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第三,把握实践主体的需要,要以换位思考为全新思维。在理论性和教学挑战性都相对较强的理论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往往会倾向于站在自己的角色上来提设自我的需要和归咎对方的不足。如,若教师“无视学生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态,而认为自己比学生优越,对学生耳提面命,不能与学生平等相待,更不能向学生敞开自己的心扉”,这样的结果只能是“教育本身越来越缺乏爱心,以至于不是以爱的活动一而是以的、冷冰冰的、僵死的方式去从事教育工作。这就失去了师生互动和谐、沟通有序的平台,很难实现“需要”的满足和教学利益的互惠双赢。只有打开师生原有的视界,切实理解另一方并再重新认识自我,从而使师生双方同频共振,整合为互爱和谐、共建共享的实践主体。
三、“人的发展”:实践主体建设的目的
第一,人的全面发展是实践主体的立体而共时的发展,要求内涵与外延相统一。这种“发展”,有其特定的涵义,“人是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对应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师生实践共同体,这种“全面的本质”的自我占有,是师生协调发展的一个整体实现过程,实践共同体不仅要实现整体的共时陛的发展,还要实现双方立体的多维的发展。学生一方的“发展”不是理论教育教学意义上的全面的“发展”,只有当教师与之实现共时的且又交互的发展,才能有助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切实取得实效性。按照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我们认为,实践主体的全面发展的外延具体包括三个方面:实践主体的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实践主体的关系的丰富发展以及实践共同体双方的自由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也就是说,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实现教师和学生在各自具体领域中的知识技能的发展,还要实现各自自身素质的提升和发展;不仅要实现师生实践共同体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实践中育力与学力的同向协调发展,还要实现师生实践共同体在交往实践中一系列非智力因素的社会属性的协同发展。
第二,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质是实践主体的劳动实践的发展,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统一。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指出,“整个所谓世界不外是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劳动是人存在的基本方式,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同时,劳动是实践化的生成过程,人就是在实践的劳动中、实践的反思中得以不断自我发展的。这对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践主体而言,“劳动”即为教与学,就是指教师和学生在共时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过程中开展创造性教学、快乐教学,并通过在教与学的实践中的反思,不断螺旋式上升为更新、更高水平的“劳动实践成果”——其中之一便是实现师生实践共同体的全面协同地发展,进而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效果的提升。这种“教学”不是单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还包括师或生双方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学习,更重要的是还包括生与生、师与生在相互尊重、相互沟通的和谐有序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相互促成发展、合力式发展,并在这种实践中不断反思与提升发展的理论命题,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第三,人的全面发展呼唤实践主体的主体意识及责任意识要求内因与外因相统一。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强调人的内部意识对人自身发展的重要性,明确指出:“动物和自己的什么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他就是自己的生命活动,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为自己意志和自己意识的对象。”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这种内部的意志和意识,主要包含主体意识及责任意识以及促成这些意识激活与生发的自我意志。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实践中实现实践共同体的全面发展,要先决地激发并生成师生共同体的这些内部的意识与意志,从而自觉自为地进行实践主体的自身建设,这是任何外部因素所无法替代的。由此出发,实践共同体的建设与发展便由他律走向自律,进而以激发内因(主体意识、责任意识等)与统筹外因(高校及社会上的相关与条件),增强师生实践主体的整合实力,促进师生实践主体的全面发展,最终促进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和谐。
第四,人的全面发展还在于逐步实现实践主体个性的激发与解放,要求理想与现实相统一。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认为,人的全面发展的最高境界就是人的自由个性的生成并最终实现,有一个历史的不断的发展过程。因此,要实现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践主体的全面发展,完全激发并解放师生的自由个性,还有一个不断努力的过程。具体而言,目前对师生实践共同体的个性发展,可以定位在充分挖掘和发挥其主体的智慧与潜能的层面上,而这还是需要师生通过良好的主体意识特别是责任意识来加以推进,从而在自为、自觉的状态下协同激发并解放师生的具体生动的自由个性,提高精神境界,诱发创造力,最终实现师生共同体的共识、共建、共享和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