈糜烂的社会里,克莱德的迷失与堕落是必然的,“美国梦”失去了最核心的进取精神,只能是一个不切实际的妄言。
 二、伦理亲情的遗弃
 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家庭是基本的细胞,是人在社会上生存和发展的起点和归宿。“描述一个社会的家庭关系就足以反映那个社会的本质和特点4”。家庭的伦理亲情既是社会稳定的制衡器,也是人类文明延续的重要载体,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美国的主流文化中家庭观念极强,往往把家庭生活放在人生的第一位。他们相信,只有热爱家庭的人,才有可能热爱其他人。《美国的悲剧》则通过家庭观念受到的冲击和伦理亲情的遗弃,揭示了美国社会基础的深层危机。
 父爱与母爱是家庭中最重要的基础,父母对子女的漠视对孩子的成长构成了最深的伤害。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克莱德的父母四处宣扬“上帝的爱”,“一心一意盘算着要给世人传播福音”,却没有给予身边的子女们真正的爱和关怀。他们在频繁的迁徙中耽误了孩子们的学业,在宗教的教条中禁锢了孩子们的思维,在死气沉沉的氛围中扼杀了孩子们的天性。因此,陷入爱情的爱丝塔与人私奔时,他们毫无察觉;年龄渐长的克莱德对街头传教的反感和对生活的不满,他们茫然不知。父母的漠视决定了克莱德不可能在家庭中得到真正的温暖和引导,为其人生的歧途埋下了伏笔。这种漠视并不是个别现象。如,拉特勒太太对儿女的放荡装聋作哑、漠不关心;约瑟夫·格里菲思对小儿子有成见,便早早地将其赶出家门。这些都表现出家庭中父爱或母爱的缺失。与父母的漠视相对应的是子女的叛逆,表现为心理的逆反与行为的背离。如,看似“严格”的家教不能阻止爱丝塔轻易地投入异性的怀抱,直至与人私奔,也不能阻止克莱德沉沦堕落直至图谋杀人。家庭亲情的遗失还表现为姐弟、叔侄等亲情的淡漠。克莱德不肯向怀孕待产的姐姐伸出援手,却以仅有的50美元取悦女友;塞缪乐虽对弟弟心存愧疚,但时隔三十年再得音讯时却并从未想过兄弟聚首,对克莱德的提拔也多是顾及自身的名誉;吉尔伯特对堂兄弟的到来心存厌恶、傲慢无礼,并对克莱德的升职从中作梗。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三、爱情信念的沦落
 爱情是经过人类文明锤炼的美好、纯真和崇高的情感,它综合了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是人的生命力和人性的体现。千百年来,爱情是文学和艺术的永恒主题,它所代表的不仅是男女之间的相互吸引,更是关注人的生存、尊重人的价值、维护人的权利的重要象征。“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和发展,人性得到了进一步的解放,爱情与婚姻的统一在道德和法律上都得到了进一步的肯定……由爱情而结合的婚姻被宣布为人的权利” 5,然而享乐主义的泛滥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危机,“人”的自由被“物”的强权侵蚀。
 在《美国的悲剧》中,爱情已沦为性欲的待婢、金钱的奴隶。“克莱德喜好犬马声色,对于性总是那么饥渴难忍。在他的意识里,有很多事情都摆脱不了欲念的驱使和困扰”。他对于异性的追求,总是与身体的欲望和物欲的追求紧密相连。从十六岁的性冲动到逛妓院、追求霍旦丝、罗伯塔再到桑德拉,无不如此。他周围的人也染上了某些淫荡的习气,爱情被当作欺骗、邪恶的代名词。爱丝塔总是“想着爱情,想着享乐”,最终投入了“浮华、漂亮,而又具有兽性的”演员的怀抱,落得一个悲惨难堪的下场;拉特勒兄妹、泽拉、丽塔、打印间的女工对男女关系十分随意与放荡;霍旦丝·布里格斯与异性谈情说爱除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外,更注重从对方手中取得物质与金钱;格林·戴维斯饭店里“圣路易来的家伙”则把爱情作为诈骗的工具,携带女友的钱财潜逃,“一个子儿也没有留下”。圣经中《雅歌》第八章第七节说:爱情,众水不能熄灭,大水不能淹没,若有人拿家中的所有财宝要换爱情,就全被藐视。爱情在西方人眼中是神圣高贵的,但“当欲望与肉体纠缠,消费与权力狂欢的时候,《圣经》上的箴言,早已无影无踪。”6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四、宗教信仰的迷失
 宗教在美国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在美国几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宗教始终与历史进程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对美国的政治、法律、文化、外交、伦理等各个方面发挥着巨大影响。它是美国人个人的心灵慰藉,是美国国家的意识形态,是民族道德观和价值观的基础,是美国事业的精神支柱。“在美国,民众的宗教信仰,众多的宗教组织,广泛的教会活动,被看作是国家政治繁荣、社会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看成是维护新兴国家不可缺少的重要支柱”。 7然而,在《美国的悲剧》中,宗教不再是人们心灵的寄托,却成为人们的笑柄,成为无足轻重的东西,既不能提高人们对人生价值的认识,也不能阻止人们滑向深渊。
 在德莱塞笔下,虔诚信仰上帝的阿萨“傻里傻气”、机体不健全、富于感情却没什么主心骨,“表现出一副十足的倒霉相”;格里菲思太太则无知无识,虽有坚定的信仰却更多的是一种盲目的热情,“显得有那么一种毅力和决心,即使是盲目的或错误的”,夫妻二人一心传教却穷困潦倒一生,遭人嫌弃嘲弄。克莱德与家人在街头传教,一家大小当街高唱“耶稣之爱,无比芬芳”,得到的只是路人的冷漠与嘲笑,反映出“拯救世人”的宗教的尴尬地位。宗教的说教是苍白又令人反感的,即使出身于宗教家庭的爱丝塔和克莱德都认为“不能相信他父母坚信的那一套”。在面对诱惑时,父母为他们筑就的宗教藩篱脆弱无比、一触即溃。在克莱德案件的审理中,宗教沦为诱供的工具,成为大人物手中的玩物。在死亡面前,克莱德重新拜倒在上帝的脚下;这种皈依看以拯救,实为麻痹。在目睹克莱德的死刑后,即使是“信仰无比坚定”的麦美伦牧师也几乎在他身边晕过去,一面要吐,一面发抖,对上帝所赐予的“灵魂的安宁”产生了一丝怀疑。在小说的结尾,小男孩罗素也与幼时的克莱德一样在家长的带领下上街传教,也一样抵制不住儿童的天性,急着要钱买冰淇淋蛋卷,让我们又看到了宗教教育的苍白无力,似乎又预示着新的悲剧的开始。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会限于对故事的简单地再现,而总是以激烈的碰撞、丰富的内蕴给人以近乎无限的解读,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闪耀出新的光芒。那些真正忠实于社会、忠实于人生的文坛巨作,不仅以或犀利或细致的文笔对所处的时代进行深入的解析,更深入挖掘人的心灵,关注人性内在冲突与斗争,以深入的探索和丰富的内涵不断给后人以启迪。美国作家德莱塞创作的《美国的悲剧》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作之一。
 
 
 
 注释:全文《美国的悲剧》引文均出自德莱塞《美国的悲剧》,许汝祉译,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6.
 参考文献:
 [1]董靖历.西奥多·德莱塞与《美国的悲剧》[J].安阳大学学报,2002(4):97-100.
 [2]陈世旺.国内德莱塞研究述评[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6(1):25.
 [3]王晶,王鑫.浅析“美国梦”与《美国的悲剧》[J].鸡西大学学报,2008(3):143-144.
 [4]王亚楠.试论美国“家庭革命”的历史根源[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7(1):26-29.
 [5]唐坤.人性、良知、尊严和爱情[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6):68-72.
 [6]毛凌莹.消费伦理与欲望叙事[J].外国文学研究,2008(3):56-63.
 [7]唐荣双.试论美国宗教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5):75-78

    上一篇:兼评洪珍老师《美国首任总统华盛顿》的教学设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