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践主体建设的几点思

2017-11-05 06:12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践主体建设的几点思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大量范文样本:   [摘要]高校理论实践主体建设归根到底是“


  [摘要]高校理论实践主体建设归根到底是“人”的建设。“人的主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践主体建设的前提,“人的需要”是实践主体建设的动力,“人的发展”是实践主体建设的目的。

  [论文关键词]实践主体;马克思主义入学;“人的主体性”;“人的需要”;“人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人学的相关理论,蕴涵着对“人”的丰富、深刻的观点阐述。尤其是在“人的主体性”、“人的需要”和“人的发展”等论述上,对于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践主体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一、“人的主体性”:实践主体建设的前提

  马克思关于“人的主体性”理论,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内核,还是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内的思想教育学的基石,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践主体理论的重要依据。马克思主义人学对作为主体的人的作用的发挥提出了“实践性”、“自主性”和“能动性”等现实要求,这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践主体建设有着重大意义。

  第一,马克思主义人学是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这与以人为本的时代命题相呼应。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出发点和基本立场不是其他,正是实实在在的“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的生活过程中我们还可以揭示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回声的发展”。其实,在内含着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所有经典著作中,不论哪方面内容的论述与展开,都离不开“人”的问题。《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皆表明:“现实的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认识前提和出发点。这个“人”的界定,不是抽象的、静止的,“这里所说的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象中的那种个人,而是现实中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而且作为“现实的人”,其首要的特质就是主体性,要具备主体意识和主体行动力的人,同时又是处在一定的关系总和中的、进行的实践活动的社会存在物。

  那么,如何实现“‘现实的人’能动地表现自己”?如何凸显“人”的现实性及其创造力?这就需要激发人的主体性和实践性,这种主体性的自我觉醒与激发,正是我们的时代强音——“以人为本”的构成要素之一,也正是我们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充盈无限创造力的重要源头之一。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教师通过一定的中介手段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授给大学生的教育实践活动,是师生、生生多边交往的活动,是师生分享经验、共同发展的过程。而在这一教育活动中构成的师生实践共同体,更为凸显了“以人为本”的主体性意识和理念。其一,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是“现实的人”,都具有主观能动性,具有主体性;其二,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人,而是作为教与学这一实践活动的共同体,处于教育教学的过程中相互关联,相互依存。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从根本上探讨的便是在社会中何者为“人”、如何成“人”的价值命题。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中的“本”,不仅从实践上要求对师与生主体性的共同重视,而且从目标追求上要求师与生主体性的共时发挥与运作。在这一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成“人”的价值命题的完成,恰恰需要师生的互动,需要师生共建共享,忽视哪一方面都不行。正是由于这样相互关联的两个主体性的充分发挥,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显得更有可行性,从而使以人为本的时代命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实践中的诠释和渗透更有期待性,最终使教学更适合师生人性的需求,适合师生共同体共时同步的发展与完善。

上一篇: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创新的若干思考 下一篇:没有了