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浅谈以学生为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互动探(2)

2017-11-04 03:49
导读:促进教学互动的方式是丰富多样的,除上述提到的讲课、讨论、辩论、小论文外,还有诸如主题、学术讲座、情景演示等多种方式。无论采用哪一种方式或

    促进教学互动的方式是丰富多样的,除上述提到的讲课、讨论、辩论、小论文外,还有诸如主题、学术讲座、情景演示等多种方式。无论采用哪一种方式或综合运用多种方式,前提都是要以学生为本,目的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积极地与教师形成双向互动,增强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三、遵循以学生为本的教学互动原则

    如果我们把以学生为本视为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互动的一条“原理”,那么,这条“原理”还需要具体化为若干“原则”。正如有的学者所说,“原理”所揭示的真理性,需要“原则”来落实,否则,认识世界再正确的成果,也无法转化改造世界、造福人类的实践。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中,需要遵循如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互动原则:

    第一,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德国诗人歌德说: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马克思主义不但强调认识世界,更注重改造世界。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务必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结合当今世界格局的变化和建设中国特色主义的实践,帮助学生用科学理论去分析世界、认识中国,特别是不能回避那些热点、焦点、难点、“敏感”问题。唯有如此,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中以学生为本的有效互动才有望真正落到实处。

    第二,激励原则。对学生进行学习成效的评价是教学互动的重要环节。教师在此环节中要体现以学生为本,即以学生的内在需要诸如学业成就需要、价值承认需要等为出发点,充分运用激励手段,给予学生积极评价。如果学生的付出得到老师、同学的积极正面的评价,那么他们的学业成就感就会油然而生,从而增强自尊心、自信心,增进学习的动力和热情,更愿意与老师和同学进行互动,以期通过更努力的学习赢得更多的认可。

第三,对话原则。教学互动的背后体现的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尊重的平等关系。教师在与学生对话时,首先要尊重学生平等对话的权利。师生双方在人裕上是完全平等的,所以教师越是能平等地对待学生,学生就越是能够坦诚地与教师交心;其次要善于倾听。倾听是对话的前提,教师只有通过倾听才能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发现其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辅导和引导;最后要鼓励学生质疑和提问。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必然会碰到许多不明白的问题,对这些问题不能稀里糊涂一带而过,而要鼓励学生敢于、善于、习惯于提出质疑,在质疑中争论,在争论中寻求答案。

    第四,情感交融原则。这是维系教学互动的感情纽带。教师和学生都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个体,他们之间不仅有认知信息的传递,也有情感的沟通和交流,教师对学生的真诚关怀、理解、信任和鼓励通过亲切的眼神、会心的微笑、生动的手势等形式表现出来,能“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活学生思维的波涛,激荡起创新的激情和成功的欢心”,并自觉将这种情感转化为进取的内在动力,全身心融入教学过程中,与教师形成互动。

  四、有效改进以学生为本的教学互动手段

    唯物辩证法认为,目的和手段是辩证统一的,目的决定手段,但手段的选择恰当与否,也会影响到目的的实现程度。多年来,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与科研的人们,为了达到教书育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目的,不断进行探索,努力寻求适合本课程“进学生头脑”的途径,并取得了一些成效。在新的条件下,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要更好地实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互动,就需要在手段上进一步改革创新。

    首先,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能为课堂提供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教学;能突破时空、扩大容量;能借助声、光、电、画、动的奇妙配合,强化教材的直观性,将教学中某些抽象、静态的元素以形象、动画的方式予以呈现,从而有助于使学生直接受到视觉刺激,教学效果明显提升。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借助多媒体技术制作教学软件,增加图片、表格、录像、录音、影视和幻灯等,为学生提供广阔的视野和丰富翔实的资料信息,从而形象直观地展示讲授内容,准确生动地进行表述和说明。这不仅极富感染力,也更具说服力,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把握教学内容,为互动提供条件。当然,我们也要反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中的多媒体“迷信”现象,因为教师如果忘记了本课程的使命而将自己变成“电脑操作员”,将学生变成屏幕前的看客与听众,那么师生之间就体会不到思维互动、理论互动、人格互动的美丽,多媒体先进技术就无法真正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互动增添动力。

    其次,善于利用网络平台。网络能为教学创设相互交流、信息共享、互助合作的平台,有助于教与学的双向互动。尤其是网络交往具有匿名性,学生感觉在网络中与教师是处于平等地位的,所以他们更愿意通过网络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向教师提出问题,寻求帮助,教师则可以通过网络准确了解学生的思想,及时给予释疑解惑,并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调整教学。大力构建诸如主题网站、网上沙龙、网上辩论等模式的网络平台,能拓展学生学习知识的渠道,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提供更大的空间。

    再次,组织好社会实践活动。理论来自于实践,实践是理论的试金石。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互动既要靠课堂理论,也离不开社会实践教育。社会实践活动是促进青年大学生健康成才、了解社情民意、学习王黔论联系实际的大舞台。鼓励学生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包括问卷、参观、访问、考察、志愿者活动,除了可以锻炼其组织能力、活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外,更重要的是可以加深对抽象的理论的把握,在火热的生活中理解中国为什么只能选择马克思主义为思想,为什么只能选择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什么只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了解我国当前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国家和各地的对策;增强学好本领、报效祖国、在为人民服务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的决心。总之,搞好社会实践活动,才能坚定学生学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心和决心,并自觉地在学习中加强与教师的互动。

上一篇:试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我国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