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三个代表”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只有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才能实现世纪之交赋予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因为生产力中最重要的要素是人(劳动者),只有人才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人也是科学技术的载体。只有培养大批高素质的人才才能为实现中华的伟大复兴奠定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只有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使我们的党永不脱离群众,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值得注意的是,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仅有4%的适龄青年进人高校深造,远远落后发达国家,甚至达不到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也不能适应生产力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面对这一情况,在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及相关重要思想的下,国家一方面提出集中资源建设一批重点院校和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作为科教兴国战略的先锋部队;另一方面从1999年开始做出扩大高校招生规模的决策,要求高校设法挖掘潜力,加快发展速度,扩大的办学规模。1998年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643万人,经过几年的扩招,到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突破2000万人,高等教育发展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
4“科学发展观”为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进一步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随着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形势的变化,我国的改革发展逐步进人了一个关键时期,出现了一些深层次的矛盾,这些矛盾解决的好坏直接决定着我国改革开放成就的巩固和扩大。在此背景下,以胡锦涛为代表的党中央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为指导,在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光辉论断。胡锦涛强调“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自1999年大规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增长迅速。在2007年年初教育部周济部长有关我国“十五”期间教育发展情况的介绍中显示,“2005年高等教育在校生总规模超过2300万人,比2000年增加1071万人,高等教育毛人学率达到21%,比2000年提高8.5个百分点”。根据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经验和理论,当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毛人学率在15%一50%之间,这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就进人大众化发展阶段。对照这一标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已经进人这一阶段。虽然近几年高等教育在规模上的跨越式发展,满足了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大幅改善情况下、广大人民群众对于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强烈需求,也“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与知识贡献”ffil,取得了较好的办学效益,但高等教育有其自身发展规律,必须要与经济社会发展以及高等教育自身条件相适应。随着高校扩招的不断加大,受外部经济社会形势和内部客观条件的限制,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遇到了许多新的问题和困难,其中如何处理好规模和质量的关系成为高校办学必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必须将高等教育的规模和质量有机地统一起来。必须承认的是,当前我们的高等教育存在着盲目追求大规模、高层次的“教育GDP”现象。对此,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三个方面进行高等教育的改革:
4.1转变人才培养观念,树立多元化的质量观
有别于精英教育阶段单一的培养目标,高等教育大众化形势下的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应该是多层次的。要转变传统的知识质量观,树立能力质量观,从原来以知识多少为质量衡量标准转变为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R)。精英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是要培养学术型人才,而我们的高等教育则是要针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各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培养造就“社会主义建设所需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高精尖人才”洲。因此不同类型的学校、不同类型的专业都应根据实际情况,培养“适销对路”人才。
4.2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规范教学
针对现在高校建设良芳不齐的现状,教育部从规范专业设置、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出发,组织了对全国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的评估,此举有利于提高高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挖掘办学特色。但评估指标本身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要将对高校硬件建设的评估与软件建设的评估紧密结合起来,尤其是当前高校在经历大规模发展后,硬件建设已经取得一定成绩的情况下,应重点考察学风、教风、校风建设,考察师德师风、学术和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对于评估不合格者,应实行退出机制,防止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4.3建立健全社会人才需求预警机制,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不能脱离社会主义经济的实际,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与社会和谐共处。高校的首要任务就是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大批合格人才。但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人学率的快速增长,数量也逐年激增,高校生就业工作已经成为政府群众关注的重点。当我们在焦虑大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同时,有大量的地区和岗位却招不到合适的人才。面对这种无法对接的尴尬局面,就要求以就业为导向,促使高校与国家、地方、企事业单位建立畅通的人才需求预警机制,当一类人才即将界于饱和状态时,发出预警信息,促使高校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招生计划,促进高等教育工作的科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